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1篇
  免费   334篇
  国内免费   1030篇
安全科学   277篇
废物处理   104篇
环保管理   236篇
综合类   2036篇
基础理论   326篇
污染及防治   324篇
评价与监测   257篇
社会与环境   77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91.
在CSTR反应器中接种硝化颗粒污泥处理低氨氮浓度废水,研究其亚硝化的实现过程,并基于对颗粒污泥理化性质、功能菌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活性的分析,系统阐述了影响亚硝化稳定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通过协同调控进水氨氮负荷(NLR)和溶解氧(DO)水平等参数,亚硝化成功实现并可维持稳定,亚硝积累率达80%以上.所得亚硝化颗粒污泥为棕黄色,呈现出光滑、饱满的椭球形或球形,颗粒表面微生物以球菌为主;颗粒平均粒径1.3 mm,平均沉降速率为71.3 m·h-1.批次试验显示,颗粒污泥(粒径>0.8 mm)中存在明显的成层分布结构,氨氧化细菌(AOB)主要占据颗粒表层空间,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主要分布在颗粒内部;絮体或小粒径污泥(粒径<0.8 mm)与颗粒污泥(粒径>0.8 mm)呈现出不同的微生物空间分布特征.在颗粒污泥反应器中,良好的硝化菌群分层结构、较高的出水氨氮浓度(15~33 mg·L-1)或较低的DO/NH4+-N (0.08~0.15)是亚硝化实现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92.
滤速与水质对低温含铁锰氨地下水中氨去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杰  梅宁  刘孟浩  叶雪松  李冬 《环境科学》2020,41(3):1236-1245
在某除铁锰氨氮地下水水厂,以中试滤柱开展了低温(6~8℃)生物除铁锰硝化耦合CANON[Fe(Ⅱ) 2.91~6.35 mg·L~(-1)、 Mn(Ⅱ) 0.47~0.98 mg·L~(-1)和NH~+_4-N 1.15~2.26 mg·L~(-1)]工艺运行实验,探究滤速与水质对氨氮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停运1个月的成熟低温铁锰氨生物滤柱以2 m·h~(-1)的滤速经过40 d的培养,成功启动了低温生物除铁锰硝化耦合CANON工艺.在此工艺中当保持进水浓度不变,提升滤速会降低滤柱对氨氮的网捕效率,增加滤层深处的氨氮浓度,提高滤层深处AnAOB对氨氮离子的网捕效率,进而导致水中经CANON作用去除的氨氮增加,而硝化作用去除的氨氮降低;当保持滤速不变,提升进水氨氮浓度会使更高浓度的氨氮进入滤层,增加了氨氮和亚氮共存区域中氨氮的浓度,提高了滤层中AnAOB对氨氮离子的网捕效率,进而导致CANON作用去除的氨氮增加.  相似文献   
993.
徐婷  金艳青  李勇 《环境科学》2017,38(12):5132-5138
研究了加装脱硫装置的沼气循环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对含高硫酸盐有机废水的处理效能.在26~34℃的室温下,历时63d成功地启动了加装脱硫装置的MCAnMBR反应器.调试初期,通过调节气路平衡和采用甲醇驯化的方法有效解决了MCAnMBR反应器在处理高硫酸盐有机废水时存在的跑泥和pH上升问题.结果表明,当控制HRT为120 h,有机负荷(以COD计)为3.61~4.36 kg·(m~3·d)~(-1),pH为7.18~7.61时,在23.3~25.4℃的室温下,对含SO_4~(2-)浓度为650~5 800 mg·L~(-1)的有机废水处理效果极佳,出水COD浓度最低可至23 mg·L~(-1),COD总去除率稳定在96.23%~99.77%,SO_4~(2-)还原率可达83.83%~95.51%.说明加装脱硫装置可有效解决硫化物的次级抑制作用问题,且通过梯度试验发现本反应器处理高硫酸盐有机废水的上限为:COD浓度18 000~21 000mg·L~(-1)、SO_4~(2-)浓度9082~9600 mg·L~(-1),COD/SO_4~(2-)为2.  相似文献   
994.
在木糖醇的生产工艺中,废水污染物产生量主要集中于木糖生产过程,从生产性质分析,木糖生产属天然原料加工过程,虽不合有毒性或重金属污染成份,但其排放废水属高浓度有机废水、pH值较低、色度较高,并且含有难以生物降解的木质素等天然大分子化合物,有一定的处理难度。针对其水质特性,本研究选择适合木糖醇废水水质特点、有机物去除率高、耐冲击负荷强、运行简单的混凝沉淀一厌氧水解一好氧生化一化学氧化相结合的处理工艺,将生化与物化方法相结合,最后达到理想的效果,也为同类型工业废水处理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995.
氡及其衰变子体会对人体产生辐射损伤。高浓度的氡可以致癌,而其具有无色、无嗅及无味的特性,因此难以察觉。据国内外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氡是仅次于吸烟诱发肺病而死亡的第二大病因。对乌鲁木齐市有代表性的商场超市、酒店、娱乐场所以及宾馆的室内氡浓度进行监测,室内氡浓度平均值23.8Bq/m3,低于国标的400Bq/m3;并估算出对其内工作人员所造成的年有效剂量为0.137mSy,低于世界平均值1.008mSy,对于只作短暂停留的客人来说,所受到的剂量还要低。  相似文献   
996.
采用固体核径迹法和热释光剂量计,对成都市不同建造年代、建筑类型、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以及楼层的100间居室进行了室内环境氡浓度和辐射水平的测量.调查结果表明:成都市居室环境中氡浓度范围为(8.4~177.1)Bq/m3,算术平均值为(39.5±22.9)Bq/m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辐射水平的范围为(74.7~164.7)nSv/h,算术平均值为(122.0±16.2)nSv/h,与室内氡浓度无相关性.不同建筑年代、建筑类型、建筑楼层和建筑材料的房屋室内环境氡浓度水平有显著差异.室内环境氡及其子体和辐射照射所致公众的平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99mSv和0.85mSv.  相似文献   
997.
内浮顶油罐“小呼吸”对环境影响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浮顶油罐结合了外浮顶油罐和拱顶油罐的优点,具有特定的蒸发损耗特点.利用自制的内浮顶油罐实验平台,研究了油罐内气体空间里的油气浓度的分布梯度、分子扩散、热扩散、强迫对流等作用对油品蒸发损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浮顶油罐的"小呼吸"损耗,主要是受到温度变化引起的油气分子热扩散作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相关的降低蒸发损耗的措施以及内浮顶油罐蒸发损耗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98.
研究了MBR中灭活污泥对雌酮(El)的吸附行为,考察了污泥浓度、污泥粒径和El初始浓度对E1吸附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污泥组分(悬浮颗粒、胶体和溶解物)对E1的吸附作用贡献.结果表明,在E1初始浓度为l~500μg·L-1,4h左右达到吸附平衡;E1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呈线性吸附;E1初始浓度越大,吸附速率越小.随着污泥浓度升高,单位污泥对E1的吸附量显著下降,出现了固体浓度效应;而吸附去除率却随着污泥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且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活性污泥对E1的单位吸附容量随着污泥粒径增大而减小.污泥中悬浮颗粒、胶体和溶解物的含量分别为87.8%、9.6%和2.6%,吸附平衡时,E1在3种组分中的浓度分别为13.9 μg·g-1、24.1 g·g-1和12.5 μg· g-1,胶体吸附效果最好.不同组分对E1的吸附贡献与其含量正相关,吸附贡献为:悬浮颗粒>胶体>溶解物.  相似文献   
999.
采用浸渍、强化水解和后续水浴加热的方法制得催化剂Fe-Al/Al2O3,并通过XRD和XPS等表征手段对其结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中铁是以二价和三价存在,且以三价铁为主;铝则以Al2O3和AlOOH形态存在.与单独臭氧化相比,Fe-Al/Al2 O3既能高效矿化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2,4-二氯苯氧乙酸(2,4-D),又能明显抑制溴酸盐的生成,体现出很好的循环使用稳定性.进一步探讨了臭氧投加量和溴离子初始浓度对催化臭氧化效率和溴酸盐生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在Fe-Al/Al2O3催化臭氧化过程中,水中溴酸盐浓度受臭氧投加量和溴离子初始浓度的影响较小,均可明显抑制溴酸盐的生成,且有机物的矿化效率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00.
燃煤电厂烟尘铅排放状况外场实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裴冰 《环境科学学报》2013,33(6):1697-1702
选取30台燃煤电厂锅炉开展燃料铅含量及烟尘铅排放浓度的系列外场测试.结果表明,燃煤电厂燃料铅含量均值为8.50 mg·kg-1,烟尘铅平均排放浓度为0.0081 mg·m-3,排放因子为0.0643 g·t-1.不同机组容量及有无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装置状况下烟尘铅排放因子无显著性差异(p>0.1),不同除尘设施类型下烟尘铅排放因子有显著性差异(p<0.1),布袋除尘(Fiber Filter,FF)电厂烟尘铅排放因子低于静电除尘(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ESP)电厂.本研究中铅排放因子低于国内估算值,与AP 42燃煤电厂铅排放因子处于同一水平.基于本研究排放因子计算的全国2011年燃煤电厂烟尘铅排放量为126.76 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