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5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407篇
安全科学   338篇
废物处理   138篇
环保管理   515篇
综合类   1458篇
基础理论   292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237篇
评价与监测   46篇
社会与环境   154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火电厂清洁生产的可持续性分析与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企业生态角度分析了火电厂清洁生产的可持续性;运用能值理论对火电厂清洁生产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以某发电厂采用清洁生产为实例进行了可持续性分析,结果表明:火电厂清洁生产的可持续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92.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an increased load of nitrogen-rich organic material on anaerobic digestion and methane production. Co-digestion of fish waste silage (FWS) and cow manure (CM) was studied in two parallel laboratory-scale (8 L effective volume) semi-continuous stirred tank reactors (designated R1 and R2). A reactor fed with CM only (R0) was used as control. The reactors were operated in the mesophilic range (37 °C) with a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of 30 days, and the entire experiment lasted for 450 days. The rate of organic loading was raised by increasing the content of FWS in the feed stock. During the experiment, the amount (volume%) of FWS was increased stepwise in the following order: 3% – 6% – 13% – 16%, and 19%. Measurements of methane production, and analysis of volatile fatty acids, ammonium and pH in the effluents were carried out. The highest methane production from co-digestion of FWS and CM was 0.400 L CH4 gVS?1, obtained during the period with loading of 16% FWS in R2. Compared to anaerobic digestion of CM only, the methane production was increased by 100% at most, when FWS was added to the feed stock. The biogas processes failed in R1 and R2 during the periods, with loadings of 16% and 19% FWS, respectively. In both reactors, the biogas processes failed due to overloading and accumulation of ammonia and volatile fatty acids.  相似文献   
993.
陈奇奇  徐明德 《化工环保》2014,34(4):348-351
采用二次缩合反应预处理高浓度酚醛树脂生产废水。一次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甲醛加入量0.010 0 mL/mL,Ba(OH)2加入量0.005 g/mL,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85 ℃。最佳工艺条件下的一次反应COD去除率为 52.9%。二次反应中,当反应温度为80 ℃、反应时间为3 h、尿素加入量为3 g/L时,二次反应COD去除率最高,为31.5%。COD=85 000 mg/L、ρ(挥发酚)= 12 000 mg/L、ρ(甲醛)=6 740 mg/L的废水经两次缩合反应处理后,出水中COD=27 400 mg/L,COD的总去除率为67.8%;ρ(挥发酚)=2 400 mg/L,挥发酚的总去除率达80.0%;ρ(甲醛)= 980 mg/L,甲醛的总去除率达84.9%。处理1 t废水还可回收酚醛树脂6.75 kg。  相似文献   
994.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在不同重金属Cr(Ⅵ)(0~50 mg/L)和Ni(0~50 mg/L)浓度下旱伞草(Cyperus alternifolius)的富集能力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旱伞草中积累的重金属含量随处理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加,Cr(Ⅵ)在其地上部和根部富集量分别达到958.00 mg/kg和2 874.44 mg/kg,Ni在其地上部和根部富集量分别达到1 655.46 mg/kg和2 511.20 mg/kg;(2)在Cr(Ⅵ)和Ni胁迫下,随着Cr(Ⅵ)和Ni浓度的增加,旱伞草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脯氨酸的含量随着Cr(Ⅵ)胁迫浓度的增加,呈现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而随着Ni胁迫浓度的增加,则为先缓慢上升而后急剧升高。旱伞草对Cr(Ⅵ)和Ni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且主要分布在根部,虽不是Cr(Ⅵ)和Ni超积累植物,但具有较强的稳定化能力,在污染水体的修复方面有一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95.
采用悬浮结晶法处理喹乙醇生产废液,考察了成冰率(冰晶融化后的体积占原水总体积的百分比)对废液COD、氨氮、TN和电导率去除效果的影响。在一级冷冻成冰率45%的条件下,经过三级冷冻处理后,三级出水的COD、氨氮、TN和电导率的去除率分别为99.4%、98.7%、98.5%和98.2%,一级浓缩液的COD、氨氮和TN的浓缩比分别为1.6、1.5和1.5;在一级冷冻成冰率80%的条件下,每一级出水的各项指标的去除率均有所下降,三级出水的COD、氨氮、TN和电导率的去除率分别为98.6%、98.3%、97.1%和95.9%,但一级浓缩液的浓缩比明显提高,COD、氨氮和TN的浓缩比分别为2.7、2.2和2.4。成冰率为80%时一级浓缩液的热值为7 449 J/g,在焚烧过程中可以依靠自身热量维持燃烧,不需要添加辅助燃料,减少焚烧处理的成本。  相似文献   
996.
为了诊断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成长性态,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内化为企业的安全管理方法,基于过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按照行为特性与工作流程,从策划行为域、实施行为域、可信度行为域3个层次界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体系结构;其次,从成熟度级别、共同特性和通用活动3个构成要素划分成长性态层次结构;然后,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体系结构和成长性态层次标识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的二维结构,提出基于模糊区间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成长性态诊断方法.结果表明,调查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成长性态诊断结果位于规范级,但存在不平衡问题,在评估与确立安全目标、安全培训、细化安全目标要求、交底与配备资源和可信度论据等方面诊断值较低,需要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997.
以家庭均包制为主要经营特征的农村土地制度曾一度引致农户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效率的快速增长,但由此导致的细碎化小规模的农地经营特征和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却造成了农地经营的自我剥削现象普遍存在,加之传统的村庄惯习和土地占有关系诱致的农户对农地的禀赋效应,共同导致农户农地经营的自我剥削属性与土地的市场处置行为呈现出内在运行机制不一致性。为此,本文采用引入交叉项的Probit模型,并利用江西省丰城市和遂川县的706户农户调查数据经验分析了小农户的自我剥削和农地禀赋效应对农地流转潜在市场发育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农地经营的自我剥削特征与农地市场化具有一致性倾向,但农地的人格化财产属性引致的农户禀赋效应造成了农户农地经营自我剥削感知度的下降,并削弱了要素经营属性与市场配置行为的匹配。经验分析结果发现,小农户低效率农地经营导致的自我剥削与农地禀赋效应分别激励农地流转市场的潜在供给和需求。同时,农地禀赋效应弱化了自我剥削对农地流转潜在需求和供给的诱发作用。为此,本文认为降低农户的土地禀赋效应是欠发达地区小农户转型的总体方向,它为农地由小农户流向生产大户和培育部分小农户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保障。文章主要从家庭决策的利益导向化、农地流转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不一致性及农村制度供给等维度提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农户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跳出自我剥削陷阱的政策建议。具体措施包括:1切实保障小农户的基本权益,提高他们在家庭资源配置中的预期收益;2在初次规模经营补贴、农业基本补贴机制转变、经营者生产奖励、专业技能培训、市场信息供给等层面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降低小农户转型的难度与风险。  相似文献   
998.
Bisphenol S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some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and it may act as a xeno-estrogen that can alter endocrine functions and reproduction. The present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bisphenol S exposure on oxidative stress, gene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DNA integrity in rat spermatozoa in vitro and daily sperm production and sperm DNA damage in vivo. Sperm were incubated with bisphenol S at concentrations of 0.5, 1, 10, and 100 µg/L. At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bisphenol S induced form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caused lipid peroxidation, affected superoxide dismutase levels, and increased DNA fragmentation. Adult rats were exposed to doses of 0.5, 5, 25, and 50 µg/kg/d for 28 days. Decrease in daily sperm production and an increase in sperm DNA damage was observed at the highest dose in the 50 µg/kg/d treated group, but sperm motility was not reduced.  相似文献   
999.
为了解决有色金属矿山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问题,提出了绿色矿山的发展模式,构建有色金属矿山二级生态工业体系是实现绿色矿山的重要途径。有色金属矿山二级生态工业体系依据工业生态学原理,以实现工业资源的有限输入和工业废物的有限输出为目的,具体通过矿山清洁生产、预防废物产生、废物循环利用及最小量废物必要处置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的驱动效应及其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而粮食产量则是衡量粮食安全的最为重要指标,研究粮食产量变化的驱动效应对于实现其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考虑种植业结构、农林牧渔业结构、农业生产经济收益、农业劳动力等各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从农业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构建了粮食产量分解的理论框架。基于这一框架,将粮食产量变化分解为种植经济的粮食安全效应、农业结构调整效应、农业劳动力农业经济收益效应、农业劳动力当量效应等4种。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和粮食生产的空间转移系数,揭示了4种效应对1978—2014年中国粮食产量的时序变化以及2000—2013年全国31省(市、区)粮食产量的空间变化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变化方面,农业劳动力农业经济收益效应都是驱动粮食增产的首要因素,种植经济的粮食安全效应则是抑制粮食增产的首要因素。在政府主导模式下,农业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的负面影响较小,而在农户主导模式下,农业结构调整对粮食产量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强,这一结果在粮食主产区表现尤为明显。1978—2014年,中国劳动力当量效应对粮食产量变化由正向驱动作用不断向负向抑制作用转变,且其对粮食增产的抑制作用不断增强,这一现象在粮食主产区表现也尤为突出。因此,为促进中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尤其需要发挥政府在粮食主产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在确保农民生产粮食基本收益的基础上,加快延伸粮食生产产业链,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来源,促进劳动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