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5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244篇
安全科学   92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191篇
综合类   596篇
基础理论   111篇
污染及防治   50篇
评价与监测   35篇
社会与环境   143篇
灾害及防治   10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4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3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8 毫秒
891.
地震烈度椭圆衰减的限定模型及其在华北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在统计回归过程中加入限制条件的方法,建立一个地震烈度椭圆衰减的限定模型。该模型不但解决了地震烈度椭圆衰减的限头限尾问题,也考虑地震震级与有感半径的关系。利用华北地区48次地震、139条等震线资料,回归得到了华北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最后将本模型得到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华北地区其他烈度衰减关系进行了对比,认为本模型所得的烈度衰减关系在大震的远场更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892.
分析了程潮铁矿矿坑涌水对大气降水的响应特征,通过大气降水-矿坑涌水互相关函数值,研究了不同滞后期大气降水对矿坑涌水的影响程度。建立了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大气降水-矿坑涌水传递函数模型的预测方法。利用最小二乘法对传递函数部分进行参数估计,并对残差序列进行自回归处理,平均误差低于3.26%。预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矿坑涌水对大气降水的滞后和相关关系,适用于采用崩落法或上覆围岩裂隙破碎带发育的地下矿山。  相似文献   
893.
通过SOS/umu试验分析检测屋面和道路在2017年5、6月2场降雨过程中的遗传毒性变化。结果表明,从降雨初期到结束,在5月份屋面产生降雨径流2 h内和道路产生径流20 min内雨水样品的检测结果均呈阳性,诱导率IR均大于2,表现出DNA损伤效应;在6月份屋面产生降雨径流60 min内和道路产生径流10~60 min内雨水样品的结果均呈阳性,表现出遗传毒性。2场降雨中屋面和道路雨水样品的TEQ4-NQO均随降雨时间先增加后逐渐减小,5月份屋面雨水样品的毒性大于路面雨水样品的毒性,6月份则相反。遗传毒性分析降雨径流中污染物毒性的变化为雨水的安全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94.
城市化建设对降水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建设导致城区下垫面热力学、动力学特性以及大气成分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影响降水过程。论文采用广州市1980、1990、2000和2010年土地遥感数据反演城市化建设进程,并利用1984—2015年汛期(4—9月)逐时降水资料分析城市化建设对降水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后广州市城市化建设明显加快,城镇土地以20.3 km2/a的速度扩张,进入城市化快速期;2)对比城市化缓慢期,城市化快速期城区短历时降水发生时段变化显著,短历时1~3 h降水午后发生频率明显增加4.1%,短历时4~6 h降水凌晨发生频率明显增加5.2%;3)城市化快速期城区短历时降水强度增强,短历时1~3 h、4~6 h降水平均强度分别提高7.4%和10.9%,极端小时所占比例分别增加2.4%和4.4%;4)城市化快速期城区短历时降水雨型变化明显,短历时4~6 h降水事件中单峰型、前期与中期集中型降水年均次数分别增加29.1%和41.9%。  相似文献   
895.
基于RUE的不同草地类生态评价研究——以河西走廊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降水利用效率(RUE)作为评价指标,对河西走廊代表性草地类--温性荒漠、高寒草甸、温性草原进行生态评价研究。通过植被指数提取、降水Co-Kriging插值、图层叠加,得到河西走廊区域2006-2010年的RUE(NDVI)、RUE(PVI)、RUE(TSAVI)数据,并与地上生物量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适合不同草地类的RUE作为该区域生态评价的指标。结果表明:1)温性荒漠区RUE(PVI)与草地生物量风干重正相关性最高(R2=0.879),高寒草甸区RUE(NDVI)与草地生物量风干重的正相关性最高(R2=0.876),温性草原区RUE(TSAVI)与草地生物量风干重的正相关性最高(R2=0.895)。2)温性荒漠区、温性草原区生态均处于退化过程,高寒草甸区处于恢复过程。研究认为选择合适的RUE值可作为不同草地类生态评价指标,并具有理论的可行性和实践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96.
1960—2014年松花江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松花江流域及其邻近61个气象站1960—2014年逐日降雨数据,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小波周期分析和地统计插值方法,分析流域内不同地形区和子流域年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松花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为1 717.6 MJ·mm·hm-2·h-1·a-1,呈波动变化趋势,存在以15.2 a为主周期和4.7 a为小周期的周期性变化特征,且在1982和1998年发生显著突变;2)松花江流域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特征与降雨量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与东南季风的影响区域相吻合;流域年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在流域西北地区年降雨侵蚀力呈增加趋势,而在中部平原区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呈现下降趋势;3)年降雨侵蚀力随地形的变化表现为东部丘陵山地区>中部平原区>西部山地区。在东部丘陵山地区年降雨侵蚀力与经度、纬度显著相关(P<0.01),而在中部平原区和西部山地区降雨侵蚀力与海拔、经度和纬度关系不甚明显;4)流域内各子流域年降雨侵蚀力存在明显分异,年降雨侵蚀力在各子流域的变化趋势表现为从第二松花江流域到流域中游再到嫩江流域呈依次降低趋势,其分布特征与降雨量的分布一致,各子流域年降雨侵蚀力均呈不显著的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897.
增雨和氮添加对内蒙古草原土壤氮矿化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以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降雨强度的等量增雨和氮添加实验,研究温带草原土壤氮矿化潜力对不同增雨模式的响应以及氮添加对这种响应的影响。两个增雨处理分别是在6月和7月共增加60 mm降水和自然降雨。增雨方式是单次降雨强度分别为每次2、5、10、20、30 mm,对应的频率分别为每隔2、5、10、20和30 d一次。两个氮添加处理分别是10 g N·m-1·a-1和无氮添加。处理2 a后于8月采集各处理原状土样,在20 ℃和60%田间持水量下进行4周的室内培养实验,测定土壤无机氮含量,计算氮矿化潜力。结果表明:1)总体上,增雨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和氮矿化潜力没有显著影响,但不同的增雨方式对土壤氮矿化潜力影响不同,高强度低频率的增雨有利于提高土壤氮矿化潜力;2)氮添加增加了土壤无机氮含量和氮矿化潜力,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256%和29%;3)氮添加后,每次5 mm的低强度高频率的增雨方式显著提高了土壤氮矿化潜力。这说明,未来增雨模式的短期改变不会影响土壤供氮能力,而氮沉降则能够改变土壤供氮能力对降雨模式的响应。  相似文献   
898.
概述了我国西北五省(自治区)现有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的规模、作业特点、人工增雨减灾效果、催化方法和飞机播撒技术。对西北地区人工增雨作业的效益进行了分折,并针对各地区的人工增雨作业提出了建议。事实证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是西北地区气象灾害减灾、促进农牧业发展、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项具有潜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899.
北京城区"7.10"灾害性强降水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祚芳  范水勇 《灾害学》2005,20(2):66-70
对2004年7月10日发生在北京城区的灾害性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造成本次城区暴雨的天气系统为一中β尺度对流云团,它生成于河北西北部的偏南暖湿气流中,在移到北京城区发展并停留的1~2h内,造成了本次强降水过程.大尺度背景场分析表明,暴雨发生前北京即处于有利降水的形势场中,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可能是强对流的触发系统.此外还初步分析了城市环境对强降水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900.
江苏省典型年梅雨洪涝灾害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雨期降水形成的洪涝和枯梅年产生的干旱是江苏省主要的气象灾害.为了能客观地划分各年梅雨的旱涝等级,从而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依据,利用江苏省近50年来的梅雨资料,考虑梅期持时长短、梅期平均日雨量及暴雨日数等3个因子,给出了梅雨强度计算模型及梅期旱涝指标,较好地反映了江苏省每年各地的梅期旱涝状况.结合实际灾情,确定了典型梅雨洪涝年的标准.针对1954,1991和2003年3个比较典型的梅雨洪涝年,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及淮河流域上游的客水、入梅之前的降水量和梅期降水会直接影响该省梅雨期的洪涝灾情;(2)1991年的洪涝是历年来最为严重的,1954年的洪涝稍重于2003年;(3)3个典型梅雨洪涝年中全省最涝的地区都位于沿淮地区或江淮之间地区的北部,淮北地区这3年中都出现了较重的涝灾,淮北南部的灾情重于北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