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9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36篇
安全科学   34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14篇
综合类   341篇
基础理论   120篇
污染及防治   40篇
评价与监测   42篇
社会与环境   231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城镇化对中国区域能源消费及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文  孙涛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10):3166-3176
通过引入城镇化和居民消费变量,拓展了能源消费分解的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LMDI),并将区域能源消费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分解为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人口规模、城镇化、居民消费和消费抑制6大效应,分析其对区域整体能源消费和居民能源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12年,城镇化对3大区域的能源消费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贡献明显高于人口规模;人口的东部聚集现象使得东部地区人口规模效应最大;居民消费对区域能源消费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驱动力远高于其它5大效应;源于居民消费相对于政府消费、资产投资和净出口等经济成分在节能方面的比较优势,居民消费率降低反而推动了区域能源消费的增长;能源利用技术进步放缓了区域能源消费的增长.  相似文献   
99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气候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下,太湖流域汛期河网水位上升明显,洪涝频发。论文基于流域腹部地区站点日降水和水位资料,对历年降水和水位进行分等级研究,分析它们的变化趋势及差异;并采用两变量弹性分析方法探讨水位对降水变化和以城镇化为代表的人类活动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①1954-2006年汛期和非汛期高等级(8~10级)降水占相应时段总降水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而低等级(1~3级)降水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即降水集中程度在增加。水位变化呈现类似特点,并且高等级水位的集中程度增加更为显著。②基准期(汛期1954-1985年,非汛期1954-1987年)水位变化对城镇化的弹性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而相对期(汛期1986-2006年,非汛期1988-2006年)的城镇化弹性系数比较显著,其造成水位变化的贡献率在非讯期已接近降水的贡献率。因此,以快速城镇化为代表的人类活动影响,在研究区水位变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京津冀城市高温的气候特征及城市化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京津冀13个城市气象站点5—8月的日最高气温资料,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城市高温日数的空间特征、年代际变化及跃变。采用城市站和城镇站对比方法,研究了京津冀不同区域高温的城市化效应。结论如下:(1)该区域城市高温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西南部存在一个高值中心,向东北方向递减,存在一个自石家庄市指向承德市的高值脊。(2)该区域城市高温日数的年代际变化为冀东北部城市1965—1998年是少高温期,1999—2010年是多高温期。冀西北部、冀中南部和京、津城市,1997—2010年是高温日最多时段,1960—1972年是次多时段,1973—1996年是最少时段。(3)冀东北部城市35℃以上高温日数,1991—1992年发生跃变,显著增加。冀中南部城市37℃以上高温日数,1996—1997年发生跃变,显著增加。北京市35℃以上高温日数,1995—1996年发生跃变,显著增加;37℃以上高温日数,1985—1986年发生跃变,显著增加。(4)冀西北部城市和冀中南部城市自1970年代开始,城市化效应逐步显现,并分别从1990年代和1980年代开始城市化效应增强。冀东北部城市和京、津两市的城市化效应近年并无增强趋势,而是小城镇的城市化效应在1990年代后期—2010年显现出来。其原因可能是城镇人口和建成面积的快速增长所致。  相似文献   
994.
The natural flow regimes of rivers worldwide have been heavily altered through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and dams in particular have a pervasive effect on riverine ecosystems. Flow-regulation effects of dams negatively affect species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of a variety of aquatic animals, including invertebrates and fishes. However, the effects on semiaquatic animals are relatively unknown. We conducted anuran calling surveys at 42 study locations along the Broad and Pacolet Rivers in South Carolina to address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flow regulation by damming on anuran occupancy and abundance. We estimated occupancy and abundance with Program PRESENCE. Models incorporated distanc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from the nearest dam as covariates and urbanization pressure as an alternative stressor. Distance from dam was associated with occupancy of 2 of the 9 anuran species in our analyses and with abundance of 6 species. In all cases, distance downstream from nearest dam was a better predictor of occupancy and abundance than distance upstream from nearest dam. For all but one species, distance downstream from nearest dam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occupancy and abundance. Reduced occupancy and abundance of anurans likely resulted from downstream alterations in flow regime associated with damming, which can lead to reduced area of riparian wetlands that serve as anuran breeding habitat.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damming has a strong negative effect on multiple anuran species across large spatial extents and suggest that flow regulation can affect semiaquatic animals occupying riparian zones.  相似文献   
995.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   总被引:101,自引:3,他引:98  
在阐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涵义的基础上,利用协同学思想构建二者之间的耦合度模型,并对1985年以来的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从时间上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时序基本处于颉颃阶段,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较低;②从空间上看,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都明显存在着地域性差异,且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东部省区普遍高于中西部省区的规律,同时它还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③由于经济发展、历史基础、自然条件和政策影响的差异作用,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在空间分布上不具有对应性。  相似文献   
996.
蔡立根 《污染防治技术》2007,20(6):88-89,123
使用F2000型红外光度测油仪,测定水质中的石油类,方法是采用一次定量萃取代替两次萃取定容,用直接流出比色代替无水硫酸钠过滤吸水后的比色,而不采用盐析的方法来快速测定饮用水中的石油类。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减轻了工作强度,节省了时间和药品,适应快速测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7.
北京西郊城市污水人工快滤处理与利用系统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人工土壤作为惨滤介质处理城市污水在北京西部进行了两年中试工程运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快滤处理系统对城市污水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其对 COD,BOD5,SS,TN和 P的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 90.2%,96.4%,95.1%,32.3%和 30.2%;处理出水中 COD,BOD5,和SS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 39.8,3.80和 11.1mg/L;人工快滤床的年平均渗滤速率、水力负荷率和有机负荷分别为0.339cm/min, 208m/a和14.9kgBOD5/(m2·a);用处理出水灌溉蔬菜和水稻不会引起硝酸盐和重金属的明显积累.  相似文献   
998.
人工快渗系统在三峡库区处理生活污水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劲松  王春燕  方芳  殷亮  姚若虚 《环境科学》2006,27(11):2327-2332
目前国内人工快渗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缺水、气候寒冷干燥地区,本研究针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特殊的三峡库区,试验研究CRI系统的构建及其处理性能,探索该技术在库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库区常见的灰棕紫泥土渗透系数较小,折算成水力负荷为0.1 m3·(m2·d)-1,在该水力负荷下,湿干比为1d∶3d时,系统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气候条件、土壤特性是影响湿干比的主要因素,1d∶3d的湿干比对库区是适宜的,表明CRI系统在三峡库区处理生活污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9.
空间冲突是源于空间资源的稀缺性和空间功能外溢性的一种客观地理现象,是在人地关系作用过程中伴随空间资源竞争而产生的空间资源分配过程中的对立现象。地理学视角下空间冲突的基本指向在于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在结构比例、空间组合以及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不协调。基于此,论文借鉴景观生态指数理论与方法,构建空间类型冲突指数(STC)、空间格局冲突指数(SSC) 以及空间过程冲突指数(SPC),并明确其内涵及计算方法,并选择长株潭城市群进行实证区测度与验证,实证分析结论与实际情况吻合,进一步说明了空间冲突指数构建的科学性及其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以多时序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为基础,通过GIS技术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叠置与转置模型分析1992-2009 年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①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模式呈现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建设用地迅速增加:1992-2009 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动态度中耕地减少速度最快,为4.66%;建设用地增加最快,为21.32%;耕地大部分转移为建设用地,1992-2009 年耕地转向建设用地的面积为891.35 hm2,占总耕地转移面积的54.76%;旅游用地面积增加了425.35 hm2,占建设用地增长面积的27.69%;②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呈现出沿交通干线和海岸线分布,且主要集中在龙山村、满家滩和陈家村的南部交通干线区域,并从该区域不断向周围地区扩张;③与非旅游城镇相比,金石滩逐步从原有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向旅游主导的复合型用地转变,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三个主体影响下,经历了以“自然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主-保护为前提适度开发”的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