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6篇
  免费   331篇
  国内免费   1079篇
安全科学   213篇
废物处理   95篇
环保管理   371篇
综合类   1771篇
基础理论   1178篇
污染及防治   353篇
评价与监测   195篇
社会与环境   134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189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250篇
  2012年   233篇
  2011年   286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217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265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The biodegradability of a multicomponent system based on biotechnological occurring polyester (poly(-hydroxybutyrate-co--hydroxyvalerate) (PHBV)) with inclusion of acrylate elastomer (polybutylacrylate) (PBA) was investigated. A bacterium which produced extracellular enzymes that degrades PHBV even when blended with PBA was isolated and tentatively designated asAureobacterium saperdae. It was observed, by morphological investigation, that, while the bacterial degradation was permitted for PBA content of 20% by weight, it was inhibited for PBA content of 30%, ow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a rubbery layer that prevents to the bacteria an easy accessibility in the PHBV-rich regions. In fact, owing the bacterial growth, only PHBV was metabolized, whereas no degradation of PBA was detected for blend samples. 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 degradation proceeded via surface erosion of PHBV also in the blends. Finally, mechanical tests on PHBV/PBA specimens as a function of degradation extent have shown different behavior of the blends at different the PBA content. Thermal analysis of blends and PHBV has been reported, too  相似文献   
42.
对失去大部分活性的微生物膜进行再培养,以研究膜再利用的可能性。试验结果初部表明:在1/2MS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植物激素,不仅可以使膜的电位值(I0)显著升高,且活性强,稳定性好,可使膜重复利用。  相似文献   
43.
针对我国锑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缺乏的问题,收集筛选了锑对淡水水生生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数据,使用评价因子法、毒性百分数排序法和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分别推导我国锑的淡水水质基准,通过综合分析和比较,选择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推导的急性和慢性的水质基准值(466.62μg/L和88.71μg/L)作为最终的基准推荐值.通过与国内外现有锑相关水质标准进行比较,提出在我国相关水质标准修订中分别制定保护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水质标准的建议,避免水质标准对水生生物的"过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44.
BOD5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实验,对BOD5的测定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用氧电极法测定BOD5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对其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使之能更适用于科研、监测教学等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45.
提出了一种流动注射在线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痕量无机汞和有机汞的分析方法。以溴化剂作为有机汞的消解剂 ,在有、无溴化剂的存在下 ,采用流动注射在线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分别测定总汞和无机汞 ,差减法求出有机汞的含量。方法操作简便快速 ,灵敏度高 ,干扰少 ,经加标回收实验验证 ,回收率达 95 %~ 10 5 %。  相似文献   
46.
目的在充分调研陆上及渤海周边相似油气田注气开发井筒腐蚀情况的基础上,明确注减氧空气开发井对井筒全寿命周期管材腐蚀速率大小。方法系统性开展注气井不同含氧量条件下的动态腐蚀实验研究,并对生产井动态腐蚀进行评价,深入分析减氧空气对油井管腐蚀行为,分类分层次分析归纳注减氧空气工况管柱腐蚀特性、腐蚀速率影响因素以及管柱腐蚀风险。结果得出在注气井井口、井中、井底工况,不同氧气浓度下,1Cr-L80管材在注气井井口、井中、井底的腐蚀关系曲线。在含氧量为5%(质量分数)的注气井井口、井中、井底,1Cr-L80的腐蚀速度分别为0.345、0.2147、0.1158mm/a;在含氧量为21%的注气井井口、井中、井底,1Cr-L80的腐蚀速率分别为0.7399、1.2854、2.4506 mm/a。结论1Cr-L80材质腐蚀速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老井直接注入空气会存在高腐蚀风险。  相似文献   
47.
溶解氧对水质变化和沉积物吸磷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有光和黑暗条件下,富氧和缺氧环境对东太湖沉积物吸收磷酸盐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能够吸收上覆水中高质量浓度的磷酸盐,但吸收量和吸收速度随环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缺氧环境上覆水中的pH高于或略高于相同光照条件下的富氧环境;实验开始的前20d,富氧环境有利于沉积物吸附上覆水中的磷酸盐,并快速达到吸附平衡,缺氧环境则相反;实验开始20d后,有光缺氧组上覆水中磷酸盐质量浓度开始迅速下降,且明显低于其他实验条件;富氧环境沉积物中总磷的增加量高于缺氧环境,其含量顺序为无光富氧>有光富氧>有光缺氧>无光缺氧;溶解氧对沉积物中铁结合态磷和钙结合态磷含量的影响较大,对有机磷含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8.
土地覆盖变化与普氏原羚和麋鹿的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49.
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4氯苯酚(4CP)浓度迅速降低,反应过程对应着产生大量的单线态氧和自由基.金属离子Fe2+、Fe3+、Al3+能够加速这一过程,尤以Fe2+、Fe3+的影响更明显;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向4CP体系加入的富里酸(FA),对4CP浓度降低略起抑制作用,这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但当再加入金属离子Fe2+、Fe3+、Al3+后,能够加速4CP浓度降低,尤以Fe2+、Fe3+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50.
生物传感器快速测定BOD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选用一株耐高渗透压的酵母菌种作为敏感材料可以实现BOD的快速测定。采用海藻酸钙包埋法和聚乙烯醇包埋法两种细胞固定化方法并进行了比较。就聚乙烯醇固定化微生物进行了渗稼压和重金属离子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