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222篇
安全科学   33篇
废物处理   34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489篇
基础理论   230篇
污染及防治   79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37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81.
水体中摇蚊幼虫的孳生规律及其控制途径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摇蚊幼虫污染是给水处理中出现的新问题 ,本文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与控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分析了摇蚊幼虫的污染现状、污染产生原因 ,并介绍了摇蚊的生活史以及空间和季节分布规律 ,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摇蚊幼虫孳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因素 ;指出了摇蚊的自身特性和现有的研究手段 ;目前对摇蚊幼虫污染进行综合防治所采用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操纵法。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此类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982.
华南红壤坡面侵蚀水动力学机制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南红壤区是我国发生潜在水土流失危害的重点区域之一,红壤坡地的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华南红壤地区气候温暖,雨量丰沛,降雨特点通常表现为强度大、历时长,暴雨或大暴雨事件频发,因此暴雨驱动因子影响作用更为显著,研究探讨华南红壤坡面侵蚀过程及动力特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室内35场不同雨强(30、60、90、120、180、210、270 mm·h-1)、不同坡度(5°、10°、15°、20°、25°)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华南红壤侵蚀的水动力学机制。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红壤坡面侵蚀水流的流态大部分均处于"层流—缓流区",除平均流速随着模拟雨强的增加而增加外,其他水动力参数(坡面侵蚀水流的阻力、曼宁糙率、径流剪切力、以及水流功)均会受到雨强和坡度改变的影响,但是不呈现特定的函数关系,规律不明显;(2)从水动力学角度解析了红壤坡面水蚀过程,得出了相对水深和曼宁糙率系数两种水动力因子共同组成的复合水动力特征参数,可作为表征不同雨强及坡度下的坡面水蚀侵蚀产沙的特征水动力参数指标。  相似文献   
983.
蕨类植物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是我国南方红壤侵蚀区重要的水土保持植物,但目前氮添加对芒萁叶功能性状及其基部土壤化学性质以及这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尚不清楚.以芒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实验,设置CK(0 g m-2 a-1)、N1(1.1 g m-2 a-1)、N2(2.3 g m-2 a-...  相似文献   
984.
Understanding how human modification of the landscape shapes vertebrate community composition is vital to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trajectory of wildlife. Using 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we deployed the largest camera-trap network in Mesoamerica to date to investigate how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shapes the occupancy and co-occurrence of terrestrial vertebrate species in a tropical biodiversity hotspot: the Osa Peninsula, Costa Rica. We estimated species richness in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land protection with rarefaction analysis and estimated the expected occupancy with a joint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 that included covariates for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land protection, habitat quality, and habitat availability. Areas with the most stringent land-use protections (e.g., Corcovado National Park, 24 species [95% CI 23–25]) harbored significantly more species than unprotected areas (20 species [19.7–20.3]), mainly due to a reduced presence of large-bodied species of conservation concern in unprotected areas (e.g., jaguar Panthera onca and white-lipped peccary Tayassu pecari). Small-bodied generalist species, such as opossums (Didelphidae) and armadillos (Dasypus novemcinctus), in contrast, were more common at disturbed sites, resulting in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ertebrate community composition between sites with low and high disturbance. Co-occurrence of species was also mainly associated with response to disturbance. Similar responses to disturbance create two groups of species, those whose site-level occupancy usually increased as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increased and those whose estimated occupancy decreased. The absence of large-bodied species entails an important loss of ecological function in disturbed areas and can hinder forest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Efforts to protect and restore forested landscapes are likely having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abundance of some threatened species. These efforts, however, must be sustained and expanded to increase connectivity and ensure the long-term viability of the wildlife community.  相似文献   
985.
将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中,防范由此导致的饮用水水源富营养化现象,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科学问题。以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流域十堰段为例,基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区的识别,通过情景分析探讨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方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结果表明:将农业面源污染极高风险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氮、磷流失削减率可分别达35.9%和26.33%,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生态系统连通性,且人口生态压力指数较小(0.23),可统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展。研究结果有望为存在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的丘陵山区提供一种红线优化新思路。  相似文献   
986.
生态补偿是激励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主动参与人为活动限制政策,实现生态保护红线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政策工具。为深入了解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人为活动限制的受偿意愿,将其决策过程分解成补偿参与意愿和受偿额度两个阶段,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构建资本禀赋与受偿意愿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江西省和湖北省4个县(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微观调查数据,运用双栏模型实证分析资本禀赋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人为活动限制受偿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有效的人为活动限制补偿激励应不低于农户的平均受偿意愿,对应调查区域的补偿标准应不低于0.23万元/(户·a);(2)经济资本对人为活动限制补偿参与意愿和受偿额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农业收入比重、人口负担比和住房结构对补偿参与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劳动力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受偿额度具有正向影响;(3)文化资本对人为活动限制补偿参与意愿的影响不确定,但对受偿额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村集体活动参与对补偿参与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外出打工经历对补偿参与意愿和受偿额度均有负向影响;(4)社会资本对人为活动限制补偿参与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受偿额度的影响不确定,其中村干部信任程度和陌生人信任程度对补偿参与意愿具有正向影响,邻居信任程度和贷款难易程度对受偿额度具有负向影响,手机联系人数和社会声望对受偿额度具有正向影响。因此,在未来的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机制设计中,要分层分阶段推进人为活动限制补偿政策,充分重视农户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其人为活动限制受偿意愿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7.
从泰州市实际出发,阐述了泰州市生态红线区域的划分方法及保护、补偿措施,讨论了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加快规划编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加大投入与宣传教育力度等方面,提出对推进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