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7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401篇
安全科学   176篇
废物处理   76篇
环保管理   199篇
综合类   851篇
基础理论   219篇
污染及防治   227篇
评价与监测   78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3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近些年来,有关施加电场以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报道较多,但是关于电动力学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方面的报道很少。文章研究了电动力学(1V·cm-1)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修复前后测量的指标有土壤有机质(SOM)、pH、电导率(EC)、氧化还原电位(ORP)、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镉质量分数约为100mg·kg-1的模拟污染土壤经电动力学处理60h后,镉的平均去除效率为71%。土壤中的有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平均增加38.49%、47.55%和26.81%,同时TOC也增加了7.96%。总之,电动力学修复后,土壤的肥力有了明显的提升。研究结果表明,电动力学在有效去除土壤中镉的同时还能提升土壤的肥力,是一种可行的土壤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992.
湘北红壤丘岗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自然资源条件、农业基础设施、后备资源潜力、科技储备等方面剖析湘北红壤丘岗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同时阐明了阻碍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即土壤肥力普遍偏低、季节性干旱严重、农业生态系统脆弱、资源利用不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的资金短缺、体制缺陷和思想观念陈旧等。提出了10条促进该区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技术途径和措施,即:(1)推广农村实用新技术,迅速提高土地生产力;(2)充分发挥“土壤水库”和工程水库的作用,抗御季节性干旱;(3)协调水土矛盾,建立丘岗开发的资源互利型利用模式;(4)全而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5)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或生产项目;(6)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它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杠杆作用;(7)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8)增强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9)建立完善的投资管理和激励机制,提高广大农民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10)强化农业先进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相似文献   
993.
中亚热带木兰科基因库营建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中亚热带木兰科基因库营建技术和方法;经过多年收集,基因库共栽培木兰科植物7属82种,通过对木兰科植物幼树生长结果的分析,认为在82种中长势尚好者有33种,生长优良者有14种;据此,确定了16种优良用材树种和34种优良园林绿化树种。  相似文献   
994.
This study reports the results of restoration management on sand dune environments along the coastal belt of the Castelporziano nature reserve (Rome, Italy) and the subsequent monitoring phases to test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soft techniques’ applied. In the area concerned, over a length of ca. 3 km, 40 dunes were built up along with three belts located at <40 m, 40–70 m, and >70 m, respectively, from the shoreline. On each of 38 dunes 20 individuals ofAmmophila littoralis were planted; this species is one of the local autochthonous species considered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stabilizing sand dunes. After one year, two years and five years, respectively the changes in height and surface of each dune, the survival rates ofA. littoralis, and its changes in cover, the appearance of new shoo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species were observed. A progressive increase in species number, which five years after the restoration amounted to about 60% of those characterizing the natural dunes, was reported indicating a progressive trend towards populations similar to natural ones. In the colonization of new species there is a prevalence of theSporobolus-Elymetum farcti and theSalsolo Kali-Cakiletum maritimae association, while the species established successively refer to theEchinophoro spinosae-Ammophiletum arundinaceae association and theCrucianellion maritimae alliance as occurring in natural successions. This succession runs parallel to the natural dune colonization processes. In particular, the data regarding survival, cover and number of vegetative shoots indicate that the dune belt between 40 and 70 m from the sea is the one most suitable for restoration. Some changes in dune morphology was observed: the height of the artificial dunes tended to decrease considerably in the five years of observation, whereas a progressive increase in their surface area was observ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A littoralis favoured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species, but as yet exercises no action on increasing dune height.  相似文献   
995.
细菌表面展示技术及其在环境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细菌表面展示系统构成、载体蛋白的选择和细菌表面展示策略等方面综述了细菌表面展示技术及其发展,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指出了细菌表面展示技术用于重金属污染修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96.
高温原油降解菌处理油田采油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筛选的嗜热降解功能菌对高温、高盐环境的耐受性,同时采用接触氧化工艺,探索高温条件下嗜热生物系统对油田外排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嗜热降解功能菌能够耐受高温(40~59℃)、高盐(30g/kg)和高pH(9.0)环境,实验室小试运行温度55~60℃,进水CODcr为270~510mg/L,出水CODcr为61.7~101.0mg/L.胜利油田王家岗污水站高温外排水生物处理中试,进水CODcr200~300mg/L,温度60~67℃,生化出水CODcr79.2~140.1mg/L.图4表3参10  相似文献   
997.
许锦 《交通环保》2003,24(4):41-43
分析了有毒有害化学品海上溢漏的行为状态,简要介绍了针对海上溢漏的几种应急反应技术。  相似文献   
998.
汽车排放标准与控制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汽车排放标准发展趋势,分析实现排放控制指标的相关支撑技术,从中可以看到排放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主导汽车发动机的研制与开发,国内汽车排放控制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接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999.
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污染的PRB原位处理技术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以被垃圾渗滤液污染的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分别用零价铁、零价铁和活性炭、零价铁和沸石的混合物作为反应介质,设计了3种地下可渗透反应器(PRB),分别为反应器A、B和C,对PRB技术治理污染地下水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实验模拟研究.反应器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反应器的渗透能力与周围地层介质渗透能力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器A、B、C对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90%、70%以上,BOD5/COD值由0.32分别升高至0.781、0.728、0.716,总氮从50mg/L都降到10mg/L以下,NH4+的去除率达到78%~91%.反应器C中的沸石对重金属和硬度表现出良好的去除效果,其中Mn、Zn离子和硬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80%和81%,说明PRB技术治理渗滤液污染的地下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00.
金属矿山环境污染及整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属矿床开采 ,一方面是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另一方面由于对土水生态环境释放重金属和酸性废水而破坏自然环境。金属矿山环境污染源于金属硫化物特别是黄铁矿、磁黄铁矿的氧化分解。金属硫化物的氧化释放出重金属离子和SO4 2 -,黄铁矿、磁黄铁矿的氧化还释放出Fe2 +、Fe3+和H+,铁 (Fe2 +、Fe3+)的存在和pH值的降低大大加速金属硫化物的分解和重金属元素的沉淀。铁氧化细菌的活动可以提高或催化氧化反应的速度 ,加速重金属的水解和沉淀。铁作为普遍存在的元素 ,其地球化学行为影响着金属硫化物氧化的程度和速度 ;铁作为主要的次生沉淀矿物 ,其承载矿物主导其它重金属元素的沉淀。本文介绍了碱性物质中和、湿地处理系统、覆盖隔离技术等一系列已成功地运用于金属矿山环境污染整治的实用方法 ,并对一些前沿整治技术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