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2篇
  免费   570篇
  国内免费   2003篇
安全科学   640篇
废物处理   68篇
环保管理   493篇
综合类   3517篇
基础理论   853篇
污染及防治   378篇
评价与监测   297篇
社会与环境   274篇
灾害及防治   255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306篇
  2020年   267篇
  2019年   276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276篇
  2016年   323篇
  2015年   338篇
  2014年   322篇
  2013年   376篇
  2012年   447篇
  2011年   455篇
  2010年   311篇
  2009年   313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347篇
  2006年   267篇
  2005年   199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1年   4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园林绿化树种香樟叶片的含硫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对一定浓度范围内的大气污染物,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及吸收净化作用。为了解南京市主要园林绿化树种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叶片吸收净化SO2的能力,选择在5个不同污染靶区,以3个不同胸径级的香樟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硫酸钡比浊法测定了不同季节香樟叶片的含硫量。结果表明:香樟叶片对SO2具有一定的吸收净化能力,其叶片含硫量平均为0.2160%,且其含量随分布区、生长季节及个体胸径不同差异显著;并与异域大气中SO2污染指数成一定的正相关;与个体胸径大小成显著负相关;季节间呈现出"先降后升再降"的动态趋势,于春秋季较高,而夏冬季较低。  相似文献   
912.
江西九连山阔叶林雪灾后主要树种残存量的恢复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对江西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损失.对受灾4 hm2样地中的1 5901株林木(DBH≥1 cm)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对枫香、马尾松、米槠、木荷、拟赤杨、丝栗栲这6个代表树种进行了残存率恢复研究.结果显示:6种植物残存率为木荷>拟赤杨>米槠>枫香>马尾松>丝栗栲;恢复时间为枫香>丝栗栲>马尾松>木荷>米槠和拟赤杨.恢复时间最长的为枫香(33年),最短的为米槠和拟赤杨(15年左右),种群恢复到受灾前.同时对残存率和恢复时间的关系进行了Logistic非线性曲线模拟.样地中植物种群残存率恢复时间由受灾状况和物种生长速度决定,采用Logistic模型拟合的相关度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913.
以洛阳市为例,分析了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城乡结合处、城市绿地和城市主干道等不同功能区地表灰尘颗粒组成及重金属(Cu、Zn、Pb、Cd)粒级效应。结果表明:洛阳市不同功能区地表灰尘粒径分布具多峰性,分别在850~250、150~96及〈75μm出现分布峰值。不同功能区地表灰尘粒径差异显著,居民区和城市绿地细颗粒比重较大,工业区和城市主干道粗颗粒相对较多。各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粒级效应不一,Pb在工业区各粒级中质量分数最高,具粒级效应,其它功能区粒级效应不明显,Cd、Cu粒级效应明显,Cd富集更趋向于细粒(96~75和〈75μm),Cu在180~150μm粒径质量分数迅速升高,并随着粒径减小,基本呈上升趋势,除工业区和城乡结合部外,其它功能区均在〈75μm粒径达到峰值。除居民区和城乡结合部各粒径Zn分布较平均外,Zn主要富集于180~150μm粒径颗粒,且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其它各粒级,粒级效应基本呈现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914.
利用2003年到2010年的美国宇航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的AIRS(Atmosphere InfraRed Sounder)官方反演的对流层中层(500 hPa)左右一段气柱内的CO2体积混合比产品分析中国地区对流层的CO2体积分数分布时空变化特征。所用数据是对AIRS L3产品2°×2.5°网格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到。经过对这8年的观测数据(2003年1月—2010年12月)的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地区平均CO2的体积分数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平衡,总体高值集中于北部。CO2对流层中层的高值区集中在35°—45°N,形成东北平原、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塔里木盆地4个高值中心,而云南地区和西藏南部上空的CO2值偏低。与中国地区8年平均CO2体积分数变化特征大体一致,每月(8年平均值)分布趋势也呈北部地区和东部地区高而南方体积分数值相对低的特征。CO2月平均体积分数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每年的4月或者5月,而每年的最低值则出现在每年的1月。对流层中层CO2体积分数呈现明显季节变化,总体上来说,从2003年到2010年这8年中,平均春、夏两季对流层中CO2含量较高,而秋、冬季CO2低于春夏两季。  相似文献   
915.
茶叶挥发物对白斑猎蛛觅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茶树叶片挥发物在白斑猎蛛(Evarcha albaria)选择觅食斑块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其猎物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取食对茶树叶片挥发物释放的影响,同时利用蜘蛛行为观测平台研究了白斑猎蛛在不同味源侧(觅食斑块)的活动行为。结果表明,未损伤叶片(对照)仅释放出微量挥发物,而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取食后的茶树叶片释放出14种挥发物;雌、雄蛛在进入处理味源(假眼小绿叶蝉取食后的茶树叶片)侧和对照侧的初次选择及进入频次上均无显著差异,但与对照相比,雌、雄蛛在虫害处理叶片中的停留时间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假眼小绿叶蝉取食诱导了茶树叶片挥发物的释放,而挥发物种类和含量的变化造成了白斑猎蛛在不同味源侧停留时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916.
为探讨不同模型对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结果的影响,以苯并[a]芘为例,采用RBCA、CLEA和CalTOX模型对某工业污染场地表层土壤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分析了评估结果的差异和原因,同时对模型的主要暴露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推导出基于风险概率分布的土壤修复限值。结果表明,RBCA、CLEA和CalTOX模型计算的苯并[a]芘致癌总风险分别为2.40×10-4、6.32×10-4和7.04×10-6,且经口摄入和皮肤接触2个途径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最大。降解作用是影响CalTOX模型风险评估结果不同于RBCA和CLEA模型的重要因素,3个模型间参数取值及方法学的差异也会导致风险评估结果不同。各模型暴露参数的敏感性排序也有差异。采用基于风险概率分布的方法推导土壤修复限值,RBCA、CLEA和CalTOX模型所得结果分别为0.18、0.08、0.13(不考虑降解作用CalTOX模型)和10.74(考虑降解作用CalTOX模型)mg·kg-1,为各模型直接推导值的1.5~2.6倍。基于风险概率分布的方法可有效降低风险评估过程中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为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值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17.
研究了由FeSO4制备聚合硫酸铁过程中,钛对聚铁聚合态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含钛聚合硫酸铁的絮凝性能.应用络合比色法对聚铁中不同水解形态聚铁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并通过沉淀实验考察了不同钛含量对聚铁稳定性的影响;随后,通过出水浊度、TOC、金属离子残余量和出水pH等指标测试,研究了钛对聚合硫酸铁混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的钛含量(<0.025)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聚态聚铁的形成,提高了聚铁絮凝剂的混凝效率;反之,钛含量超过0.025时不仅聚铁的稳定性显著下降,而且处理后出水的钛残留增加,pH降低.  相似文献   
918.
《环境化学》2012,31(7)
根据我国中路沙尘暴的影响范围和移动路径,应用颗粒物中磷的连续浸提技术,选择研究了8个站位的颗粒物样品中磷的赋存形态和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粒级样品中无机磷(IP)含量范围在300.16—1916.99μg.g-1,占总磷(TP)比率86.11%—99.84%,TP含量主要受IP控制,有机磷(POrg)含量远低于IP,彼此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沙尘粒子Y1—Y4(呼和浩特,2005年—2010年沙尘暴期间收集)的TP、IP、生物可交换磷(BP)和可交换态磷(Pex)含量远高于沙尘暴源地及沿途地区地表颗粒物,这与沙尘暴源地及影响区域磷污染状况及地质环境条件关系密切;粒径小于57μm的颗粒物样品的TP、IP、PCa含量均高于自然粒径颗粒物样品.  相似文献   
919.
Soil low-molecular-weight (LMW) organic acid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soil-forming process and the cycling of nutrients in Karst regions. In this study, we quantified the contents of LMW organic acids (including lactate, acetate, formate, malate, and oxalate) in soil solution over the Karst region of Guizhou Province, China using ion chromatography. The concentration of total LMW organic acids in topsoil solution ranged from 0.358 to 1.823 μmol·g-1, with an average of 0.912 μmol·g-1. The mean concentrations of lactate, acetate, formate, malate, and oxalate were 0.212±0.089, 0.302±0.228, 0.301±0.214, 0.014±0.018 and 0.086±0.118 μmol·g-1,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ntents of these acids among four phas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their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with the aggrava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LMW organic acids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ed each other.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also observed among individual LMW organic acids in soil solution, and between them and soil available P, available K, exchangeable Ca,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concentrations of LMW organic acids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organic anions (chlorides, nitrates, and sulfates) in Karst topsoil solution. Therefore, the concentrations of soil LMW organic acids might be one of driving force in the Karst rock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in Guizhou Province.  相似文献   
920.
A flaw of demand coverage method in solving optimal monitoring stations problem under multiple demand patterns was identified in this paper. In the demand coverage method, the demand coverage of each set of monitoring stations is calculated by accumulating their demand coverage under each demand pattern, and the impact of temporal distribution betwee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or demand patterns is ignored. This could lead to miscalculation of the optimal locations of the monitoring stations. To overcome this flaw, this paper presents a Demand Coverage Index (DCI) based method. The optimization considers extended period unsteady hydraulics due to the change of nodal demands with time. The method is cast in a genetic algorithm framework for integr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Net (EPANET) and is demonstrated through example applications.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t of optimal locations of monitoring stations obtained using the DCI method can represent the water quality of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 under multiple demand patterns better than the one obtained using previous meth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