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19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38篇
综合类   220篇
基础理论   62篇
污染及防治   66篇
评价与监测   43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姚成  倪进治  刘瑞  杨柳明  陈卫锋  魏然 《环境科学》2020,41(4):1847-1854
对扬州市6个不同功能区(公园、菜地、文教区、居民区、加油站和工业区)共59个表层土壤样品(0~10 cm)中15种美国环境保护署优控的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和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利用苯并[a]芘(BaP)毒性当量浓度(TEQBaP)评价了土壤中PAH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扬州市土壤中Σ15PAHs总量范围为21~36118 μg·kg-1,中值为295 μg·kg-1,PAHs组成中以4~6环为主.不同功能区Σ15PAHs总量平均值高低顺序为工业区 > 加油站 > 文教区 > 菜地 > 居民区 > 公园.相关性分析表明,整个扬州市土壤中Σ15PAHs总量与土壤总有机碳(TOC)(P<0.05)和黑碳(BC)(P<0.01)含量都呈显著性正相关,但除了加油站土壤中Σ15PAHs总量与BC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外,不同功能区土壤中Σ15PAHs总量与TOC、BC含量都无显著相关性.特征比值法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土壤中PAHs来源虽有些差异,但都主要来源于石油泄漏以及石油、煤和生物质等的燃烧.扬州市土壤中15种PAHs总TEQBaP值的范围是2~4448 μg·kg-1.以荷兰土壤环境标准中的10种PAHs总TEQBaP值33 μg·kg-1为标准,扬州市有45.8%的土样超标,各功能区点位超标率高低顺序为工业区(70%) > 加油站(60%) > 文教区(55.6%) > 菜地(50.0%) > 居民区(30%) > 公园(10%).因此,扬州市不同功能区中都有部分表层土壤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工业区和加油站风险相对较高,而居民区和公园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72.
天津地区表层土中芳香烃污染物化学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天津地区不同环境功能区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物的化学组成及其分布状况,并对其可能的污染源作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地区不同环境功能区表层土壤样品中均分布有多种类型的烃类污染物,已经检测到的多环芳烃化合物主要包括萘、苊、苊烯、联苯、菲、惹烯、芴、二苯并呋喃(氧芴)、二苯并噻吩(硫芴)、萤蒽、芘、(艹屈)、苯并芴、苯并蒽、苯并萤蒽、苯并芘、(艹屈)、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苯并[g,h,i](艹屈)、三芳甾烷等系列数100种单体化合物,含量较高的主要有菲、甲基菲、萤蒽、芘、(艹屈)等.这些化合物的组成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同一地区不同土地使用情况、不同周围环境的样品中多环芳烃的组成特征也存在较大的差别,表明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源比较复杂,其中主要包括矿物油输入、化石燃料燃烧及木柴燃烧产物等,不同环境功能区各种污染源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73.
营养盐对湄洲湾海洋细菌生长及降解石油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从湄洲湾海域分离的烃细菌在添加和不添加N、P营养盐的海水培养基的生物量及对原油和纯烃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营养盐对不同菌株的生长及代谢有不同的影响.添加N、P营养盐,试验菌PF-6(Pseudomonas fluorescens 6)的生物量增大,而PA-32(P.aeruginosa 32) 的生物量却减少.在初始原油浓度均为1g/L的摇瓶试验中,添加N、P营养盐培养6d,PF-6菌与PA-32菌的除油率分别为25%及26%,而不添加N、P营养盐时,PF-6菌与PA-32菌的除油率分别为21.4%及36.3%.经气相色谱测定,在以正十六烷和萘两种纯烃组成的培养基,营养盐对两个菌株降解正十六烷的影响仍然不同,但在不添加N、P营养盐时,两个菌株对萘均有较高的降解率.无需添加N、P营养盐能正常生长并降解石油烃的菌株,在海洋油污的生物修复中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4.
多环芳烃在珠江口的百年沉积记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伶仃洋西滩为珠江口的重要沉积区之一.本文分析了采自伶仃洋西滩沉积钻孔(Core 25)中多环芳烃的垂直分布和含量特征,结合210Pb定年,重现了该地区近百年来多环芳烃(PAH)的沉积历史.多环芳烃在整个沉积剖面(0~62cm)的含量介于59~330ng·g-1 (干重)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PAH沉积通量逐渐上升,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第一个高峰值.PAH含量在20世纪60~70年代有所降低.20世纪80年代后,PAH含量急剧上升,并在90年代达到最高值.珠江口沉积柱中的多环芳烃主要为热成因来源,其通量变化与周边人类活动(国内生产总值,机动车数量,能源消耗)呈正相关.大气干湿沉降及地表的冲刷作用是PAH进入水体沉积物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5.
In this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alable particulate (PM10), fine particulate (PM2.5), coarse particles (PM2.5 – 10) and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such as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solar radiation, wind speed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nd modelled for urban area of Kolkata during winter months of 2003–2004. Ambient air quality was monitored with a sampling frequency of twenty-four hours at three monitoring sites located near traffic intersections and in an industrial area. The monitoring sites were located 3–5 m above ground near highly trafficked and congested areas. The 24 h average PM10 and PM2.5 samples were collected using Thermo-Andersen high volume samplers and exposed filter papers were extracted and analysed for benzene soluble organic fraction. The ratios between PM2.5 and PM10 were found to be in the range of 0.6 to 0.92 and the highest ratio was found in the most polluted urban site. Statistical analysis has shown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M10 and PM2.5 and inverse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particulate matter (PM10 and PM2.5) and wind spee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ir quality data shows that PM10 and PM2.5 are showing poor correlation with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and solar radiation. Regression equations for PM10 and PM2.5 and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developed. The organic frac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soluble in benzene is an indication of poly aromatic hydrocarbon (PAH) concentration present in particulate mat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nzene soluble organic fraction (BSOF) of inhalable particulate (PM10) and fine particulate (PM2.5) were analysed for urban area of Kolkat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benzene soluble organic fraction of PM10 (BSM10) and benzene soluble organic fraction of PM2.5 (BSM2.5). Regression equations for BSM10 and BSM2.5 were developed.  相似文献   
76.
表面活性剂在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宏光  郑连伟 《化工环保》2006,26(6):471-474
介绍了单一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阴-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的增溶作用、增溶机理及无机离子对表面活性剂增溶能力的影响,综述了化学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应用。由于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今后应加强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77.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extractable organic matter in the water column and sediment were determined in samples collected in the course of the last 20 years from the Salina Cruz Harbor, México, to assess the degree of organic contamination. In sediments, organic compounds accumulate in shallow areas mostly associated with extractable organic matter and fine fractions. Calculated geocumulation index and enrichment factors suggest that contamination could be derived from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attributed to harbor and ship scrapping activities, as well as transboundary source. Concentration of total aromatic hydrocarbons (as chrysene equivalents) ranged from 0.01 to 534 μg l−1 in water, and from 0.10 to 2,160 μg g−1 in sediments. Total aromatic concentration of 5 μg g−1 is proposed as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78.
本文以赤水工作区石油地质条件作为油气遥感信息关系分析的基础 ,依据烃类微渗漏理论及油气遥感信息 ,分析研究了赤水工作区油气藏和油气遥感异常之间的相应关系 ,用构造控油理论重点研究了赤水工作区构造圈闭的分布特点及规律。对比分析多源信息 ,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对研究赤水工作区构造圈闭的形成与发展极为有利 ,可为圈出有可能的油气远景区和赤水油气的进一步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9.
镜质组反射率是广泛使用的成熟度参数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温度和时间是控制镜质组反射率的主要因素 ,而压力对反射率的影响人们知之甚少。本文综述了模拟实验和地质实例中压力对镜质组反射率和烃类生成影响的不同观点。介绍了过压造成镜质组反射率延尺的两个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80.
海拉尔盆地乌9井煤含水热模拟生烃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丽 《地球与环境》2003,31(2):100-104
通过对海拉尔盆地乌 9井煤进行含水热模拟实验 ,结果反映出煤在早期阶段产气率较小 ,且以生成非烃气为主 ,35 0℃后产气率明显增大 ,随模拟温度的增加烃类气体的组分碳同位素序列由正碳序列变为同位素序列倒转 ,说明了温度对天然气的组分碳同位素序列有影响。热模拟煤中可溶有机质表现出低饱和烃和高非烃、沥青质的特点 ,色谱上具有较高的Pr/Ph。煤具有两次生油高峰 :即未熟 低熟油生油高峰 ,对应Ro =0 5 % ,产油率为 0 .85 % ;第二次生油高峰Ro为 0 .85 % ,产油率 0 .93%。煤显微组分组成特征决定了煤的生油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