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3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120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向峰  闫琨 《环境科学导刊》2007,26(B06):84-86
根据现有国家标准方法,通过改进实验条件,在保证了实验数据准确度的前提下,在样品量大和时间紧的情况下,可缩短回流时间,提高分析效率,作到保质保量。  相似文献   
22.
An increase in the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has been noticed in most Korean reservoir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causes of organic accumulation. Samples of soil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water of reservoirs were collected at various sources and analyzed for their organic characteristics. The COD to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BOD) ratio was used as the key parameter in the evaluation of non-biodegradable (NBD) organic accumulation in the reservoirs. Soil samples containing plant roots were agitated, with the supernatant showing COD/BOD ratios of less than 2.8, while those of the composted tree leaves were greater than 5.0, suggesting that humic substances produced in forest areas are a major cause of NBD organic accumulation in reservoirs. In addition, the organic fractionation of the leachate from leaching tests showed that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hydrophobic natural organic matter (NOM), the larger molecular weight humic acid makes a greater contribution than fulvic acid to the increase in the NBD COD in Korean reservoirs.  相似文献   
23.
Bivalves are often used as sentinel organisms in monitoring programmes for trace organic contaminants. the animal's physiological state may be important in interpreting trends in contaminant body burden. Simultaneous evaluation of physiological state and organic contaminant concentration in bivalves typically involves removal of a lipid-rich cross-section of the body mass for histopathological and/or gonadal analysis.

In this study, the bias introduced by this technique in the final trace organic concentrations, e.g. of polynuclear aromatic hydrocarbons, chlorinated pesticides and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are evaluated on five different size groups of oysters. As a test case, we evaluated the use of this method in the NOAA's Status & Trends Mussel Watch (NS&T) Programme. the average biases introduced by this technique in the final trace organic concentrations in Gulf of Mexico oysters have been increasing since 1986 as a consequence of a continuous decrease in the size of the individuals sampled.  相似文献   
24.
泥炭预处理吸附垃圾渗滤液中的CO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泥炭改性去除水中COD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磷酸、硫酸、盐酸、硝酸和氢氧化钠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酸、碱改性过程中,用5%的硫酸改性的泥炭去除COD的效果最佳,改性泥炭用量为每10 g/100 mL,吸附时间为60 min,pH为10的试验条件下,COD的去除率为68.5%以上,磷酸较硫酸次之,去除率为55%左右,而盐酸和硝酸较差分别为45%和38%,氢氧化钠为40%左右。并对其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其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型。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泥炭表面的结构,硫酸改性后的泥炭表面结构比较粗糙,比表面积最大,与实验结果相吻合。用原子吸收法对泥炭处理前后的水样进行比较,表明泥炭对重金属也有很好的去除率。本研究为泥炭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25.
分别以刚果红和中性红为染料探针,建立了牛血清蛋白质(BSA)和海藻酸多糖(SA)含量与共振光散射(RLS)发射光谱强度间的线性关系;以甲苯胺蓝为染料探针,建立了腐殖酸(HA)含量与紫外吸光度间的线性关系;优化了3种标准物质的检测浓度范围及溶液p H值条件;考察了染料探针分析方法对标准物的二元和三元混合样品中的回收率.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浓度范围内,BSA、HA、SA浓度与染料探针光谱强度间的线性相关系数R0.98,3种标准物在混合样品中的回收率不小于95%,标准误差低于0.11%.以紫外光谱和3D-EEM光谱特征作为城市污水二级出水样品中蛋白质、多糖和腐殖酸的定性依据,确认了4种二级出水样品中的优势污染物.通过染料-探针技术与国标法测得的多糖和蛋白质质量浓度的相对偏差在1.2%~0.04%之间.  相似文献   
26.
污泥超声破解效应及厌氧消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超声破解污泥的可行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重点考察了超声频率、比能耗、作用时间等因素对破解效应的影响,探讨了破解污泥的厌氧消化性能。结果表明,超声作用的施加可使污泥固体有效破解,污泥细胞内的活性有机物被释放至水相并形成溶解性有机物,表现为SCODCr的显著增加;采用低频、高比能耗及延长作用时间有利于获取高的SCODCr增加值;污泥在频率25kHz、比能耗2.0W/mL、作用时间30min条件下破解,其厌氧消化累计产气量可从破解前的268mL提高到473mL,相应TCODCr去除率、VS去除率分别从39.1%、33.5%提高至54.3%、61.7%。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超声破解技术提高污泥的厌氧消化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7.
采用连续式电解槽对垃圾渗滤液进行电解催化处理,考察极板间距、电流密度、电导率[Cl-]浓度对电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的[Cl-]6000 mg/L,在电解60 min时,对初始COD小于3000 mg/L的中等浓度渗滤液有较好的处理效果,COD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达88.9%和97.3%,能耗为2.75 kwh/m3.为中试和工业设计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8.
为评价某石化混合废水的毒性,采用活性污泥耗氧速率抑制试验研究不同φ(石化废水)对活性污泥中不同菌群的抑制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所用石化废水对活性污泥中的硝化细菌具有明显毒性,其EC50(半抑制效应浓度,以φ计)为9%左右;同时,该废水对异养菌的耗氧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φ(石化废水)为100%时IH(异养菌耗氧速率抑制率,131%)最高,这种促进作用对RT(总耗氧速率)测定有显著影响(R=0.991,P<0.05),因此,仅以RT评价废水毒性容易造成对废水真实毒性的低估. 5种常见易降解基质(乙酸钠、葡萄糖、甲醇、生活污水、丙酸钠)中,ρ(甲醇)为15 mg/L时对异养菌促进效果显著(P<0.05),促进率达50%以上;而在高浓度条件下,乙酸钠、葡萄糖、甲醇、丙酸钠对异养菌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RH(异养菌耗氧速率)最高提高了182%. 研究显示,石化废水中的乙酸盐等易降解成分是活性污泥耗氧速率抑制试验的重要干扰因素.   相似文献   
29.
高压电晕-臭氧协同作用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技术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郑红艾  浮建军 《化工环保》2004,24(4):271-274
利用高压电晕-臭氧的协同作用来处理废水是一项新技术。高压电晕和臭氧均能在水溶液中产生·OH。·OH能无选择地氧化有机污染物如苯乙酮、石炭酸、对氯苯酚等,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高压电晕产生的紫外线和高能电子能促进臭氧产生·O和·OH,臭氧气泡的局部放电使电晕产生更多的·OH,二者联用具有很好的协同性。因此该技术在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方面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0.
混合基质条件下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性能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选取几种典型的难解解杂环化合物,在混合基质条件下较为系统的地研究了其好氧生物降解性能以及难解有机物间的联合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吡啶,喹啉与其同系物类似的生化降解过程及抑制机理,它们的联合作用效果为相加作用,具有不可逆抑制作用物质共存时联合作用效果为协同作用,具有不可逆抑制作用物质与可逆抑制作用物质共存时,联合作用效果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