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4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683篇
安全科学   107篇
废物处理   92篇
环保管理   69篇
综合类   1122篇
基础理论   197篇
污染及防治   231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硝基氯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中间体,其在土壤中的不断积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高级氧化修复技术可以将有机污染物直接或间接矿化为CO_2和H_2O,从而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南京某化工厂搬迁遗留的硝基氯苯污染的场地土壤,研究了零价铁还原与氧化剂氧化的联合体系对硝基氯苯的降解率,并对反应过程的中间产物和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降解后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当采用KMnO_4、Fenton试剂、30%H_2O_2和Na_2S_2O_44种氧化剂直接氧化时,土壤中硝基氯苯的降解率分别为75.0%、62.9%、58.1%和41.5%;经零价铁还原1 h后,再施加氧化剂氧化处理,硝基氯苯降解率大幅提高,分别达到91.5%、88.5%、87.4%和70.4%.零价铁还原体系中间产物氯代苯胺浓度4 h时达到最大,施加氧化剂后迅速下降,4 h后下降至最低并维持较稳定水平;硝基氯苯氧化反应在单一氧化剂反应体系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但在零价铁与氧化剂联合反应体系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降解后的土壤性质有较大变化,CEC、TOC和土壤养分显著下降,Eh和EC显著增加,土壤pH除施加Na2S2O4下降显著外,施加KMnO_4、Fenton试剂、30%H_2O_2时下降较小,但同时添加零价铁土壤pH下降显著;土壤全N、全P、全K变化不显著,这些可为修复后土壤的再利用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2.
采用EDTA优化纳米Pd/Fe催化脱氯水中2,4-二氯苯氧乙酸(2,4-D),并考察了EDTA投加浓度、pH、钯化率、温度等因素对2,4-D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EDTA的加入络合了纳米Pd/Fe在催化脱氯过程中生成的铁离子,抑制纳米Pd/Fe颗粒表面钝化层的形成,提高了体系的反应活性.适宜的EDTA浓度、低pH、高钯化率、低温等有利于2,4-D的还原脱氯.当EDTA浓度为25.0 mmol·L-1,纳米铁含量为1.0 g·L-1,初始pH=4.3、钯化率为0.5%,温度为25.0℃,搅拌速率为200 r·min~(-1)时,反应50 min,10.0 mg·L-1的2,4-D去除率及苯氧乙酸(PA)生成率均达到100%.  相似文献   
83.
Fe3O4/TiO2-H2O2非均相类Fenton体系对3,4-二氯三氟甲苯的降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Fe_3O_4/Ti O_2-H_2O_2体系对3,4-二氯三氟甲苯(3,4-DCBTE)进行降解反应研究,同时考察了pH值、催化剂投加量、H_2O_2投加量、温度等因素对3,4-DCBTE降解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e_3O_4/Ti O_2-H_2O_2非均相类Fenton体系对3,4-二氯三氟甲苯的处理效果极佳;并且在H_2O_2投加量为45.0 mg·L~(-1)、Fe_3O_4/TiO_2的物质的量比为1∶1、pH=3.0、温度为40.0℃的条件下反应效果最佳,去除率高达99.1%.同时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pH在2.0~7.0范围内该体系对3,4-二氯三氟甲苯均有降解效果,说明该体系相比于传统的Fenton体系有较宽的pH适用范围.目标污染物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其发生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为36.9 k J·mol~(-1).  相似文献   
84.
长沙地区近地面水汽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在长沙地区2014年10月—2015年10月监测的近地面水汽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δv)及相关气象要素,对水汽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与降水中稳定同位素(δp)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水汽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冬、春季值高于夏、秋季值,夜晚值高于白天值.δv~(18)O的季节变化与大尺度水汽输送的季节性变化有关,日变化则与地表蒸散发、大气湍流等局地气象条件有关.通过对δv~(18)O的平衡模拟发现,水汽中和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在暖季处于或接近平衡状态,在冷季处于非平衡状态.不同季节的大气水汽线和大气水线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两者的斜率均为暖季大于冷季;受下垫面新降水蒸发的影响,降水日大气水汽线的斜率和截距相对于无降水日均有增加,暖季分别增加0.11和3.52‰,冷季分别增加0.07和0.14‰.  相似文献   
85.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铁营养状况下的根系形态变化及蒸腾作用对不同品种黄瓜幼苗吸收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加铁处理对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大于对根系的影响,并且不同品种间生物量差异显著.不加铁处理和低水平铁处理时,黄瓜根长变长、根表面积变大.与不加铁处理相比,加铁处理显著抑制了黄瓜根系对镉的吸收,中农5号(缺铁敏感黄瓜品种)和津春4号(缺铁不敏感黄瓜品种)每克根对镉的吸收量分别降低了25.5%~45.5%和28.8%~55.0%;但却增加了镉向地上部的转运,镉在叶中的分配系数分别增加了2.2~3.6倍(中农5号)和2.6~3.7倍(津春4号).缺铁敏感的中农5号吸镉总量与根长、根表面积都呈显著正相关性,而缺铁不敏感的津春4号吸镉总量与根长、根表面积之间的关系不显著.不管是中农5号还是津春4号,其蒸腾速率与每克根吸收镉的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铁营养状况影响了黄瓜幼苗的根系形态和蒸腾速率,从而影响了根系对镉的吸收,高铁水平显著抑制了黄瓜根系对镉的吸收.  相似文献   
86.
改性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去除水体中头孢噻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抗生素对环境的危害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本实验以改性生物炭(MB)为载体制备了负载纳米零价铁的功能生物炭(Fe/MB).以头孢噻肟(CFX)为目标抗生素,研究了该材料对头孢噻肟的降解特性及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去除机理.实验结果表明,50 min内头孢噻肟的去除率为92%(Fe/MB用量为0.4 g·L~(-1),溶液p H=5.0,头孢噻肟浓度为20 mg·L~(-1),振荡速率为200 r·min~(-1),柠檬酸浓度为1.47 mmol·L~(-1)).头孢噻肟的去除过程存在改性生物炭的吸附和纳米零价铁还原降解的协同作用,数据符合伪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R20.99).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结合质谱分析了降解产物的结构并提出头孢噻肟的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87.
本文概述了植物的铁素营养、果材缺铁黄化病的诊断治疗方法,论述了高涌液注射法矫治果树缺铁黄化病的理论、假说、树木微型注射器、克黄灵高渗液、树干穴位注射法、树干穴位插管法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8.
比较了硫酸生产废水的几种除砷方法,认为铁屑还原-鼓风氧化-石灰凝沉工艺是可行的,此法具有处理量大、处理效果好、运行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89.
我国废钢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我国废钢铁资源回收利用的现状以及钢铁工业对废钢铁资源的需求现状,用三种不同的模型预测了未来钢铁工业的发展对废钢铁资源的需求,提出了废钢铁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0.
The size and isotopic behavior of sulfur pools in210Pb-dated peat cores were investigated to obtain aninsight into retention mechanisms of pollutant S in twomountain-top peatlands of the Northern Czech Republic, CentralEurope. The bogs were situated 40 km apart in an area whichbetween the years 1985 and 1995 received as much as 130 kg Sha-1 yr-1 from the atmosphere. Vertical peataccretion was faster at Pod Jelení horou (JH) than atVelký moál (VM). Organic carbon-bonded S was themost abundant sulfur pool, constituting 77 and 65 wt. % at JHand VM, respectively. At JH both the S concentration maximumand the highest annual S deposition rate were displaceddownward by more than 20 years (from 1987 to the 1960s)indicating that the buried S is vertically mobile. At VM the Sconcentration was the highest in the topmost 2-cm section eventhough atmospheric S deposition peaked in 1987. Differentmechanisms of S isotope redistribution prevailed in thetopmost peat layers at JH, where a negative 34Sshift occurred, and at VM, where a positive 34Sshift occurred. Bacterial sulfate reduction was responsiblefor the negative 34S shift at JH. One possibleexplanation of the positive 34S shift at VM isrelease of 32S-enriched products of mineralization duringpeat diagenesis. There was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between the abundance of total and pyrite S along the profiles.The presence of pyrite S at VM (526 ± 60 ppm) suggestedthat even at VM bacterial sulfate reduction occurred. Ananaerobic incubation of JH peat indicated sulfate reductionrate of 600 nmol g-1 day-1. The turnover times forinorganic S pools were shorter than for the organic S pools.Cumulative S contents in the Czech peat bogs were found to be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similar sites in the NortheasternU.S., even though the atmospheric S inputs were more thanthree times higher at the Czech sites. Possible causes of suchdiscrepanc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