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3篇
  免费   264篇
  国内免费   1081篇
安全科学   90篇
废物处理   200篇
环保管理   197篇
综合类   1641篇
基础理论   441篇
污染及防治   549篇
评价与监测   42篇
社会与环境   60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262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Porous S-doped bismuth vanadate with an olive-like morphology and its supported iron oxide (y wt.% FeOx/BiVO4-δS0.08, y = 0.06, 0.76, and 1.40) photocatalysts were fabricated using the dodecylamine-assisted alcohol-hydrothermal and incipient wetness impregnation methods, respectively. It is shown that the y wt.% FeOx/BiVO4-δS0.08 photocatalysts contained a monoclinic scheetlite BiVO4 phase with a porous olive-like morphology, a surface area of 8.8-9.2 m^2/g, and a bandgap energy of 2.38-2.42 eV. There was co-presence of surface Bi^5+, Bi^3+, V^5+, V^3+, Fe^3+, and Fe^2+ species in y wt.% FeOx/BiVO4-δS0.08. The 1.40 wt.% FeOx/BiVO4-δS0.08 sample performed the best for Methylene Blue degradation under visible-light illumination. The photocatalytic mechanism was also discussed. We believe that the sulfur and FeOx co-doping, higher oxygen adspecies concentration, and lower baudgap energy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excellent visible-light-driven catalytic activity of 1.40 wt.% FeOx/BiVO4-δS0.08.  相似文献   
992.
1株好氧反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和反硝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厂曝气池的回流污泥中驯化分离得到16株有好氧反硝化能力的菌株,并最终筛选得到1株好氧反硝化能力较强的菌株N6。菌株N6的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无芽孢;经16Sr 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反硝化特性实验表明:菌株反硝化的最佳温度是30℃、最适pH值为7、最佳C/N比为15∶1;碳源的种类对菌株的反硝化效果影响很大,菌株N6对丁二酸钠和乙酸钠等小分子碳源的利用相对高于对葡萄糖、蔗糖等大分子碳源的利用,菌株反硝化的最适碳源是丁二酸钠。在最佳降解条件下,菌株24 h对硝酸盐的降解率达98%,并且没有亚硝酸盐的积累。  相似文献   
993.
为了研究水体环境中单偶氮染料酸性黄17(AY17)有效地去除方式及其可能的降解途径、转化和归趋等,实验首先探索了AY17在不同深度氧化体系中降解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其去除效率的大小按照UV/H_2O_2UV/Na_2S_2O_8≈UV/FeSO_4·7H_2OUV/KHSO_5UV/TiO_2排列.然后选取UV/TiO_2体系,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底物浓度以及溶液初始p H值等因素对其光催化降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AY17的光催化降解遵循假一级动力学,其降解速率常数为0.011 2 min~(-1);当催化剂TiO_2用量为3 g·L~(-1)时其降解效果最好;高温有利于AY17的光催化降解,而随着底物浓度和溶液初始p H值的升高,其降解速率常数显著下降.最后利用GC/MS对AY17光催化降解中间产物进行了初步鉴定,研究发现在·OH等活性氧物种的作用下偶氮键的断裂、羟基自由基对芳香环上基团的取代以及吡唑环的裂解是其主要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994.
采用乙酸作为臭氧氧化降解土霉素(OTC)的介质,考察了臭氧/OTC初始投加量比、臭氧流量、自由基抑制剂叔丁醇(TBA)、金属离子等因素对OTC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在乙酸水溶液中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溶解度;OTC在乙酸溶液中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和反应降解速率;随着OTC/臭氧初始投加量比的增加,OTC在乙酸中去除率明显减小;适当的臭氧流量,有利于OTC去除率的提高;添加叔丁醇能够明显抑制OTC在乙酸体系中的氧化降解,表明乙酸中同时存在直接臭氧氧化和间接臭氧氧化反应;当反应体系中存在Fe3+和Co2+时,OTC的氧化降解明显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995.
多菌灵在农田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肖文丹  杨肖娥  李廷强 《环境科学》2012,33(11):3983-3989
采用实验室模拟方法,研究了微生物、含水量和Cd对土壤中多菌灵降解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多菌灵(5.0mg·kg-1和10.0 mg·kg-1)的降解半衰期在灭菌条件下为非灭菌条件下的12.6~13.8倍;复合降解菌群(枯草杆菌、副球菌、黄杆菌和假单胞菌)的加入显著缩短了土壤中多菌灵的降解半衰期(32.1%~37.1%);当土壤含水量由40%田间持水量提高到60%或80%田间持水量,多菌灵降解半衰期缩短46.2%或74.0%;低浓度Cd(5.0 mg·kg-1)的加入显著缩短了土壤中多菌灵的降解半衰期(32.1%~52.4%),而高浓度的Cd(50 mg·kg-1)延长多菌灵的降解半衰期(92.6%~103.0%);对添加复合降解菌群的土壤,低浓度Cd(5.0 mg·kg-1)的加入同样显著缩短了土壤中多菌灵的降解半衰期(34.0%~34.4%),高浓度的Cd(50 mg·kg-1)延长多菌灵的降解半衰期(74.4%~109.4%).研究表明,土著微生物在多菌灵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多菌灵降解菌群、较高的土壤湿度和低浓度的Cd也促进了土壤中多菌灵的降解.  相似文献   
996.
青海三江源地区退化草地土壤全氮的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9、2010年实地采样的基础上,运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研究了青海三江源地区1980~2010年退化草地0~10 cm、10~30 cm、30~50 cm全氮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进行特异值处理后,两期的土壤全氮的均值都表现出从表层到底层下降的趋势.从同一土层对比来看:2010年的土壤全氮的含量平均值及变异系数比1980年低.经对数转换后两期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经过半方差函数模型的拟合得出,两期同一层次上的块金效应2010年都比1980年小,表示三江源地区各分层上全氮的空间分布的自相关性在加强,结构性因素对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普通克里格插值结果表明,30年来三江源地区土壤全氮的含量变化存在地区差异,南部、中部、东部以递减为主,西部的部分地区以增加为主.  相似文献   
997.
ZVI/EDDS/Air体系降解水中2,4-二氯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建立零价铁(ZVI)、乙二胺二琥珀酸(EDDS)和曝气三者组成的类Fenton(ZVI/EDDS/Air)处理体系,考察了初始EDDS浓度、铁粉投加量、曝气速率、2,4-二氯酚(2,4-DCP)浓度、初始pH以及反应温度等对水溶液中2,4-DCP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能有效降解2,4-DCP,并且其降解规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在2,4-DCP质量浓度100 mg·L-1、EDDS浓度0.80 mmol.L-1、铁粉投加量20 g·L-1、曝气速率为2 L.(min.L)-1的最佳实验条件下室温反应1 h,2,4-DCP的降解率达到99%.ZVI/EDDS/Air体系对氯酚的降解较ZVI/EDTA/Air体系具有环境友好、反应条件温和,而且对2,4-DCP的降解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8.
饮用水处理过程中抗生素的污染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监测了6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脱水红霉素、克拉霉素、竹桃霉素、罗红霉素、柱晶白霉素和泰乐菌素)在2座饮用水处理厂中的污染情况,并考察了典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泰乐菌素在氯化消毒处理过程中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6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均能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检出,但是其浓度普遍较低,进出水中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18~3.97 ng ·L-1和0.02~1.91 ng ·L-1.6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率相差较大,在18%(竹桃霉素)~100%(脱水红霉素)范围内.6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氯化处理过程中降解缓慢,且受水质影响较大.其中,泰乐菌素的氯化降解遵循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式,测得pH 7.0条件下二级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为0.77 L ·(mol ·s)-1.监测到的9种泰乐菌素氯化降解产物,反应途径主要包括叔胺羟基化、芳族氧化和内酯环环氧化加成等.  相似文献   
999.
双酚类化合物作为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然而双酚类化合物是一类内分泌干扰物,毒性评价结果表明其与许多疾病发病率的升高密切相关。伴随双酚类化合物的大量使用,诸多环境样品中都检测出双酚类化合物。由于双酚类化合物的结构稳定,很难在自然界中被完全降解,会不断累积,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亟待有效修复。有机污染物的物理化学修复方法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微生物降解因其获取容易、无二次污染等特点成为双酚类化合物修复的有效途径。本文总结概述了几种典型双酚类化合物的毒性评价及微生物降解机制。  相似文献   
1000.
以印染厂活性污泥中筛选出的WYT菌株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对还原蓝4(VB4)染料降解脱色的关键基因.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方法和同源重组法,确定染料代谢的可能关键基因.对该基因进行敲除,构建载体进行基因回补,设计表型验证实验验证基因的脱色效果.结果表明,该可能关键基因属于染料过氧化物酶基因中的B型,命名为DyP.敲除后的菌株对VB4没有脱色效果,基因敲除成功.WYT菌株与敲除载体发生双交换,获得回补株.在降解实验中,回补株对VB4的脱色率为96.04%,野生株的脱色率为96.95%,回补株恢复了对VB4的降解脱色能力,而敲除株几乎失去对VB4的降解能力,DyP基因是VB4降解脱色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