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76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154篇
基础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2 毫秒
151.
药用蕈菌姬松茸液体培养的菌丝形态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液体分批培养体系中,研究了药用蕈菌姬松茸Agaricus blazei悬浮菌丝物的形态多样性及其生长特征.A.blazei菌丝物形态由初始的"分枝菌丝物"(Ⅰa与Ⅰb)演变成"絮簇菌丝物"(Ⅱa与Ⅱb),进而成为 "颗粒菌丝物"(Ⅲa与Ⅲb).对于以上空间构象,作者提出了"菌丝自由度"概念.它从菌丝物立体结构上,描述了菌丝物内菌丝处在不同疏松度微环境中的空间特征,可表示为F=V/M=∑Ni=1(ΔV)i/∑Ni=1(ρ*ΔV)i=N/(ρ1+……+ρN),培养试验中,分别比较了2 d、5 d与8 d的摇瓶种液菌龄,以及氮源辅助基质D1 为50 g L-1与100 g L-1时对悬浮菌丝物生长的影响;同时,还比较了ALR/ff反应器结构的特征参数 "回流区高度比值h/H" (内导流筒高度h与液面高度H之比)改变时A.blazei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絮状(Ⅱa、Ⅱb)菌丝物具有较高的生长能力,良好的生长过程与生长单元具有较高F值有关. 图9 参18  相似文献   
152.
The use of airborne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imagery for automated mapping of submerged aquatic vegetation (SAV) in the tidal Potomac River was investigated for near to real-time resource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Airborne hyperspectral imagery and field spectrometer measurements were obtained in October of 2000. A spectral library database containing selected ground-based and airborne sensor spectra was developed for use in image processing. The spectral library is used to automate the processing of hyperspectral imagery for potential real-time material identification and mapping. Field based spectra were compared to the airborne imagery using the database to identify and map two species of SAV (Myriophyllum spicatum and Vallisneria americana). Overall accuracy of the vegetation maps derived from hyperspectral imagery was determined by comparison to a product that combined aerial photography and field based sampling at the end of the SAV growing season. The algorithms and database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will be useful with the current and forthcoming space-based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systems.  相似文献   
153.
生物操纵理论在浅水湖泊治理应用中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域富营养化现象已经成为中国及世界范围内一个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利用生物操纵法在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和浅水湖泊的生态修复中具有较为广泛的探索应用,也取得一定的治理成效.文章综述了生物操纵的产生和发展,分析生物操纵(biomanipulation)和非经典生物操纵(non-traditional biomanipulation)理论的原理、应用条件及局限性,并从沉水植物、虑食性鱼类和双壳贝类的作用和应用现状分析和探讨了各生态位生物在单一生物操纵下的适用条件及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对生物操纵技术组合技术进行合理展望,以期为中国富营养化湖泊治理和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4.
采用浸没式超滤膜技术处理东江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混凝沉淀为预处理,通过中试试验,对浸没式超滤膜处理东江水的最佳运行方式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气洗周期为24h时,膜通量及浓缩液水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过滤48h后,膜通量变化趋于平缓,气洗逐渐失去作用;除曝气后4h,浓缩液主要水质指标含量均接近或低于膜装置进水.对3种不同运行方式进行比较,认为水洗周期48h和气洗周期24h相结合的运行方式最为适宜,连续运行30d,单位水洗周期内的平均膜通量由39.8L/(m2·h)降至30.3L/(m2·h).  相似文献   
155.
三峡库区消落带受淹土壤氮和磷释放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三峡库区消落带形成后,消落带土壤淹水初期将向上覆水释放氮和磷. 将消落带土壤样品进行加肥处理后与原始土壤进行模拟淹水实验.对原始土壤进行每日换水浸泡实验.结果表明:消落带进入淹水期10~15 d后,其上覆水中营养物含量趋于平衡,水体扰动对上覆水中ρ(TP)和ρ(TN)有正影响. 未经施肥处理的消落带土壤在江水浸泡下,对TP有吸附作用,使得浸泡结束后ρ(TP)下降33.4%. TN的溶出速率变化能较好地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TP江水静态浸泡实验数据对一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性较差;TP和TN的绝对溶出速率对一级动力学方程的相关性均较好.    相似文献   
156.
沉水植物衰亡过程中营养盐的释放过程及规律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常见沉水植物苦草、金鱼藻在自然衰亡过程中主要营养盐氮、磷的释放过程,探索沉水植物衰亡过程中营养盐的释放规律. 结果表明:秋、冬季低温条件下,苦草、金鱼藻逐渐衰亡腐败,该过程向水体中释放的氮、磷很少,大部分氮、磷保留在植物残体中. 至次年天气回暖后,植物体的腐败分解有所加快,向水体释放氮、磷并有部分氮、磷沉积进入底泥. 苦草、金鱼藻具有较低的分解速度,有利于降低系统中氮、磷的循环速度. 残留植物体的生物量可影响植物体的分解速度和程度,较大的生物残留量会引起水体缺氧,植物残体分解加剧,导致水质严重恶化.   相似文献   
157.
水生植物对农田排水沟渠中氮、磷的截留效应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为有效阻控农田土壤流失氮、磷通过沟渠进入水体,通过动态模拟实验研究对比不同排水沟渠对农田流失氮、磷的截留作用,同时通过静态模拟实验重点探讨了水生植物对氮、磷在水-沉积物-水生植物这一微观系统中的截留机理.结果表明:沟渠中的水生植物茭白和菖蒲对氮、磷的截留和转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水生植物的存在可以加速氮、磷界面交换和传递,从而使上覆水中氮、磷含量快速减少;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含量的变化受界面交换、沉积物吸附、微生物转化及植物吸收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水生植物调整并加强氮、磷的各种转化,植物的存在使得间隙水中氨氮及磷酸盐含量降低并呈现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158.
利用微型动物减少污泥产量的工艺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适宜的条件下,活性污泥系统中可以生长出大量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微型动物,这些微型动物在活性污泥中起着捕食者的作用,它们可以通过捕食,将污泥转化为能量、H2O和CO2,从而使污泥量减少。蚯蚓生物滤池工艺、两段式生物反应器工艺和淹没式生物膜工艺是目前国内外常见的3种利用微型动物减少污泥产量的工艺,本研究介绍了这3种工艺的污泥减量效果,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9.
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对太湖局部水域水质的净化作用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根据不同生态类型水生高等植物的净化能力及其微生境特点,设计建造了由漂浮、浮叶、沉水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等组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artificialcomplexecosystem;AcE),并在太湖五里湖中桥湖湾内以动态模拟试验,从群落水平研究了多种水生植物镶嵌组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对富营养化湖水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富营养化湖水经该系统净化后,藻类生物量(以Chla计)下降58%,氨氮下降66%,总氮下降60%,总磷下降72%,可溶性磷酸盐下降80%,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与以该湖湾湖水为水源的水厂出水相比,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出水的氨氮比水厂出水的氨氮平均低45%,总氮低37%,可见经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处理的湖水部分指标优于同源的自来水。  相似文献   
160.
IntroductionThe combination of membrane separation withthe process of biological reactor is called membranebioreactor (MBR). Studies on MBRs have receivedconsiderable attentions due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water environment and the advantages they po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