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2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406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704篇
综合类   1582篇
基础理论   534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47篇
评价与监测   106篇
社会与环境   726篇
灾害及防治   6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232篇
  2006年   214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6篇
  1975年   9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41.
基于浙江省嘉兴市1979~2012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评估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了30多年来嘉兴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1979~2012年,嘉兴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大,增加了136.6%,相应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5.5%。(2)1979~2012年,嘉兴市景观破碎度指数从0.6531上升到0.876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耕地景观破碎度指数不断增加、聚集度指数减小。(3)1979~2012年,嘉兴市的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14.7%,2000~2012年嘉兴市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尤为显著,生态系统各单项服务价值整体也呈现下降趋势,耕地为嘉兴市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占嘉兴市总生态系统服务的70%以上。(4)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对嘉兴市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对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分析表明,耕地和水域与生态服务价值呈正相关,而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与生态服务价值呈负相关;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和耕地破碎度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2.
家庭农场土地征收补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未来家庭农场数量的逐渐增加与经营土地面积的不断扩大,与快速城镇化相伴随的土地征收区域不可避免会与家庭农场经营的土地范围相交叉或重叠。家庭农场主通过整合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得的承包地和市场化交易获得的承包地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因此,在家庭农场土地被征收时,应确保家庭农场主获得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并妥善处理家庭农场主与拥有不同类型农地权利的众多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理论分析法,区分点状征地、线状征地和面状征地三种不同情况,分析了家庭农场土地征收的后期生产经营影响,在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政策框架下,深入剖析了家庭农场土地征收涉及的农地权利类型。然后,构建起家庭农场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理论模型,以及家庭农场主、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等权利主体之间的收益分配理论模型。具体而言,家庭农场主根据自有土地、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的土地、通过土地退出获得的土地所占的比重以及不同类型土地权利所对应的价值标准分得相应的征地补偿收益;政府通过税收参与征地补偿收益分配;集体经济组织凭借土地所有者身份依法分得相应比例的补偿收益;农民获得的征地补偿收益为承包经营权价值扣除其让渡给家庭农场主的农地权利价值后的剩余部分。最后,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1做好家庭农场发展规划;2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并将间接损失纳入补偿范围;3建立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土地的征收补偿收益分配机制;4保障抵押权人(金融机构)对征地补偿享有优先受偿权。  相似文献   
143.
城市规划与城镇土地定级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城市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影响着城镇土地定级工作;而城市规划的不同实施方式和不同实施程度对具体地块土地级别以及城镇土地级别空间分布格局有着直接和较大的影响。二是城镇土地级别现状和城镇土地级别变化趋势分析,潜在影响着城市规划方案设计、城市规划方案决策、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过程,并为其提供依据和指导。在此基础上,如何量化城市规划对城镇土地定级的影响值得进一步具体研究;发挥城镇土地定级工作的作用,更好地为城市规划服务,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更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44.
Abstract: Parks are cornerstones of conservation; and non‐native invasive species drive extensive changes to biological diversity in parks. Knowing this, national park staff at Lake Mead National Recreation Area in the southwestern United States had a program in place for early detection of the non‐native, invasive quagga mussel (Dreissena rostriformis bugensis). Upon finding the mussel in January 2007, managers moved quickly to access funding and the best available science to implement a response. Managers considered four options—doing nothing, closing the park, restricting movement on the lakes, and educating and enforcing park visitors—and decided to focus on education and enforcing existing laws. Nonetheless, quagga spread throughout the park and soon began to appear throughout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I examined why efforts to control the expansion failed and determined the general lessons to be learned from this case. Concentrating human visitation on the lakes through land‐use zoning opened a pathway for invasion, reduced management options, and led to the rapid spread of quagga. To reconcile competing mandates to protect nature and provide recreation, zoning in parks has become a common practice worldwide. It reduces stress on some areas of a park by restricting and thus concentrating human activity in particular areas. Concentrating the human activity in one area does three things: cements pathways that repeatedly import and export vectors of non‐native invasive species; creates the disturbed area necessary to enable non‐native invasive species to gain a foothold; and, establishes a source of invasions that, without appropriate controls, can quickly spread to a park's wilderness areas.  相似文献   
145.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要统筹区域发展多元目标以增强对区域发展的指导力和约束性,因此全面了解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政策目标偏好,能为优化规划技术方法和改革规划管理体制提供政策参考。鉴于此,本文在分析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多元目标及其关系的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基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进行词频挖掘构建目标偏好测量维度及体系,进而对两轮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进行目标偏好的定量测度,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多目标规划,通过内容分析法可以构建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目标构成的目标偏好测量体系;(2)从目标偏好排序来看,三大目标中社会目标始终是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首要偏好目标,生态目标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次要偏好目标,经济目标排在最后;同时相比上轮规划,本轮规划耕地保护子目标次序提前,土地整治子目标次序推后;(3)从目标偏好程度来看,社会目标的首位偏好程度有所下降,但其中耕地保护子目标的首位偏好度明显上升;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的首位偏好程度基本不变,总体而言本轮规划三大目标偏好程度的差异缩小。研究结果说明,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始终坚持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社会目标偏好,符合其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导的部门规划的定位;虽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目标的偏好程度差异缩小,但其若要在空间规划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通过优化规划技术和改革规划管理体制进一步均衡经济、社会、生态目标,以承担起统领全区域空间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6.
关天经济区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流转是现阶段实现农地规模经营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关天经济区622份调查问卷,建立了农地流转的农户模型,利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研究了交易成本认知和农户禀赋对农户参与农地流转(转出)、农地流转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关天经济区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样本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仅为23%,农地流转率均值为11%;(2)流转价格了解程度、农地流转组织形式、农地流转合约期限和对外交通便利情况影响农户是否参与农地流转决策,而农地流转率仅受流转价格了解程度和农地流转契约形式影响;(3)劳动力和土地禀赋正向影响农户转出土地,农地流转率随农业生产能力增强而降低;(4)文化程度与农户是否参与农地流转、农地流转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天水的农户相比,关中地区的农户更倾向于参与农地流转。因此,要促进农户参与农地流转、提升农地流转率,首先要加强农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整体认知水平,增强农户农地流转政策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其次,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加快农地确权颁证,提升农户产权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再次,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市场,完善市场在农地流转过程中的信号生成机制和传递功能,降低农地流转过程中的交易成本;第四,采取相应的激励政策提高农户土地、劳动力的利用程度,提升农户农业生产能力,避免农户在农地流转市场中的逆向选择行为;最后,建立有效的农地"经营权退出机制",将束缚在农业生产上的低效劳动力和土地释放出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47.
CLUE-S模型对村镇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与精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航片、IKONOS和Quickbird影像得到研究区3期(1991、2001和2009年)土地利用历史数据,运用CLUE S模型,基于1991、2001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对2009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预测,并将模拟结果与2009年真实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比较。类型水平上,选择ROC曲线统计和偏离度指数分别对各地类的Logistic回归拟合精度和CLUE S模型模拟精度进行评价;景观水平上,采用景观指数和Kappa指数系列方法,从综合预测能力、景观格局、数量和空间位置等方面对CLUE S模型的模拟精度进行全面评估。结果表明:①CLUE S模型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模拟精度均较高,各地类的Logistic回归的拟合精度随着模拟分辨率的提高而逐渐增加;②随着模拟时间的缩短,CLUE S模型对整体景观格局的模拟精度提高;③该模型对土地利用数量的模拟精度明显优于其对空间位置的模拟精度。总体而言,CLUE S模型在村镇尺度的模拟效果良好,预测精度较高,但在空间位置和景观格局精度方面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8.
Distributive justice is a crucial aspect of disputes over locally unwanted land us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ise and fall in influence of a particular idea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that originated in the 23 wards of Tokyo in the early 1970s – namely, that each of the wards should be required to dispose of its own waste within the ward. This idea – in-ward waste disposal (IWWD) – was adopted as a significant principle in waste facility siting plans, but its influence rose and fell over time until the idea was finally abandoned in 2003. Critically reviewing ideational approaches in political studies, the causes and mechanisms behind the changes in IWWD’s influence are elucidated. The result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multiple, different types of variables and exami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to explain the prominence of an idea and its change over time.  相似文献   
149.
李沫 《干旱环境监测》2012,26(3):162-166,F0004
运用GIS、R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基于乌鲁木齐市2006年和2010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对乌鲁木齐市5年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分别从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2个方面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类型进行动态分析。揭示其变化原因和内在规律,为研究区生态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对景观的规划与管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0.
Inspired by the phenomenon of heavy reduction in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following the entry of Korea and Japan to the WTO,countries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and inadequate amount of cultivated land similar to China,this paper raises the problem of the potential effects on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following its entry to the WTO.The paper attempts analysis,using economic principles,of the effects of Chinese WTO membership on cultivated land from four aspects;tariff concessions,quota increment,comparative advantage,and the substitution principle.And the conclusion is mat China's entry to WTO may lead to a reduction in cultivated land.Finally,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resolve the probl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