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6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75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21.
酚类化合物抑制斜生栅藻生长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阎海  叶常明 《环境化学》1998,17(2):127-130
本文运用评价化学品对藻类毒性的标准实验方法,得出苯酚,邻氯苯酚、2,4-二氯苯酚和五氯酚抑制斜生栅藻生长的96h-EC50分别为341.85,25和1.5mg·1^-1,实验结果表明,在300,350和400mg·l^-1三种本酚初始浓度下,斜生栅藻都不具备降解苯酚的能力,即使在培养基中基本没有无机碳源的情况下,斜生栅藻仍不具备降解苯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2.
以50.00 mg/L的苯酚标准溶液配制校准曲线系列,按4-氨基安替比林直接光度法加入试剂进行显色反应,于波长510 nm,用5 mm比色皿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可将测定上限扩大到12.5 mg/L。高浓度的含酚污水往往直接或稀释较少倍数就能测定。本法的检出限为0.06 mg/L,显色体系可稳定60 min,RSD<4%,加标回收率为96.8%~102.5%,与标准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3.
流动注射分析已广泛应刚于农业、工业、环境科学和临床检测等多种领域。但对于反应复杂的项目,其单位分析时间较长,造成批量分析时间过长,效率低下。以挥发酚项目分析为例进行探索试验,将LACHATQuckChem8000流动注射仪的周期时间由原来设置的400S修改为200S,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检出限无显著性差异,大幅度缩短分析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4.
乔梦  齐维晓  赵旭  刘会娟  曲久辉 《环境科学》2016,37(4):1451-1459
多环芳烃衍生物(SPAH)除可以通过燃料不完全燃烧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也可通过光化学或微生物作用由母体多环芳烃(PAH)转化生成.部分SPAH毒性强于其相应母体PAH.通过采集北京地区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样品,分析氧化PAH(OPAH)、甲基PAH(MPAH)、硝基PAH(NPAH)三类SPAH和16种PAH的质量浓度,研究此类目标物在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的存在和行为.结果表明,MPAH、OPAH和PAH存在于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但NPAH未检出.进水水相和颗粒相中总质量浓度PAH为1.94~4.34μg·L~(-1),SPAH为1.16~2.20μg·L~(-1),出水水相和颗粒相中总质量浓度PAH为0.77~0.98μg·L~(-1)和0.39~0.45μg·L~(-1).MPAH的质量浓度一般低于其相应母体PAH,而OPAH质量浓度一般高于其相应母体PAH.目标物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去除率为53%~83%.活性污泥法对于PAH和SPAH类物质的去除途径主要为吸附及生物降解,部分OPAH可能在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由母体PAH转化生成,并有积累.PAH主要来源于木柴和煤的不完全燃烧,部分来自于石油燃烧,只有小部分来源于石油排放.秋季进出水中PAH和SPAH质量浓度高于冬季高于夏季.大部分SPAH和PAH随河水灌溉排入天津农田区,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需要通过对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的升级改造以提升对PAH和SPAH类物质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25.
对38种芳基脲类化合物的土壤吸附系数进行了定量结构-活性相关研究。利用量子化学的AM1方法提取化合物的结构参数,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对该化合物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法所得结果优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吸附机理讨论。  相似文献   
126.
于瑞莲  赵元慧 《环境化学》1998,17(5):451-456
测定了24个取代苯胺和苯酚类化合物在不同PH下对大型蚤的24h半数抑制浓度24h-IC50。结果表明,苯胺类的毒性随PH的升高而增大,酚类的毒性随PH的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127.
酚类分子结构和纳滤膜特性对截留率的影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21种酚类化合物作为模型污染物,分别测定了三种不同纳滤膜对酚类化合物的截留率.结果表明,酚类化合物截留率受到取代基位置、种类和膜特性的影响.对NF270膜和NF膜而言,截留率从大到小的次序为邻位>间位>对位,而NF90膜的截留率为邻位>对位;供电子取代基有增大截留率的趋势,吸电子取代基有减小截留率的趋势;孔径小、荷电量大的纳滤膜截留率更大.通过基于遗传算法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法(GA-PLS),建立了纳滤膜对酚类化合物截留率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通过分析回归方程,可以看出酚类化合物的pKa值对截留率影响最大,影响较大的还有偶极矩等参数.  相似文献   
128.
取代苯甲酸在江水中的生物降解性及QSBR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松花江水作为微生物源,采用摇瓶法研究了取代苯甲酸的生物降解动力学。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取代苯甲酸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得到一级生物降解动力学常数K和降解半衰期t1/2。取代基对降解速度的影响依次为:硝基>氯代>氨基;对于同一种取代基,邻位>对位≈间位。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表征位阻效应的参数MW与表征电性效应的参数pKa相结合,能够较好地拟合取代苯甲酸的生物降解速率常数。同时考察了pH变化对苯甲酸生物降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9.
对石岐河表层水和沉积物中的20种取代芳烃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取代芳烃在表层水和沉积物中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7~0.33 μg/L、ND~5.72 μg/g;水中取代芳烃的空间分布与沉积物相似,均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趋势.表层水中检出的取代芳烃均未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与其他地区相比,石岐河表层沉积物中取代芳烃含量较低,生态风险也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0.
酚类物质作为一类主要的污染物,已引起国内外高度重视,但目前其对陆生生物的毒性研究较少。本试验探究了4-叔丁基苯酚、间甲酚、2-氯苯酚、2-甲酚、2,4-二氯苯酚这5种酚类物质对中国本土物种中国白羽鹌鹑和中华蜜蜂的急性毒性。在中国白羽鹌鹑的急性经口试验中,2-氯苯酚、2-甲酚的7 d的半致死浓度(7 d-LC50)分别为331 mg·kg~(-1)和413 mg·kg~(-1),其他3种酚类物质的7 d-LC50均大于限度值1 000 mg·kg~(-1);在中国白羽鹌鹑的急性饲喂试验中,5种酚类物质的8 d-LC50均大于限度值2 000 mg·kg~(-1);在中华蜜蜂的急性经口试验中,2-氯苯酚、2-甲酚和2,4-二氯苯酚的48 h-LC50分别为306 mg·L~(-1)、358 mg·L~(-1)和364 mg·L~(-1);在中华蜜蜂的急性接触试验中,2,4-二氯苯酚的48 h的半致死量(48 h-LD50)为2.6μg·蜂~(-1),其他4种酚类物质的48h-LD50均大于限度值100μg·蜂~(-1)。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酚类物质由于其结构不同亦表现出不同的毒性,甲酚的邻位取代比间位取代对中国白羽鹌鹑和中华蜜蜂的毒性更高,不同物种表现出了相似的规律性。5种酚类物质对我国本土物种中国白羽鹌鹑和中华蜜蜂毒性比对其他水生生物更敏感,存在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