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553篇
安全科学   50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760篇
基础理论   145篇
污染及防治   148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江肖良  李孟  张少辉  张世羊 《环境科学》2018,39(12):5503-5513
为了从微生物层面探讨曝气、挂膜周期、池形(或流态)改变对生物滤池净化效率的影响,试验设计了4种不同工况的生物滤池,即MAVF、NAVF、NVF、BHF,其中前三者为垂直流滤池,最后一种为折流式水平流滤池. 4组滤池框架和滤料相同,MAVF与BHF串联,且于试验前期运行1 a,NAVF及NVF为新启用滤池. 4组滤池采取同步序批式运行,其中MAVF、NAVF进行间歇曝气,其余两组未曝气.于新启用滤池挂膜阶段,对4组滤池同步处理生活污水的净化效率进行持续监测,并于挂膜结束后采集基质样品分析滤池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3组垂直流滤池的净化效率显著高于水平流滤池;曝气显著提高了滤池的净化效能,但与滤池微生物成熟度相比,前者的影响更弱. 4组滤池内均无明显的硝氮、亚硝氮积累,反硝化进行得很彻底. 16S r DNA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4组滤池的多样性指数高低是BHF MAVF NAVF NVF,表明滤池愈成熟,多样性指数愈高. 4组滤池内微生物以兼性异养菌为主,且以异养反硝化脱氮菌最为丰富. NVF及BHF滤池内发生了异养硝化过程,曝气促进了滤池内好氧硝化菌的富集. 4组滤池内均未检测到好氧聚磷菌,磷的去除以反硝化聚磷为主.试验工况下,滤池对总氮的去除率不高主要归结于滤池内尚未富集到自养硝化菌或其丰度不高,后者导致滤池的氨氧化能力有限,进而影响总氮去除.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工况的调整会影响到生物滤池的氧化还原状态和功能菌富集,进而最终影响净化效率.  相似文献   
992.
杨玉兵  杨庆  李洋  周薛扬  李健敏  刘秀红 《环境科学》2018,39(11):5051-5057
在常温条件下,采用批次试验结合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不同溶解氧(DO)浓度下短程硝化过程N_2O的释放量及产生途径.结果表明,不同溶解氧条件下,N_2O的释放量与NO_2~--N浓度显著相关,当NO_2~--N浓度大于3 mg·L~(-1),短程硝化过程开始出现N_2O的释放,且随着NO_2~--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溶解氧浓度分别为0. 5、1. 5和2. 5 mg·L~(-1)时,N_2O的释放量占进水总氮的比例分别为4. 35%、3. 27%和2. 63%,随着溶解氧的升高,N_2O的释放量占进水总氮的比例降低.短程硝化过程控制溶解氧在2. 5 mg·L~(-1),既可以提高比氨氧化速率,又可以减少N_2O的产生.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当溶解氧为0. 5 mg·L~(-1)时,只有AOB反硝化过程生成N_2O.但当溶解氧升至1. 5 mg·L~(-1)时,有4. 52%的N_2O通过NH_2OH氧化过程生成,AOB反硝化过程生成的N_2O占95. 48%.继续升高溶解氧到2. 5 mg·L~(-1)时,NH_2OH氧化过程生成的N_2O比例增加至9. 11%,AOB反硝化过程生成的N_2O占90. 89%,溶解氧浓度的改变会影响短程硝化过程N_2O的产生途径,避免过高的NO_2~--N积累,可以减少N_2O的产生.  相似文献   
993.
为研究主流PN/A(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中短程硝化稳定运行控制策略,采用连续流CANON反应器,以人工模拟低氨氮[ρ(NH4+-N)为50 mg/L]无机废水为进水,考察了FA(free ammonia,游离氨)、DO等控制参数对低氨氮下连续流CANON反应器短程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启动前期提高进水NLR(nitrogen volume loading,氮容积负荷)有利于维持CANON的稳定运行,控制NLR在1.01 kg/(m3·d),运行至32 d,ΔNO3--N/ΔNH4+-N(指NO3--N产生量与NH4+-N消耗量的比值)始终维持在(0.11±0.02).然而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ρ(NO3--N)逐渐增长,ΔNO3--N/ΔNH4+-N从理论值升至0.49,短程硝化受到严重破坏.过程中控制ρ(FA)在2 mg/L以上,NOB(亚硝酸盐氧化菌)受到明显抑制,但抑制周期短暂,并且随着ρ(FA)的降低,ρ(NO3--N)快速升高,FA抑制失效.限制氧供给,控制ρ(DO) < 0.3 mg/L,ΔNO3--N/ΔNH4+-N降至0.16,但NOB并未被完全抑制,ρ(NO3--N)仍呈上升趋势.微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运行中功能菌活性均得到增强,并且发现VAOB > VAnAOB > VNOB,在限氧条件下[ρ(DO) < 0.3 mg/L]运行,NOB虽受抑制但仍维持较高活性.研究显示,在低氨氮条件下,采用FA以及限氧的方式对NOB抑制作用有限,对NOB控制条件的选择需结合反应器内微生物种群结构、生长特性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4.
为探究海河流域重污染河流高氨氮形成的原因,选择典型重污染河流滏阳河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滏阳河上游邯郸与邢台段和下游石家庄与衡水段水-沉积物界面氨氮的分布特征和沉积物氨化及硝化反应速率.结果表明,滏阳河上覆水和孔隙水中氨氮呈现出下游高于上游的分布特征,其中上覆水氨氮平均浓度为15.72 mg·L~(-1),孔隙水氨氮平均浓度为21.10 mg·L~(-1),氨氮表现为从沉积物向水体扩散.滏阳河全河段表层沉积物氨化速率平均值为4.300μg·g~(-1)·h~(-1),其中上游氨化速率平均值为3.360μg·g~(-1)·h~(-1),下游氨化速率平均值为5.232μg·g~(-1)·h~(-1);滏阳河整体潜在硝化速率处于较低水平,范围在0.001~0.598μg·g~(-1)·h~(-1),平均值为0.152μg·g~(-1)·h~(-1),平均氨化速率约为平均潜在硝化速率的28倍.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氨化速率与沉积物氨氮、总有机氮和全氮显著正相关,与硝氮显著负相关;潜在硝化速率与沉积物硝氮、总有机氮和全氮显著正相关,与总有机碳和碳氮比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滏阳河沉积物氨化速率远大于潜在硝化速率并形成氨氮累积是造成滏阳河高氨氮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沉积物中累积的氨氮存在通过扩散作用向上覆水释放的风险.  相似文献   
995.
沸石粉能够通过对氨氮的物理吸附作用,降低堆肥过程中的氮素损失;硝化抑制剂(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能够抑制氨氧化细菌的活性,阻止硝化反应中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从而从源头减少反硝化作用而造成的氧化亚氮温室气体的排放.目前国内针对沸石粉和硝化抑制剂(DMPP)作为添加剂对污泥堆肥过程中的保氮作用研究较少,其是否能够实现污泥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减排也值得深入探讨.本研究以脱水污泥作为研究对象,以蘑菇渣为辅料,设置空白对照、沸石粉和硝化抑制剂(DMPP)添加组,进行21 d的堆肥试验,研究沸石粉和DMPP的添加对污泥堆肥过程的氮素损失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的沸石粉添加(湿重)不仅可以减少5%的温室气体排放,而且能够减少2.9%的总氮损失;而DMPP的添加虽然可以减少N_2O的排放,但会显著增加CH_4及NH_3的排放,从而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和氮素损失的增加.  相似文献   
996.
研究了不同的C/N比对半悬浮生物填料同步硝化反硝化(SND)过程的影响,并尝试找出能够实现完全脱氮的最佳C/N比.半悬浮生物填料生物膜反应器采用一种新颖的DO微电极技术展开试验,其结果从物质传递和分子生物学角度来阐明SND效率的差别.结果表明,物质传质和微生物的因素对SND效率有联合作用,生物膜的生物量、生物膜的结构和厚度及EPS在SND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使用半悬浮生物填料明显提高生物膜反应器内的生物多样性,它可以在C/N比20的条件下运行8 h后实现总氮的去除.  相似文献   
997.
异养硝化菌株Acinetobactor sp.JQ1004能够在初始氨氮浓度为0~2000mg/L范围内进行生长和氮源代谢,菌株在初始氨氮浓度为2500mg/L条件下被完全抑制,无法生长.当菌株在温度为30℃,pH7.5,转速为160r/min,初始氨氮浓度分别为100,300,500,700,1000,1500,2000,2500mg/L条件下培养时,菌株的最大比生长速率分别为0.251,0.308,0.286,0.243,0.197,0.115,0.088h-1,相应的最大比氨氮降解速率分别为1.335,1.906,1.859,1.759,1.562,1.286,0.965g/(gDCW·d).在高浓度氨氮和游离氨的抑制作用下,菌株的比生长速率及对氨氮的比降解速率随初始氨氮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种基质抑制动力学模型(Haldane,Yano,Aiba模型)均能够很好地模拟菌株随初始氨氮浓度的生长变化规律,对应地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4,0.9983和0.9929.由Haldane模型可知,菌株在不同初始氨氮浓度(游离氨)条件下的最大氨氮比降解速率μmax为2.604h-1,基质亲和系数Ks为22.57mg/L,基质抑制系数Ki为1445.31mg/L.其中由Ki值远大于自养菌(硝化细菌及厌氧氨氧化菌等)的值,这表明异养硝化菌株Acinetobactor sp.JQ1004比自养菌具有更强的抗抑制能力.另外,菌株在游离氨浓度为5.436mg/L时,比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0.583h-1.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菌株JQ1004在处理高氨氮废水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8.
废水处理工艺中同步硝化/反硝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与传统脱氮工艺相比,同步硝化/反硝化(SND)工艺由于具有可降低能耗,减少基建费用等明显的优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广泛查阅近期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工作,从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发生的机理及工艺控制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并简要介绍了这一课题未来的研究方向。指出反应器溶氧不均、活性污泥絮凝颗粒中缺氯微环境的形成以及某些好氯反硝化菌和异养硝化菌的存在是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步硝化/反硝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亚硝酸盐的积累现象,部分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很可能是通过亚硝酸盐途径进行的。对于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工艺控制,目前主要通过控镧碳源、活性污泥絮凝颗粒的大小、溶解氯、以及氯化还原电极电位(ORP)进行的。反应中可溶性COD(SCOD)的含量对于反硝化过程的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碳源投加方式的改变,可改善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效果。絮凝颗粒的密度,尺寸与溶解氯的水平共同影响了絮体内部缺氧微环境的形成:同时在工艺过程中,控制溶解氯水平的变化可以取得较好的脱氮效果。对于氯化还原电极电位(ORP)控制的范围往往取决于污水的性质,同时也可结合其他一些指标(如pH、释放气体中NO浓度)作为综合的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999.
MBR工艺短硝化反硝化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对象,研究了中温(25~30℃)条件下,膜生物反应器-短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曝气量为0.15 m3/h,pH值为7~8的条件下,出水COD保持在100 mg/L以下(平均49 mg/L),出水氨氮在5.0 mg/L以下(平均3.1 mg/L),NO2-得到了富集,出水中基本监测不出NO3-,总氮去除率平均为86.2%,最高达94.0%,且系统的耐冲击负荷能力较好;曝气量和pH值是短硝化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00.
导流参数是螺旋升流式反应器系统(SUFR system)重要工艺参数.应用灰关联熵分析方法,分别以SUFR系统好氧区硝化以及吸磷效果为目标,研究导流参数对该系统好氧区影响的相关性以及重要性顺序.试验结果表明,各导流参数对硝化以及吸磷均有着明显的影响.对于硝化而言,导流参数对其影响的强弱顺序为:导流转速>导流叶片的串联层数>导流叶片的折角>d/D;对于吸磷而言,导流参数对其影响的强弱顺序为:导流转速>导流叶片的折角>导流叶片的串联层数>d/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