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9篇
安全科学   14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75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7 毫秒
91.
在利用FLUENT软件建立三维输移扩散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疏浚期,构建了汛期疏浚、旱期疏浚两种施工方案下的三维数学模型;对不同施工方案下的泥沙悬浮扩散范围及浓度分布进行模拟预测,得出了2种方案下泥沙悬浮扩散规律;对各种施工方案下对施工区域水体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发现旱期疏浚对水体环境的整体影响小于汛期疏浚。  相似文献   
92.
抓斗式疏浚设备如何进行效率高、底泥污染物释放少的疏浚是环保疏浚面临的难题。根据环保疏浚的要求和三峡库区常年回水区的具体情况,要解决库区淤积和一般疏浚工程带来的二次污染问题,必须从减少扰动,防止泥沙悬浮等方面寻求最优参数。采用传统的抓斗式疏浚设备通过抓斗开度、飘斗角、抓泥频率等参数的控制模拟三峡库区常年回水区底泥疏浚,以寻找底泥污染物释放量最小的参数组合。建议三峡库区常年回水区疏浚以试验最优参数组合为基础,结合实际通航要求进行工程疏浚。  相似文献   
93.
雷晓玲  丁娟  雷雨 《环境工程》2015,33(2):140-142,57
环保疏浚因能将水体的污染底泥彻底去除,消除影响水质的潜在因素,从而成为治理水体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环保疏浚工程中扰动污染底泥、污染底泥处置不当等会导致环境的二次污染。各项减少底泥扰动以及底泥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成为研究热点。减少污染底泥扰动主要是通过改进疏浚设备工艺来实现,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的环保疏浚设备是绞吸式挖泥船与环保绞刀。底泥的资源化利用不但可以改善其对环境的二次污染,而且可变废为宝,增加资源,目前资源化利用途径主要有土地利用、建筑材料、填方材料、污水处理材料、制氢技术等。  相似文献   
94.
生物监测在航道疏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生物监测手段对长江口宝山北水道航道疏浚工程进行了生态环境影响跟踪监测和评价.结果发现,工程结束后生物优势种和多样性指数与环评同期相比基本稳定,施工期间生态指标密度和生物量有所波动.监测评价结果反映了疏浚工程的施工对长江口的生态环境影响有限,并随着工程结束周边水域环境正日益恢复.  相似文献   
95.
文章采用多源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以ArcGIS、Erdas、Envi等遥感地信软件为信息提取平台,对青海省湟水流域的采砂场进行遥感调查分析。结果显示:①采砂场主要分布在湟水流域城市周边,其中,在用采砂场分布较密集,如西宁、湟中、平安附近分布较集中,而停用采砂场分布相对比较均匀;②采砂场共305处,其中长期和临时采砂场占重要比例,达73%,经过平整或绿化的停用采砂场较少,而停用且无整改及整改中的采砂场数量仍较多,是已整改的2倍;③长期采砂场面积规模占所有类型总面积的比重最大,达三分之二,而经过平整或已绿化的规模仅0.75 km2。研究以期对环境监察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后续的研究和砂场的高效精准管理提供技术方法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
城市河涌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污染物排放于城市河涌,导致城市河涌受到严重的污染。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治理河涌污染势在必行。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河涌治理的研究成果,综述了河涌治理的主要技术的原理、特点、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目前各项技术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7.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literature review is to identify and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channelization and to examine the feasibility and acceptability of alternative methods of flood control. In the past 150 years, over 200,000 miles of stream channels have been modified. Channelization can affect the environment by draining wetland, cutting off oxbows and meanders, clearing floodplain hardwoods, lowering ground water levels, reducing ground water recharge from stream flow, and increasing erosion sedimentation, channel maintenance, and downstream flooding. Channelization reduces the size, number,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fish in streams. In a wet climate, the fishery requires less than 10 years to fully recover. However, in the drier climates, the fishery may never fully recover. In general, channel modifications have performed as designed for flood abatement. The Arthur D. Little Study (1973) reported that direct benefits estimated during channelization planning have been conservative and that damage reduction has been impressive. Diking seems to be a viable alternative to channel dredging. Dikes minimize destruction of wetland and eliminate the need for removing vegetation from the existing stream banks.  相似文献   
98.
清淤疏浚工程对七里海潟湖湿地水体交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里海潟湖湿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湖盆淤积、湖面萎缩、水质恶化,其生态修复工程(一期)通过对湖盆进行清淤疏浚来改善潟湖生态环境.基于三重嵌套非结构网格建立七里海潟湖湿地水动力和物质输运数学模型,采用实测资料对模型的潮位、流速和流向进行验证,运用欧拉法计算潟湖整体滞留时间及其空间分布,分析工程对七里海潟湖水动力和水体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1)工程对潮位的影响较小,工程后潮汐通道口门处涨落潮流量增大,涨落潮流速也随之增加;(2)工程后,潟湖纳潮量较工程前提升87%,滞留时间较工程前降低38%,水体交换能力自潮汐通道向潟湖内部逐渐减弱,工程对潟湖水体交换能力的改善主要集中在河道及潟湖中心水域;(3)工程前水体滞留时间的分布主要受到潟湖地貌影响,工程后水深增大,流场受地貌的影响变小,水体交换能力的分布主要受到潟湖流场影响.清淤疏浚工程有助于潟湖改善水体的交换能力和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9.
非饱和土体变试验研究及其在地面沉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下水位降低将导致非饱和土体中净平均应力和基质吸力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土体体积变化。针对重塑非饱和砂土、粉土、黏土和软土,结合土水特征曲线和收缩曲线,考察了土体在干燥收缩过程中基质吸力与孔隙比的关系;运用固结曲线分析了土体在经受净平均应力下的变形特性。基于试验结果,根据Fredlund弹性体变本构模型估算了不同的地下水位降低情况时非饱和土区域的沉降量。结果表明,在总沉降量中非饱和土区域的沉降量是不可忽略的,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非饱和土区域的沉降量在总沉降量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00.
长春南湖底泥疏浚前后水因子分析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监测了长春南湖底泥疏浚后的DO、NH4_N、NO2_N、NO3_N、BOD5、CODCr、TN、TP、SS、pH、SD和水温等12项水化学指标。用因子分析方法找出了底泥疏浚前后影响南湖水质的主要因子,分析了底泥疏浚前后南湖水质变化的特征和底泥疏浚对南湖水质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南湖疏浚前主要污染物是总磷,疏浚后总磷对水质的影响降低,悬浮物作用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