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0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417篇
安全科学   388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252篇
综合类   795篇
基础理论   259篇
污染及防治   172篇
评价与监测   92篇
社会与环境   68篇
灾害及防治   9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1.
通过对厦门市五个时相的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分析了厦门市1987年-2006年间各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各地类在各年间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92.
为了研究油品装卸过程中的静电危险性,在两个城市的油库和加油站对油品的装油、卸油过程,以及装油的油罐车从油库向加油站行驶的过程中,油罐车内油品的油面电位进行了静电检测。通过对大量油罐车内油面电位的检测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正常装卸油过程中,油罐车内油品的油面电位远远小于标准所规定安全油面电位,有缩短稳油时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3.
采用CALPUFF模式模拟某城市垃圾焚烧烟气中重金属Pb和Cd的地面大气浓度,并借助土壤浓度模型以Monte Carlo模拟不确定性处理方法估算重金属经沉降在土壤中的累积,最后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在土壤中的长期累积量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Pb和Cd的大气浓度最大值分别为5.59×10-3μg·m-3和5.57×10-4μg·m-3,土壤浓度增量中值最大分别为2.26 mg·kg-1和0.21 mg·kg-1;高生态风险区集中在焚烧炉附近的下风向地区,生态风险主要由Cd贡献,Pb基本无污染风险;城市最大污染点达较高生态危害水平概率为55.30%,农村最大污染点达中等生态危害水平概率达72.92%.此外,对土壤浓度模型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表明,城、乡区域模拟结果分别对土壤混合厚度和干沉降速率敏感性最强.  相似文献   
94.
胞外聚合物磷酸盐形态对生物除磷过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不同DO条件下污泥龄(SRT)分别为10 d和30 d的两组实验室A/O-SBR反应器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胞外聚合物(EPS)磷酸盐形态对生物除磷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絮体中的磷主要分布于EPS中,PO3-4-P和聚磷酸盐(Poly-P,包括低分子量聚磷酸盐LMW PolyP和高分子量聚磷酸盐HMW Poly-P)是EPS磷的主要形态;EPS对生物除磷的影响明显大于细菌细胞,EPS磷的厌氧降低量和好氧升高量为胞内磷变化量的2.8~6.4倍.EPS中的LMW Poly-P和HMW Poly-P含量均表现厌氧降低和好氧升高的变化规律;对于相同SRT的污泥,中DO(2.5~3.5 mg·L-1)条件较低DO(0.7~1.0 mg·L-1)条件下EPS的LMW Poly-P和HMW Poly-P有更大的厌氧降低量和好氧升高量,对应着更明显的生物除磷过程,说明EPS不仅是生物除磷过程的中转站,而且参与了生物聚磷过程.  相似文献   
95.
王阳  徐明芳  耿梦梦  黎明  陈耕南 《环境科学》2017,38(5):1842-1851
调查水源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s(MC-RR、MC-LR和MC-YR)的污染情况,结合调查情况应用蒙特卡洛法(Monte Carlo)模拟量化人群通过饮水途径摄入微囊藻毒素的风险.在珠江西航道沿线设置5个采样点,在2016年1~6月期间共采集90份水样,根据国标(GB/T 20466-2006)推荐的HPLC方法检测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运用专业风险评估软件@Risk7.0,构建非参数概率评估模型,对通过饮水途径摄入微囊藻毒素(暴露)风险进行概率评估.对随机采集90份水源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s质量浓度检测值进行分布拟合,并运用Chi-Squared、Anderson-Darling、Kolmogorov-Smirnov这3种统计方法进行拟合度检验,根据3种评估拟合结果,确定最佳拟合分布模型.结果表明,在检测的90个水样品中,MC-RR的检出率最高,达到51.11%,质量浓度范围为0.001 7~0.386 3μg·L~(-1);其次为MC-LR和MC-YR,检出率分别是47.78%和21.11%,质量浓度范围分别是0.028 5~0.279 6μg·L~(-1)和0.003 0~0.136 2μg·L~(-1),水源水体中3种微囊藻毒素以MC-RR为主,最大检出质量浓度为0.386 3μg·L~(-1),MC-YR的含量最低.采用软件@Risk7.0分布拟合结果显示,MC-LR质量浓度最适的拟合分布为Ext Value Min模型(0.113 91,0.098 462),MC-RR质量浓度最适的拟合分布为Logistic(0.058 064,0.053 044).健康风险评估表明,MC-LR对人体健康危害的风险高于MC-RR的风险,儿童比成人更易于受到MCs污染的威胁.MC-LR对儿童健康危害的致癌年风险数值大于美国环保署(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10-4;MC-LR对成人的致癌暴露年风险数值大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10-5,表明水源水体中的MCs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的危害,有必要加强饮用水源水体的保护与监控,为有效控制水源地水质污染和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6.
以三聚磷酸钠作为离子交联剂,合成了一种掺杂聚乙烯醇的壳聚糖小球,采用SEM和FTIR表征了小球的表面性能及官能团分布情况,进一步研究了这种小球对腐殖酸和铜离子的单独吸附行为、连续吸附行为及两者共存状态下的吸附行为,并通过XPS能谱分析了吸附过程的机理.结果表明:在单独吸附过程中,壳聚糖小球与腐殖酸和铜的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静电引力和络合作用;在连续吸附过程中,先吸附了腐殖酸的小球,后续对铜离子的吸附效果变弱;而先吸附了铜离子的小球,后续对腐殖酸的吸附能力变强,说明这种小球在吸附过程中可以被连续使用.而在腐殖酸和铜离子共存的吸附实验中发现,壳聚糖小球除了会吸附溶液中的铜离子和腐殖酸外,还导致它们的聚集沉降.  相似文献   
97.
为研究出口单位流量与人流时间之间的关系,以某体育馆为例,进行对某一出口常态下的人流观测实验.通过理论计算和建立Cubic回归模型对采集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单位出口流量最大值为2人/(m·s),稳定值为0.8-1.2人/(m·s),最小值为0.2人/(m·s).出口单位流量是人流时间的三次函数.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单位流量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是一个定值,而且单位出口流量稳定值分布在初期.本文对性能化防火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8.
With the income increase of elderly people in Beij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eisure facilities since 2000, the quality of elderly people leisure life in Beijing has obviously increased com- pared to t...  相似文献   
99.
电絮凝处理油田生化出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减轻对后续处理中超滤膜的污染,采用电絮凝法处理油田生化出水,降低油田生化出水中的有机物含量。研究了电流强度、曝气时间和pH值对水中总有机碳(TOC)和浊度除去效果的影响以及pH值随曝气时间的变化趋势,通过红外光谱对絮凝处理前后水中总溶解固体进行了分析,优化了电絮凝的工艺条件。研究表明,当水流速度控制在50 mL/s,电流强度为2 A,500 mL絮凝出水的曝气时间为30 min时,整套絮凝工艺对TOC的去除率为48%,浊度去除率为42.9%,COD去除率为44%。  相似文献   
100.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has undergone anthropogenic changes in landscape structure, with the potential to increase (e.g., urbanization) and decrease (e.g., reservoir construction) stream flashiness and flooding. Assessment of the outcome of such change can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efficacy of current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to manage water resources. We (1) examined trends in precipitation, floods, and stream flashiness and (2) assessed 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land cover and flow‐regulating features (e.g.,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artificial water bodies) on stream flashiness from 1991 to 2013. We found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decreased, which coincided with decreasing trends in floods. In contrast, stream flashiness, overall,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during the period of study. However, upon closer examination, 20 watersheds showed stable stream flashiness, whereas 5 increased and 6 decreased in flashiness. Urban watersheds were among those that increased or decreased in flashiness. Watersheds that increased in stream flashiness gained more urban cover, lost more forested cover and had fewer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installed than urban watersheds that decreased in stream flashiness. We found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artificial water bodies in regulating flashy floods. Flashiness index is a valuable and straightforward metric to characterize changes in streamflow and help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