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4篇
  免费   344篇
  国内免费   802篇
安全科学   423篇
废物处理   43篇
环保管理   280篇
综合类   1604篇
基础理论   614篇
污染及防治   256篇
评价与监测   98篇
社会与环境   163篇
灾害及防治   8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223篇
  2011年   199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研究UV/US(Ultraviolet/Ultrasonic,紫外/超声)协同对水中隐孢子虫的灭活机制,采用UV灯(功率为14 W)与US发生器(频率为20 kHz,功率为150 W)组合装置协同灭活隐孢子虫,考察pH、温度、浊度和HA(腐殖酸)对UV/US协同灭活隐孢子虫的影响,并通过SEM(扫描电镜)、蛋白质试验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对灭活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pH对UV/US杀灭隐孢子虫的影响不大,碱性条件下灭活率略高于中性和酸性条件;温度对灭活率有一定影响,5℃下灭活率较低,随温度的上升,灭活率逐渐提高,25℃下10 min灭活率可达99%以上;悬浮物抑制隐孢子虫的灭活,浊度为40 NTU时,UV/US作用25 min的灭活率仅为93.88%;HA对灭活的影响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ρ(HA)高于10 mg/L时,继续增大ρ(HA)对隐孢子虫灭活率影响不大.研究显示:UV/US协同作用对隐孢子虫的灭活机制主要是使其卵囊破裂,同时损伤了隐孢子虫胞内的DNA.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电离层对短波测向系统的影响。方法从电离层传播介质入手,分析路径偏离效应和波干涉效应的形成机理及其对短波测向的影响。结果电离层系统倾斜引起的测向误差可借助电离层长期预测模型、短期预测算法或电离层实时探测数据对测向方位偏差进行补偿。行波扰动不可预测,只能依据行波扰动观测结果进行测向误差校正。波干涉误差可通过时间平滑进行抑制。结论提升现有短波测向系统测向性能的根本途径是为短波测向系统配备电离层探测设备,准确获取系统覆盖区内电离层状态信息,并进行传播效应补偿。  相似文献   
993.
黑炭是生物质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形成的富含C的固体有机材料,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具有长期存储C的潜力,在全球C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被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然而,当前我们有关黑炭分解及其激发效应机制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全面深入了解影响黑炭分解的控制因素及其激发效应的可能机制。本文首先对黑炭分解研究进行综合分析,详细评述了气候/培养条件,土壤特征、黑炭性质以及干扰因素对黑炭分解的影响及其机理。其次,介绍了黑炭激发效应的测定方法,重点综述了黑炭激发效应大小与方向的影响因素及其可能机制。最后,指出了黑炭分解及其激发效应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和方向,以期为将黑炭融入到土壤有机质和生态系统模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4.
纳米TiO2因其特殊的理化特性以及低廉生产成本,被广泛地应用于造纸、化妆品、纺织、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行业.随着nTiO2被广泛使用和大量排放,其健康风险和生态毒理效应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论文综述了近些年的研究进展,探讨了nTiO2的健康风险和生态毒理效应,总结了nTiO2的生物毒性机制,呼吁加强相关研究和环境保护,为nTiO2的安全使用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95.
化学品环境管理实践中,化学品危害特性和暴露评估相关数据涉及的化学品所有者的商业保密信息(CBI)是管理部门和企业重点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信息的公布,可以让公众了解化学品的有毒有害特性,提前防范其环境和健康风险,实现管理目标,但同时也可能影响化学品企业的商业利益、竞争地位和技术优势,损害企业的利益.美国和欧盟的化学品管理法规均对CBI提出了规定和要求,其管理实践对完善中国化学品环境管理中保密信息的管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6.
以有机染料罗丹明B为目标污染物,利用光电芬顿方法对其进行降解研究。研究汇总考察了芬顿试剂(二价铁盐、双氧水)的用量及比例、初始pH值、电流强度等对罗丹明B降解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芬顿试剂H2O2?/?Fe2+的最佳物质的量比为1∶1,Fe2+浓度降低或H2O2浓度升高,罗丹明B降解效果增强;罗丹明B在pH=3.0的酸性体系中降解效果最好;电流强度为0.005 A时,罗丹明B降解效果好且耗能最低。在H2O2?/?Fe2+物质的量比为1∶1、电流为0.005 A、初始pH=3.0、H2O2初始浓度为1.0 mM条件下,以350 nm紫外光照射的光电芬顿反应降解初始浓度为0.1 mM的罗丹明B溶液,处理10 min后罗丹明B去除效率可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997.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中污染源荷载量化方法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赵鹏  何江涛  王曼丽  崔亚丰 《环境科学》2017,38(7):2754-2762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是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的重要基础,其评价体系通常由污染源荷载、地下水脆弱性和地下水价值3个要素构成.由于污染源荷载量化方法的差异,必然存在对污染源基础信息的需求差异,以及对最终评价结果的影响未知等问题.为探讨污染源荷载量化方法对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影响,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评分指数法和定量指数法,以滹沱河冲洪积扇中尺度研究区为例,分别进行污染源荷载量化,耦合叠加相同的地下水脆弱性、地下水价值要素,进行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出的污染源荷载量化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风险评价的最终结果在风险数值特征及风险级别的空间分布上差异也比较显著,说明污染源荷载量化方法的选择对风险评价结果有重要影响;评分指数法适用于基础信息精度较低的大尺度评价区,方法简单,评价结果可靠性程度略低,定量指数法适用于基础信息精度高的中小尺度评价区,方法略复杂,但评价结果可靠性更高,反映出评价区的尺度效应对方法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8.
生物炭技术缓解我国温室效应潜力初步评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姜志翔  郑浩  李锋民  王震宇 《环境科学》2013,34(6):2486-2492
热解制备的生物炭在实现了将植物吸收的大气CO2封存在土壤中的同时,还将产生多重农业生产效应.在调查我国农林废弃物资源可利用潜力的基础上,利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对热解生物炭技术在缓解温室效应方面的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估.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可供生物炭生产的农林生物质资源总量为6.04×108t;温室效应净潜力(以CO2e计,CO2e为CO2当量)为5.32×108t,相当于每t原料可封存0.88 t.在整个温室效应潜力中,贡献最大的是大气CO2以生物炭形式在土壤中的封存,约为73.94%,其次是副产物可更新能源生产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潜力,占总潜力的23.85%.由此可见,以农林废弃生物质资源为原料热解制备生物炭的技术对于缓解我国严峻的温室气体排放压力具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999.
邹锐  周璟  刘永  朱翔  赵磊  阳平坚  郭怀成 《环境科学》2013,34(3):892-899
针对传统湖泊污染治理在工程设计上存在的不足,在分析传统方法与面向对象的智能设计方法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面向对象的智能设计方法的关键特征,即:对象视角、因果为基、集点成面、时空优化.以蓝藻控制为对象,基于垂向水动力扰动机和抽水除藻回灌技术,对蓝藻控制和水质改善的效果进行了面向对象的智能设计分析.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传统的工程设计范式无法科学指导切实有效的湖泊污染工程设计与决策;在案例中,智能设计方法基于对象视角和定量因果分析,确定扰动机技术对于实现低到中等的水质改善目标(如在本试验水体中设置Chla浓度峰值控制目标为70μg·L-1)具有比抽水技术高得多的效率,但如果水质目标高于一定值(如在本试验水体中设置Chla浓度峰值控制目标>100μg·L-1)时,扰动机不能实现,抽水技术可以实现,但单独使用抽水技术成本太高;结合两种技术比单独使用其中一项都更有效率,且两种技术的定量规模控制对实际工程效益和成本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显示了应用面向对象的智能设计方法的重要性与潜力,为促进湖泊污染的有效治理、有效改善湖泊水质以及相关决策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学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近海海洋环境多氯联苯(PCBs)污染现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敏霞  杨玉义  李庆孝  王俊 《环境科学》2013,34(8):3309-3315
对中国近海海洋环境(水体、表层沉积物和生物体)中多氯联苯(PCBs)的空间分布、污染程度、来源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得出如下结果:①我国近海海域水体中,PCBs的含量水平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以东部沿海工农业发达地区为最高,我国大部分近海海域水体中PCBs都超过美国EPA制定的30 ng·L-1的标准,污染比较严重;②我国近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CBs只有小部分超过ISQG(interim 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和ERL(effects range-low)值,引起生物负效应的几率比较小,污染程度较轻;③生物体内富集的PCBs以4、5和6等高氯代联苯为主,其含量都低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2 000ng·g-1,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④我国近海海洋环境中PCBs主要来源于周围大型工厂排放的废水以及电子垃圾拆解造成的PCBs泄漏,影响PCBs含量水平的主要因素有距离陆地的远近程度、水流交换情况、水量大小、季节的变化、沉积物颗粒大小、有机碳含量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