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6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752篇
安全科学   83篇
废物处理   120篇
环保管理   143篇
综合类   1189篇
基础理论   224篇
污染及防治   344篇
评价与监测   32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6 毫秒
101.
对失去大部分活性的微生物膜进行再培养,以研究膜再利用的可能性。试验结果初部表明:在1/2MS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植物激素,不仅可以使膜的电位值(I0)显著升高,且活性强,稳定性好,可使膜重复利用。  相似文献   
102.
103.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带建设要解决环境窖量小、人口密度大、支撑经济发展资源消耗大等问题。重点是打破行政区域的行政壁垒.减少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外部性和高风险性要求政府部门的介入和干预。文章从山东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带建设存在的市场分割、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外向依存度低、高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出发,按照“问题——对策”模式探讨试验带建设中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等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04.
以序批式动态膜反应器为研究对象,对其处理低碳氮比废水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温度为19 ~ 21℃,MLSS为3~5g/L;好氧阶段溶解氧质量浓度为2 ~4 mg/L,厌氧阶段溶解氧质量浓度为0.2~0.5 mg/L;水力停留时间共12 h,其中好氧阶段8h,厌氧阶段4h.结果表明:当进水COD、TN和NH4+-N质量浓度分别为250~300mg/L、103 ~ 156 mg/L和92~140 mg/L时,反应器对上述污染物表现出较高且稳定的去除效率,COD、TN和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6.15%、82.16%和90.13%.同时,反应器系统中污泥的比硝化速率与常规处理装置中的活性污泥相比较高,以NH4+-N的降解量计为0.101 d-1,以NO3--N的积累量计为0.091 d-.  相似文献   
105.
以聚丙烯无纺布为膜组件,向浸渍式膜生物反应器(MBR)中分别投加硬/软质悬浮填料处理人工废水.分析测定EPS、SVI、膜污染阻力及跨膜压力的变化,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软/硬质悬浮填料对MBR中EPS及SVI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分析,表征添加软/硬质悬浮填料膜表面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添加软/硬质悬浮填料膜组件表面滤饼中的溶解性EPSS和结合性EPSB与膜污染阻力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p)分别为0.929~ 0.984和0.798~0.853,EPSS与膜污染阻力之间表现出更强的相关性,EPSS对膜污染阻力的贡献大于EPSB.添加软/硬质悬浮填料MBR污泥混合液的EPS与SVI的皮尔逊系数(rp)分别为0.895和0.798,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SEM分析也表明,添加软质填料的膜表面污泥覆盖程度大于硬质填料的膜表面,但膜内部的污泥沉积量明显低于硬质填料.与软质悬浮填料相比,硬质悬浮填料能导致MBR污泥混合液的SVI和EPS含量增大,增加膜污染速率和不可逆膜污染阻力,软质悬浮填料具有更好的控制膜不可逆污染的效能.  相似文献   
106.
In Lesotho,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funding is being managed and distributed by the same mechanisms which have traditionally operationalised humanitarian aid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in the country. Lessons from the HIV/AIDS disaster, along with insights into the value of participatory approaches foregrounding the expertise of indigenous communities, must be heeded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ose most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 have a say in how adaptation is carried out.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indigenous people have developed and actively maintained resilience strategies, encoded in social practices and farming techniques, designed out of long experience with climatic variability. Through case studies, indigenous resilience strategies are explored, with emphasis on the anarchistic, improvisational nature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Future directions for policy-makers and practitioners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re suggested, namely the need to foreground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the experiences of frontlines experts in key policy arenas.  相似文献   
107.
中和-络合萃取-双极膜电渗析处理金刚烷胺制药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和沉淀-络合萃取-双极膜电渗析组合工艺协同处理金刚烷胺制药胺化废水与溴化废水.结果表明,通过胺化废水与溴化废水的中和反应,可以大幅消减废水中溶解性固体和有机污染物,避免后续萃取过程中的乳化现象.在pH值为8.0、油/水相比为1∶1的条件下,P204∶正辛醇=3∶2的复配萃取剂对废水中TOC和TN的萃取效率分别为56.9%和20.6%,金刚烷胺及其衍生物几乎被完全萃取.以2.0 mol·L-1的HCl溶液为反萃取剂,可以将47.5%的金刚烷胺从负载有机相中反萃分离,再生后的萃取剂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对萃余液采用双极膜电渗析进行处理,可以去除64.2%的无机盐和部分有机物,同时还能回收到较高浓度的酸,但由于氢离子的渗漏难以回收高浓度的碱.  相似文献   
108.
为了研究皂素水解废液在离子交换膜中的渗析规律,实验考察了废液中电导率、含盐量、氢离子浓度、硫酸盐浓度、Ca离子浓度、Mg离子浓度和有机物浓度随渗析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渗析时间进行100 h后,处理效果达到稳定状态;废液与渗析液的电导率几乎相等;含盐量、H+浓度、SO2-4浓度的分离效率分别为71%、62%、78%;Ca去除效果优于Mg去除效果;大部分有机物无法通过离子交换膜。  相似文献   
109.
为了对五孔中空纤维膜在分置式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模拟印染废水中膜污染特性进行研究,提出从水力学角度考察膜污染特性。在曝气强度分别为25,50,75,100 L/h,出水通量分别为9,12,15,18 L/(m2·h)的工况下考察膜污染表征系数跨膜压差(TMP)的变化情况。得出如下结论:出水通量稳定时,在一定范围内曝气强度的增加可使TMP的增长率降低,即延长膜稳定运行时间,有效缓解膜污染;在次临界通量下曝气量恒定时,出水通量越小,TMP的增长率越小,即膜的稳定运行时间越长。此实验结果对MBR中膜污染的有效控制和水力条件优化提供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10.
A novel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suppress membrane fouling in 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s. The method is based on the dielectrophoretic (DEP) motion of particles in an inhomogeneous electrical field. Using a real sample of biomass as feed, the fouling-suppression performance using DEP with different electrical field intensities (60–160 V) and different frequencies (50–1000 Hz) was investigated. The fouling-suppression performance was found to relate closely with the intensity and frequency of the electrical field. A stronger electrical field was found to better recover the filtrate flux. This is because of a stronger DEP force acting on the biomass particles close to the membrane's surface. Above an intensity and frequency value of 130 V and 1 kHz, respectively the permeate flux was reduced due to an electrothermal eff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