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71篇
安全科学   105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99篇
综合类   208篇
基础理论   60篇
环境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64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赵晶晶  贡璐  安申群  李杨梅  陈新 《环境科学》2018,39(7):3373-3381
农田土壤碳库是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易受人类活动调节且固碳减排潜力巨大,研究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土壤生态过程,为全球碳收支平衡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以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为靶区,分析土壤碳库特征,结合冗余分析、通径分析,探究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同一土层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连作年限增加,有机碳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而无机碳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同一连作年限棉田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机碳含量均在0~20 cm层达到最大值,而无机碳含量均在20~50 cm层达到最大值.(2)通过冗余分析得出环境因子对土壤碳库特征影响的重要性排序为:磷酸酶活性p H值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含水量脲酶活性电导率;磷酸酶活性、p H值、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全氮、速效磷、速效钾与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土壤含水量、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表现为显著相关(P0.05).(3)通径分析表明,速效钾对有机碳含量直接作用显著,是影响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而脲酶活性对无机碳含量直接作用显著,是影响无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研究是评价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的"源/汇"效应的基础数据,对研究全球碳收支平衡和陆地碳循环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2.
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受益范围识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肖玉  谢高地  甄霖  鲁春霞  徐洁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0):1742-1754
风蚀是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农牧交错带面临的严峻问题。论文以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为例,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了当地生态系统提供的防风固沙服务流动路径,通过空间插值获得了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受益范围及其获得效益的相对大小,确定了受益范围内的土地覆被、受益人口及GDP。研究结果显示:1)2010年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的防风固沙服务大部分发生在春季,其流动路径主要往功能区东部和东南部区域延伸;2)防风固沙受益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6%,主要位于功能区东部和南部地区;3)功能区受益的人口占当年全国总人口的75%,受益GDP占当年全国GDP总量的67%。未来可以根据受益区获得防风固沙效益的相对大小确定受益区不同区域横向生态付费金额,以补偿当地采取防风固沙措施导致的经济损失和投入,实现地区间公平,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3.
为了研究大城市私家车碳减排的有效路径,引入个人碳交易概念,提出管控大城市私家车碳排放的设想,制定了个人碳交易管理办法基本内容;运用Cobb-Douglas效用函数建立了管控大城市私家车个人碳交易和碳税的经济模型,依托调研数据定量化研究交通领域的个人碳交易机制,运用Matlab软件绘制了个人碳交易和碳税方案的适用范围图形,并对二者的减排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个人碳交易与碳税都可以使消费者减少实际行车里程并保证总效用的增加,个人碳交易比碳税更容易为消费者接受,并能够达到碳减排的效果;在消费领域碳减排初期、社会减排任务量不大时,个人碳交易优于碳税,当减排任务很大时,碳税政策更为有效;碳减排量对消费者刚性需求的影响决定着个人碳交易制度的接受程度。应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或其他城市的拥堵区域试行个人碳交易管控大城市私家车出行的制度,并开展实施细则的研究。  相似文献   
64.
居民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产生量的影响因素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多元通径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中国各地区人口总数、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供水用水量对生活垃圾清运量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对生活垃圾清运量的直接影响最大。生活用水供水量也对生活垃圾的清运量有一定的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水平和人口总数几乎没有直接影响。人口总数对垃圾清运量的间接影响最大,居民生活用水供水量、居民消费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对于垃圾清运量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间接影响。生活用水供水量对生活污水排放量影响最大,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水平对生活污水排放量也有一定的直接影响,而人口总数几乎没有直接影响。人口总数对生活污水排放量的间接影响最大,其次是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用水供水量对污水排放量也有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5.
应急避难场地“就近布置”规划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避难行为、避难需求的相关调查,对现有"就近布置"避难场地的规划原则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对"近"提出了"时间距离近"和"空间距离近"的两重涵义;在此基础上认为不同类型应急避难场地在布局上对"近"的要求应区别对待;该原则可进一步表述为"服务半径基础之上与人口密度、通达路径相对应,就近布置"。  相似文献   
66.
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与循环经济的内涵,提出技术-经济及时空因素的集成与协调是推进循环经济的有效手段。在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流程制造业既是支柱产业、基础产业,也是推进循环经济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67.
高小平 《安全》2021,42(2):前插1,1-9
党的十九大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要求,构建相应的“安全—发展”协同治理绩效评估体系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通过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的理论原理,构建“发展—应急—满意度”(Development-Contingencies-Degree of Satisfaction,DCD)的三角形绩效分析框架,设立经济发展、安全责任制、科学管理、依法行政、公共服务、安全感等一级指标,探讨若干二级和三级指标,构建“安全—发展”协同治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框架,为检验常态与应急态协同绩效治理水平提供尺度。  相似文献   
68.
为减少专家主观判断对软岩隧道塌方事故评估的影响,提出1种从事故出发逆推分析事故致灾因素耦合机制的方法。基于142个隧道施工塌方事故案例,系统总结隧道塌方事故致灾因素,对塌方事故的致灾因素出现频率进行排序;从致灾因素之间关联耦合关系出发,结合隧道施工塌方事故的多因素耦合致灾机理,研究隧道塌方事故产生过程的多因素耦合路径和耦合过程;采用N-K耦合模型开展隧道塌方事故多因素耦合路径下的耦合关联值评估,并对耦合关联值进行排序从而找到控制塌方事故发生的致灾因素组合。结果表明:除4个主要致灾因素的全耦合外,围岩岩性-降雨-地下水的耦合关联值是洞身段中最大值,为17.79%,围岩岩性-偏压-地下水的耦合关联值是洞口段中最大值,为24.02%;洞身段的围岩岩性-地下水因素和洞口段的围岩岩性-偏压因素分别对耦合关联值大小起决定影响;耦合关联值不具备叠加效应,2因素耦合关联值可能比3因素耦合关联值更大。研究结果可为提高隧道事故分析与安全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9.
在前人实验数据误差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空间热及污染物分布相关理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浮射流强度下热及污染物分布过渡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浮射流强度较低(如373 K)时,污染物分布过渡区将增厚,部分污染物由于扩散作用将与热出现明显分离现象,扩散至建筑下部空间,影响工艺及人员健康。  相似文献   
70.
中国人口基数大、发展水平低、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特点以及巨大燃煤量也导致中国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决定了中国必须向发展低碳经济转变.中国应通过提高能源使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开发可再生能源等途径,削弱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限制.虽然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现状使中国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变的难度较大,但是发达国家实施低碳经济转型的实践活动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让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少走许多弯路,使中国向低碳经济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