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58篇
安全科学   35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417篇
基础理论   72篇
污染及防治   68篇
评价与监测   57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丹东市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能见度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利用2008年丹东沙尘暴监测站的ρ(PM10),ρ(PM2.5)和ρ(PM1)监测资料,探讨了丹东市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能见度的关系. 结果表明:由外来源经中长距离输送引发的沙尘中携带了大量的粗颗粒物,而细颗粒物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春季、秋季居中;丹东粗颗粒物质量浓度较低,但粗颗粒物中细颗粒物所占比例却非常高;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其对能见度的影响就越大.   相似文献   
92.
中国大气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方凤满 《生态环境》2010,19(4):979-984
大气颗粒物金属污染已成为目前大气污染的研究热点之一。文章梳理、分析归纳了中国近年来大气颗粒中金属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目前研究较多的是Fe、Ca、Mg、Si等地壳元素和Cu、Pb、Cd、Zn、Hg等污染元素;大气颗粒物中对人体有害的Cu、Pb、Cd、As、Zn等污染较严重,而Cr、Mn、Co、Ni等污染较轻。大气颗粒物中金属含量随时间分布变化显著,总体上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特点,空间分布上一般北方燃煤城市大于南方一般城市;城市内部一般工业区〉交通区〉居民区〉郊区;金属元素在细粒径颗粒(〈2μm)中高,粗颗粒(〉2μm)中低,尤其以污染元素明显。污染元素与地壳元素的垂直分布规律差异较大。大气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与元素种类、区域类型、季节变化、粒径大小等有关。最后,提出应加强大气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空间分布差异、时间分布的尺度及差异性研究;同时加强超细颗粒物的研究,以便建立大气颗粒物金属元素与人类健康关系的风险模型。  相似文献   
93.
电动增压补气消除柴油机瞬态加速冒烟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自行开发的、适用车载24V电源的电动增压补气系统在一台490QDI柴油机上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工况包括起始负荷分别为0和40N.m的加载加速的瞬态工况以及1400r·min-1、60N·m,1600 r·min-1、90N-m和1800 r.min-1、120N·m 3种低转速、大扭矩稳态工况,针对以上工况分别进行了有无电动增压补气的实验.试验结果表明,有电动增压补气的柴油机同原机相比,零负荷加载加速时的微粒排放降低达70%以上,瞬间输出功率最大可提高54.5%;在稳态工况时,HC、CO排放都随着电机转速的升高而降低,最大减少量分别达到66.7%和75.O%;波许烟度平均减小50%以上.此外,加速补气对提高燃油经济性也有一定效果,比油耗最大能降低7.46%.  相似文献   
94.
针对2005年8月、11月及2006年2月,5月太湖31个采样点的水样,测定了其中黄质(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ier)和颗粒物的吸收系数.通过次氯酸钠漂白法及数值分离法,将颗粒物吸收系数分离为藻类颗粒物及非藻类颗粒物的吸收系数,并对2种结果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太湖水体介质吸收有效光合辐射能量的谱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水体中的绝大部份光合有效辐射能量主要由黄质和非藻类颗粒物所获取,对夏季的400~473nm、秋季的400-461nm、冬季的400~476nm、春季的400~569nm的能量而言,黄质的吸收贡献大于非藻类颗粒物;而在其余波段中,非藻类颗粒物的吸收贡献相对较大.藻类颗粒物的吸收贡献谱在490nm、676nm左右处存在2个主峰区,620nm左右处存在一次峰区,且该次峰在夏、秋季尤为明显,春季次之,冬季最小.藻类的吸收贡献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季吸收贡献最大达到22.1%,平均为16.4%;秋季最大为18.4%,平均为13.1%;春季最大为15.1%,平均为9.7%;冬季最大为10.1%,平均为6.8%.由于太湖颗粒物的吸收系数主要由非藻类颗粒物决定,因而用次氯酸钠漂白法从中提取藻类颗粒物的吸收系数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而改进的数值分离法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95.
An indoor chamber facility is described for investigation of atmospheric aerosol chemistry. Two sets of α-pinene ozonolysis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dry ammonium sulfate seed particle: ozone limited experiments and α-pinene limitedexperiments. The concentration of gas phase and particle phase species was monitored continuously by on-line instruments andrecorded automatically by data sampling system. The evolution of size distribution was measured by a scanning mobility particlesizer (SMPS), and α-pinene consumed was measured using GC-FID.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SOA) produced for seed-free systemis 100% organic in content, resulting from a sufficient supersaturation of low volatility organics to produce homogeneous nucleationfollowed by condensation to the aerosol.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produced in seeded system is a mixture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constituents, initially forms via condensation onto the inorganic particles, and subsequent growth occurs via absorption into the organicsurface coating the inorganic core. Although 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the size distribution for seed-free system and seeded system isdifferent, the ultimate mass of SOA formed is equal, and SOA yield for the two system located in the same regression line when usingone-product model, suggesting that the presence of dry ammonium sulfate seed has no measurable effect on the total aerosol yield, and the dry seed particle acts solely as a site upon which organic deposition occurs.  相似文献   
96.
PM2.5由于其较小的粒径、巨大的比表面积、较大的危害等特点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研究。对此从亚微米粒子的来源、性质、危害等方面进行阐述,对比和总结国内外目前常用的控制技术,详细叙述了静电和其他除尘器相结合以及交流凝并技术脱出超细颗粒物的原理。交流凝并是一种适合收集亚微米粒子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收集效果好,经济实用,适用于去除炼钢、焊接、煤炭燃烧后产生的悬浮性粉尘粒子等方面。研究粒子的荷电、凝并对继续完善荷电凝并理论,提高亚微米粒子的收集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7.
机动车行驶过程道路扬尘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机动车行驶过程道路扬尘是城区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因素,其贡献率可达30%-50%。城市路面积尘是机动车行驶过程道路扬尘的主要尘源。路面尘受机动车车轮积压作用、机车行驶过程诱导气流、热射流等综合尘化作用的影响,再次扬向空中并扩散,造成空气中颗粒污染物TSP、PM10浓度增高。实验模拟单车行驶,研究道路粉尘负荷、车速、排放源距离对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TSP、PM10浓度与机动车行驶速度呈显著正相关;同一车速下与路面粉尘负荷呈对数变化规律;与排放源距离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8.
研究了厦门湖边水库、石兜-坂头水库水体颗粒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水体颗粒物平均含量以坂头库区最高,石兜库区次之,湖边水库最低,平均含量分别为31.9、27.7和23.1mg/L;在空间分布上,不同水库或库区、不同采样站位间,由于水体颗粒物的来源成因不同,其分布规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2)从水体颗粒物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分析,湖边水库及石兜-坂头水库两个库区的水体颗粒物与总氮和总磷都有较大关联性。(3)利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两尾)进行检验,湖边水库及石兜-坂头水库两个库区的水体颗粒物均与总氮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a均呈负相关,与其它因子的相关规律性不明显。(4)水体颗粒物与环境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不同的水库或库区,对水体颗粒物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各不相同,湖边水库是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氮,石兜库区是高锰酸盐指数、总氮和总磷,坂头库区是pH、溶解氧和总磷。  相似文献   
99.
为了解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水平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从2008年9月—2010年2月采集乌鲁木齐市可吸入颗粒物样品,并对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时间内可吸入颗粒物中PM2.5和PM2.5-10的质量浓度的范围分别为38.2~468.7μg/m3和20.8~243.1μg/m3,平均浓度分别为134.2μg/m3和69.2μg/m3。可吸入颗粒物同时受几种气象因素的影响,其浓度与温度、能见度、风速呈负相关,与湿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0.
为了解四川盆地大气中单颗粒气溶胶理化特征,分别在该区域典型城市(成都市)和背景地区(峨眉山)进行了大气单颗粒样品采集.基于带能谱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EDS)对两地累计3923个单颗粒的化学组成、形貌特征及混合状态等进行了全面观测和分析,并对两地颗粒物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地气溶胶颗粒主要包括有机物、富硫、矿物、烟尘和飞灰/金属颗粒,除了以单独的外混形式存在外,大多数颗粒以两种及两种以上颗粒类型混合(即内混)形式存在.通过对成都市不同污染状况下单颗粒特征对比发现,"污染天"的内混颗粒占比高于"清洁天",分别为74.2%和68.6%;相比"清洁天","污染天"颗粒物粒径分布范围更广且峰值区间更大,表明污染过程中颗粒物的大气混合趋于更强.对比成都市与峨眉山分析结果得知,成都市以内混的有机物-硫颗粒为主导(占比为50.2%),而峨眉山以外混的有机物颗粒为主导(占比为50.5%);成都市含硫类颗粒物(如有机物-硫颗粒)贡献高于峨眉山,而峨眉山两种含碳类颗粒(如烟尘和有机物-烟尘颗粒)占比高于成都市;此外,成都市与峨眉山两地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范围及峰值区间均存在一定差异,进一步体现了两地颗粒物来源和老化混合的差异.在峨眉山,与非降雨天相比,一些易溶于水的颗粒物(如含硫类颗粒)在降雨天占比明显降低,而源自当地燃烧过程、粒径较小且疏水性强的颗粒物(如烟尘和有机物-烟尘颗粒)占比相应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