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9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540篇
安全科学   247篇
废物处理   52篇
环保管理   647篇
综合类   1405篇
基础理论   436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09篇
评价与监测   123篇
社会与环境   386篇
灾害及防治   14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6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文章在分析当前城市环境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的不足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环境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的基础支撑系统建设现状,介绍如何建立集成环境风险信息采集、实时监控预警、预测模拟、处理为一体的城市环境风险信息监控预警平台,实现城市环境风险信息统一管理与共享,提高环境监管部门及公众对环境风险的应急反应及处理速度,为城市环境安全保障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2.
苏州市城区河道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时城区河道环境整治水质变化的实时跟踪监测,系统采用小型、节能、低噪的智能子站、免试剂的监测方法和多重保障的安防措施,集监控评价发布为一体化,体现了绿色监测的理念,且与大型水站同样具有较强的野外适应能力和无人值守智能监测的特点.本文就系统的构架以及系统所具有的4个方面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在系统建设中的站点选址、对监测结果的有效利用、运行过程的质量控制及免试剂监测方法的适用性等几方面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153.
利用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常州市区6个国控监测站空气污染物浓度逐时数据,分析了PM_(2.5)浓度季节变化特征,采用增强回归树模拟分析了PM10、4种气态污染物和7个气象因子对ρ(PM_(2.5))日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常州市区PM_(2.5)污染季节差异明显,冬季污染严重且持续时间长,夏季污染较轻.四季ρ(PM_(2.5))空间分布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但各季内不同监测站差异较小.增强回归树对ρ(PM_(2.5))日均值进行模拟和验证得到,训练数据的相关性为0.981,交叉验证的相关性为0.957.此外,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标准化平均偏差为1.80%,标准化平均误差为10.41%,可见模型拟合效果较好.PM10、气态污染物、气象因子和区域输送及扩散这4种影响类型对全年ρ(PM_(2.5))日均值差异的贡献率分别为23.4%、28%、36.2%和12.6%,表明在对ρ(PM_(2.5))日均值差异的影响上,气象因子二次形成一次源区域输送及扩散.在对ρ(PM_(2.5))日均值差异贡献率大于5%的因子中,ρ(PM_(2.5))日均值与PM10、相对湿度、CO和O3正相关,与温度、SO2和混合层高度负相关,与大气压和NO2关系较复杂.区域输送及扩散方面,东南风向、偏西风向和偏北风向等上风向周边城市的污染物输送对常州市区PM_(2.5)污染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4.
道路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城市近地面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建立基于城市功能区划分的道路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对改善中观尺度的城市空气质量具有重要辅助作用.本文以厦门市海沧区为例,基于城市功能区划分方法,结合各功能区内监测道路的机动车通行量实测数据,建立道路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并分析各功能区道路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结果发现,海沧区道路机动车尾气排放物中CO的排放贡献率最高,工业区和居住区的道路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对海沧区的空气污染贡献率最大,海沧区夜间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来自于工业区道路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生态服务区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区的道路机动车排放特征受相邻工业区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较为显著.研究表明:城市功能区分布欠合理是导致道路机动车大气污染物高排放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城市功能区划分构建道路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为中观尺度下的城市大气污染排放情况提供有效的调查途径,而且能为城市功能格局的合理规划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5.
针对城市热岛效应引起城区浅层土地温场升高这一观测结果,采用室内快速模拟试验方法,对城区酸性土壤腐蚀混凝土材料的温度效应开展了试验研究.试验研究了在温度为5℃、20℃和40℃条件下,混凝土试样在酸浓度分别为0%、5%和10%的沙土介质中放置30 d、90 d后的抗压强度变化规律,并对混凝土试样在腐蚀过程中的腐蚀系数变化规...  相似文献   
156.
Household consump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duce COL emission. Based on input-output model, this article calculated the intensity of CO2 emission of different income groups and seven provinces in China, and then estimated total CO2 emission induced by urban household consumption from 1995 to 2004 in China based on statistic data of household living expendi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2 emission per capita induced by household consumption had increased from 1583 to 2498 kg CO2 during 1995-2004. The ratio of consumption-induced CO2 emission to total CO2 emission had risen from 19% to 30% in the past decade. Indirect CO2 emission accounted for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umption-induced emission, the ratio of indirect emission to consumption-induced emission had risen from 69% to 79% during the same perio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nsumption-induced CO2 emission across different income groups and different regions has been observed. COs emission per capita of higher income groups and developed regions increased faster than that of lower income groups and developing regions. Changing lifestyle has driven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O2 emission. Especially, increases in private transport expenditure (for example, vehicle expenditure) and house building expenditure are key driving factors of growth in consumption-induced COL emission. There are big differences in the amount of CO2 emission induced by change in lifestyle across different income groups and provinces. It can be expected that lower income households and developing regions will increase consumption to improve their livings with income growth in the future, which may induce much more CO2 emission. A reasonable level of CO2 emission is necessary to satisfy human needs and to improve living standard, but a noticeable fact is that CO2 emission per capita induced by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developed areas of China had reached a quite high level. Adjustment in lifestyle towards a low-carbon society is in urgent need.  相似文献   
157.
城市公路隧道预警指标体系调研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上海市公路隧道运营的实地调研以及欧洲主要城市公路隧道的资料收集,讨论并比较城市公路隧道运营预警系统发展过程及其设计框架;分析国内外城市公路隧道预警系统构成;研究预警指标的预警原理及其特性。结合上海市公路隧道实地调研收集和反馈的数据资料,对城市公路隧道预警指标的选择进行研究,从而为城市公路隧道预警系统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8.
西安市城中村事故隐患分析及对策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实地调查所得的西安市城中村的安全状况为依据,针对西安市城中村事故频发、救援困难的特点,从系统论的观点,全面分析了西安市城中村这一系统所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得到以西安市城中村灾害事故为顶上事件的事故树,充分运用事故树模型,计算得出西安市城中村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结构重要度排序。本次调查研究以有效的解决西安市城中村事故隐患为目的,利用系统论和FTA为研究手段,针对目前西安城中村事故隐患提出了“五加强”的对策:加强施工安全规范、加强交通管理、加强治安巡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消防知识教育,为全国各大城市城中村事故隐患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9.
城市家用天然气安全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100家广州市天然气家庭用户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主要针对天然气使用、燃气设施保护和安全意识等诸多问题,运用事故致因理论,分析其成因规律,提出从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入手,运用"预防为主、善后为辅"的积极、主动的方法,把事故消除在起始或孕育阶段。调查结果显示:造成城市燃气应用系统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用户燃具不正确的选择、燃气设备安装不当、燃气安全知识水平不高、安全意识不强、燃具产品和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等。并以事故预防控制理论为指导,提出广州市天然气应用预防与安全管理应采取的技术、教育、强化等3方面对策。  相似文献   
160.
Abstract: It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 the ability of water management to prepare for and respond to the likely increasing duration,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droughts brought about by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hange. This article evaluates this ability, or adaptive capacity, within large urban community water systems (CWSs) in Arizona and Georgia. It analyzes interview data on the bridges and barriers to adapting water management approaches in relation to extreme droughts over the past decade. This study not only finds levers for building adaptive capacity that are unique to each state but also identifies several unifying themes that cut across both cases. The interviews also show that a particular bridge or barrier, such as state regulation, is not universally beneficial or detrimental for building adaptive capacity within each state. Such knowledge is useful for improving water and drought management and for understanding how CWSs might prepare for future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hange by removing the barriers and bolstering the bridges in efforts to build adaptive capa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