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7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221篇
安全科学   129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102篇
综合类   418篇
基础理论   52篇
污染及防治   100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5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文章针对宝钢股份中厚板分公司炼铁厂煤干燥机除尘系统吸尘点冒灰,粉尘无组织排放超标的现象进行了测试分析,数据表明主要由除尘系统风量匹配不佳、吸尘点风量不合理造成。笔者通过不断调整阀门及风机档板开摩,测试调整后的风量、除尘性能、岗位粉尘浓度等参数,确定了一个合理的系统风量,不仅可以达到环境排放及职业卫生的要求,而且充分挖掘了除尘系统潜力,达到了节能降耗、经济运行的目的,同时对类似除尘系统风量匹配不佳、扬尘等问题也形成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2.
实验针对间歇投配污水的生物渗滤池处理生活废水的一些基本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对生物渗滤池的出水量、不同填料性质、不同填料粒径以及不同进水水质与污染物(COD)去除率影响的研究,证实该系统的水力负荷与污染物去除率成反向关系,即当水力负荷减少时,污染物去除率会相对增加;研究还表明选用粒径为0.9~2mm自然河沙作为系统填料时,系统COD去除率较高,这时填料不易被堵塞且即使堵塞也较易恢复;运用生物渗滤池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能使处理后污水COD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提高污水中营养物质的配比以及采用多级生物渗滤池联用,能高效处理高浓度污水,甚至使出水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03.
生物絮凝在校园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高效生物絮凝剂产生茵V3,V11,V13应用于校园生活污水处理中,可有效提高水处理絮凝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SBR反应器曝气时间3h,投菌量50g/L,温度28—30℃,V3对OD550,NH3-N,COD,浊度去除率分别达91.5%.82%,91.3%,93.5%,V11对OD550,COD,浊度去除率分别达89.1%,91.5%,95.1%,对NH3-N去除率较低;V13对OD550,COD,浊度去除率分别达90.7%,93.3%,92.1%,对NH3-N几乎没有去除;3株菌混合培养,3株菌形成一种互生关系.应用于水处理中当SBR曝气时间3h,投菌量50g/L,温度28~30℃,对OD550,NH3-N,COD,浊度去除率分别达93.3%,86.7%。93.5%,96%,同时能有效的改变污泥沉降性能.  相似文献   
104.
分段回流式逆流气浮工艺处理高藻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玉恒  王启山  吴玉宝  岳琳  杨健康 《环境科学》2008,29(11):3071-3076
利用逆流气浮工艺处理高藻水,分别采用溶气水单段回流与分段回流的方式.结果表明,与单段回流相比,采用分段回流可以增强气泡/絮体聚合体悬浮层的拦截作用,减小悬浮层的厚度而增加过渡层的厚度,延长过渡层中小絮体与气泡的碰撞接触时间;在其它运行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单段回流时最大水力负荷达到11 m/h,而分段回流时最大水力负荷可达17 m/h,处理负荷提高了50%以上,处理效率大幅度增加;采用分段回流时,两释放器的回流量之比以及悬挂式释放器与原水进水口的距离对处理效果有显著影响.较为合理的布置为:固定式释放器S与原水进水口距离为180 cm,悬挂式释放器P与原水进水口的距离在60~90 cm之间.P与S的流量比控制在2~3之间.  相似文献   
105.
应用连续农业非点源污染AnnAGNPS模型(Annualized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Model)模拟三峡库区林农复合小流域的径流、泥沙和营养物输出,以2003年和2004年的小流域观测数据对模型分别进行校准和验证,并以统计参量决定系数(R2)、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和相对误差(VE)对模拟结果进行评定.结果表明,径流量模型模拟结果误差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模型校准期模拟值VE值为5.0%(R2=0.93,p<0.05),验证期内模型VE值为6.7%(R2=0.90,p<0.05);与径流模拟比较,泥沙模拟结果精度较低,校准期内模型VE值为15.1%(R2=0.63,p<0.05),验证期内模型VE值为26.7%(R2=0.59,p<0.05);次降水较小,产生径流和泥沙较少时,模型模拟值则偏高,反之则偏低.氮输出模拟决定系数R2值0.68(p<0.05),略高于磷输出模拟决定系数(R2=0.65,p<0.05).模型对径流输出的模拟精度高于对泥沙和营养物的输出模拟.在三峡库区农林复合小流域应用AnnAGNPS模型模拟农业非点源污染输出满足流域管理要求.  相似文献   
106.
分析了甲基叔丁基醚装车系统存在的隐患,采取了规范储罐与装车点的安全距离、增设装车操作平台、配备消静电器及鹤管液下装车等措施,保证了装车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7.
Liquid water management is still a critical issue in the improvement of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 performance. In this work, for the first time, the liquid water behavior and transport inside the cathode of a PEMFC with a stirred tank reactor (STR) design, rath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PEMFC flow channel design, are numerically studied. The dynamic contact angle (DCA) is applied to multiple wall boundaries in the numerical model through a user-defined-function (UDF) code, i.e., STR-DCA model. Another numerical model with the static contact angle (SCA) and same operating conditions, i.e., STR-SCA model, is also developed for comparison. The volume of fluid (VOF) method is employed in the simulation to track the gas-liquid interfa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quid water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se two models, indicating the remarkable effects of DCA 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t is also verified the capability of STR-PEMFC to reduce the liquid water flooding, showing the potential of this channel-less type fuel cell i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08.
张宾 《化工环保》2016,36(4):406-409
采用絮状污泥成功启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处理含甲酸、苯胺、环已酮、NO3-等的工业废水。UASB反应器以低负荷启动,10天后逐渐提高进水COD,出水COD保持在710~770 mg/L,COD去除率为40%~60%;出水TOC保持在115~314 mg/L,TOC去除率由60.3%逐渐升高至87.2%,最终维持在81%左右;出水中ρ(NO3-)维持在134~176 mg/L,NO3-去除率为90%左右,系统稳定后NO3-去除率几乎为100%。在进水COD容积负荷不超过5.00 kg/(m3·d)的条件下,实际COD容积负荷稳定在2.00 kg/(m3·d)左右,实际TOC容积负荷稳定在1.00 kg/(m3·d)以上。当进水COD容积负荷不大于4.48 kg/(m3·d)时,COD去除率为55%~74%,TOC去除率为63%~87%,NO3-去除率大于95%。  相似文献   
109.
为给进一步实施滇池入湖污染控制及小流域污染治理提供依据,以滇池环湖28条河流入湖水量及水体中不同形态氮的质量浓度逐月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滇池河流不同形态氮的入湖浓度(ρ)和入湖负荷的时空变化,并探讨了不同形态氮的入湖负荷贡献. 结果表明:①滇池河流入湖ρ(TN)在2.91~94.01 mg/L之间,以ρ(DIN)(DIN为溶解性无机氮)最高,而ρ(DON)(DON为溶解性有机氮)和ρ(PN)(PN为颗粒态氮)均较低. ②滇池河流氮入湖负荷总量为6 908.47 t/a,绝大多数河流以DIN负荷为主,平均贡献为67.15%;DON和PN入湖负荷贡献相近,平均分别为17.86%和14.99%. ③不同形态氮入湖负荷贡献的季节性差异明显,DIN入湖负荷较高值出现在春夏季(3—9月),平均贡献达74.01%;DON入湖负荷较高值则出现在秋冬季(9月—翌年1月),平均贡献达33.42%;PN入湖负荷贡献月份变化差异较小,最高值出现在2月,贡献为40.19%. ④滇池河流氮入湖负荷不仅要考虑DIN的贡献,也应重视DON和PN负荷,控制滇池河流氮入湖负荷需要考虑不同河流不同形态氮负荷组成及其季节性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10.
病死及自然灾害产生的大量畜禽尸体的不恰当处理处置会带来较为严重的环境卫生和公众安全隐患.本研究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对畜禽尸体这类高蛋白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进行尝试,旨在探索其适宜的有机负荷条件、系统的稳定性及潜在的氨抑制风险.研究表明高蛋白有机废物(以猪肉作为实验样品)作为厌氧消化基质时,系统稳定运行的有机负荷能够达倒(4.76±0.41)kg·m~(-3)·d~(-1);同时,VS降解率、单位体积沼气产率、单位添加VS沼气产率、单位降解VS沼气产率以及甲烷含量分别能达到95%、(3.72±0.21)L·L~(-1)·d~(-1)、(0.78±0.02)m~3·kg~(-1)、(0.82±0.02)m~3·kg~(-1)以及65%.在该条件下,TAN和FAN的浓度与系统产气性能没有直接线性关系,且在浓度高达5700 mg·L~(-1)和700 mg·L~(-1)时未呈现对系统的明显抑制作用.454高通量焦磷酸测序法对系统内古菌种群相对密度的分析结果表明,系统中氨抑制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或者消除的原因可能为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的优势地位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以及整个产甲烷菌种群在系统运行过程所得到的明显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