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7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75篇
综合类   123篇
基础理论   32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35篇
灾害及防治   19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21.
库区生态地位突出,旅游活动频繁,库区旅游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对库区旅游开发、旅游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依据库区旅游生态环境特点构建了水体、植被、坡度、高程、坡向等指标,基于RS、GIS技术提取评价因子并对丹江口市旅游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库区周边以及武当山等山势较高的山体为旅游环境极强敏感区,占全市面积的12.81%;强敏感区与一般敏感区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9.41%、34.38%;弱敏感区散布在河谷平原及距库区较远的边缘地带,占23.39%,旅游活动强度较低。生态强敏感区与旅游活动高发区具有空间耦合性,旅游活动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22.
介绍了以风险辨识、脆弱性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相结合的HVC应急管理风险评估法,对石油化工行业的应急管理进行评估的做法。  相似文献   
523.
张强  林玉石 《地球与环境》2011,39(4):523-530
摘要: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是基于保护岩溶含水层从而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地下水提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我国西南岩溶区大多数地区缺少应有的地下水保护带,地下水比较容易受到污染。基于“起源一路径一目标”模型,考虑三个因子:覆盖层(0)、径流特征(c)、降雨条件(P),对重庆市青木关岩溶槽谷地下水含水层固有脆弱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524.
为了探索海平面上升(SLR)和土地利用导致的红树林生境潜在变化,本文以我国红树林分布最集中的雷州半岛为研究区域,基于SLAMM模型和景观生态模型建立了红树林生境脆弱性指数,设置4个SLR-土地利用组合情景(SLR4.5-土地开发利用、SLR4.5-土地自然转换、SLR8.5-土地开发利用、SLR8.5-土地自然转换),预测2050年雷州半岛红树林的生境变化和脆弱程度,并提出应对环境变化的管理策略.结果表明,(1)SLR和土地利用双重压力的叠加将造成红树林生境的显著退化,预测生境面积将减少16.59%~25.61%,减少地点集中在铁山港、安铺港、湛江港、雷州湾和流沙湾沿岸.(2)在土地自然转换情景下,尽管仍应对着海平面上升的压力,红树林潜在生境面积可增加44.66%~67.74%,增加的区域集中在岸线往内陆方向和沿水系向内陆延伸的两岸,但新增生境面临着破碎化程度高的问题.(3)在所有情景下均呈现红树林迁出现有保护区的趋势,保护区内红树林面积由5949.8hm2下降至4732.1~5192.9hm2.(4)高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雷州湾、湛江港近岸和流...  相似文献   
525.
Land tenure,disasters and vulnerabil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lthough often overlooked, land tenure is an important variable impacting on vulnerability to disaster. Vulnerability can occur either where land tenure is perceived to be insecure, or where insecure tenure results in the loss of land, especially when alternative livelihood and housing options are limited. Disasters often provide the catalyst for such loss. This paper avoids making generalisations about the security of particular types of tenure, but instead explores factors that mediate tenure security, particularly in the wake of a disaster. The paper identifies five mediating factors: (1) the local legal system; (2)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3) the economy; (4) evidence of tenure, and; (5) custom and dominant social attitudes. It is shown that some mediating factors are more salient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tenure than others. The paper will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land tenure in any assessment of vulnerability, and conclude with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526.
自然灾害脆弱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在国际上日益重视防灾减灾的背景下,脆弱性研究已成为灾害学研究的主题并逐渐融入社会可持续发展策略。在回顾国内外灾害脆弱性研究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脆弱性的基本内涵,探究了自然灾害脆弱性的基本构成,并对灾害研究领域中容易混淆的危险性、脆弱型、风险、易损性与恢复力等概念进行了辨析。研究归纳总结了开展脆弱性评估的5种经典模式,风险-灾害(RH)模式、压力释放(PAR)模式、政治经济模式、基于区域的综合脆弱性模式和恢复力模式。并且指出,自然灾害研究领域的脆弱性评估应主要基于历史数据、指标体系和实际调查的灾损率曲线。从发展趋势来看,脆弱性研究正日益着重多领域合作、多对象细化和除指标体系外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旨在从人类社会本身找出灾难根源,为灾害保险和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527.
北京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简述了我国近年来在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方面的工作进展,指出了存在的若干问题.探讨了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中的相关概念,并重点论述了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与污染评价、脆弱性评价及质量评价的异同.针对北京市平原区的特点,选取了地下水污染评价、地下水质量评价、地下水系统脆弱性评价、地下水系统污染源荷载这4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4个评价因子权重.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污染风险高、较高、中等、较低、低污染风险区的面积分别为1 232.1、699.3、1 951.4、2 644、133.2 km2.平原区西部及近郊一带污染风险性较高,地下水系统较高的脆弱性和较强的地下水污染源荷载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平原东南通州地区,主要是由于历史污染源的存在使得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528.
武帅  田冰  顾世杰  胡引翠 《环境科学》2023,44(10):5630-5640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三大城市群之一,经济实力雄厚,但其生态脆弱性问题十分突出,为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发展,对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基于PSRM模型,选取PM2.5、PM10和土壤侵蚀强度等19项代表性指标,结合序关系法、CRITIC法、锡尔系数、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京津冀地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在2009~2019年:①生态脆弱性先升后降,脆弱区大体呈现"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西南部生态环境优于中南、西北部;②空间相关程度呈"V"形浮动,冷热点区域与脆弱性空间格局基本一致;③研究区内生物丰度、PM10和人类干扰指数对京津冀地区生态脆弱性影响力较大.最后根据生态脆弱性分析结果,对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29.
为降低内涝灾害评价中信息模糊性和冲突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促进老旧社区内涝灾害适灾化和海绵化改造,提出基于云物元模型的老旧社区内涝灾害脆弱性评价方法。从防灾减灾角度和社区尺度出发,围绕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灾体易损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熵权法确定指标组合权重,建立老旧社区内涝灾害脆弱性云物元评价模型,并以长沙市科学村社区为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能直接客观反映老旧社区内涝灾害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脆弱性等级,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老旧社区内涝灾害应对能力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30.

This paper uses a critical realist framework to analyse environmental risk in a local space. It argues that urban risk needs to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the causal mechanisms that shape risk events and the contingent conditions that provide the context within which they occur. It uses a case study of an informal settlement in Hout Bay, South Africa, to explore these ideas. It is an approach that challenges the dominant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discourse that usually determines the understanding of risk.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key causal mechanisms that shape risk events in informal settlements are globalisation and urbanisation, poverty and vulnerability,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gender relations, the rise of civil society organisations, political governance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isk.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te,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ttlement during the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South Africa, are the key contingent conditions determining the nature of ris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