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6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132篇
安全科学   142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369篇
综合类   558篇
基础理论   129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87篇
灾害及防治   1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4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nvironmental hazard assessment to account the impacts of single rainstorm variability on river-torrential landscape identified as potentially vulnerable mainly to erosional soil degradation processes. An algorithm for the characterisation of this impact, called Erosive Hazard Index (EHI), is developed with a less expensive methodology. In EHI modelling, we assume that the river-torrential system has adapted to the natural hydrological regime, and a sudden fluctuation in this regime, especially those exceeding thresholds for an acceptable range of flexibility, may have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for the mountain environment. The hazard analysis links key rainstorm energy variables expressed as a single-storm erosion index (EIsto), with impact thresholds identified using an intensity pattern model. Afterwards, the conditional probabilities of exceeding these thresholds are spatially assessed using non-parametric geostatistical techinques, known as indicator kriging. The approach was applied to a test site in river-torrential landscape of the Southern Italy (Benevento province) for 13 November 1997 rainstorm event.  相似文献   
12.
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水蚀风蚀交错带是黄土高原侵蚀最严重的地区和黄河下游河床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其生态环境脆弱、治理难度大,加之晋陕蒙能源基地的大规模开发,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鉴于治黄和煤田开发及生态环境整治的紧迫需要,以水蚀风蚀交错带六道沟小流域为试区,分析研究了该区水蚀风蚀时空分布规律及脆弱生态环境特征,提出以防治水蚀和风蚀为中心,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基本农田优化结构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建立具有防蚀固沙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风能资源评估系统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发风能资源、利用风力发电在我国虽然只有数十年,但其发展却很快,风能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风能资源评估作为风电资源开发的前提,是风力机选址的关键。介绍了以Visual Basic为开发工具,利用SQL Server为数据库开发而成的风能资源评估系统的结构和特点。经实践证明,本系统缩短了风能资源评价周期,提高了数据处理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西坡风灾干扰区的恢复和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白山西坡发生的灾害性风灾干扰,一方面给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加强保护和加速恢复的新课题。文中分析了风灾干扰区的更新格局和过程以及干扰后处理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从立地和景观水平促进更新恢复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京津风沙源区防风固沙功能的时空变化及其区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防风固沙功能是京津风沙源治理成效的关键监测指标。以往研究注重局地防风固沙功能的评估,对全区防风固沙功能的时空变化与内部差异揭示不足。基于京津风沙源区多期遥感数据,采用修正风蚀方程与GIS空间统计技术,评估分析了2000-2015年防风固沙功能的整体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京津风沙源区年均防风固沙量为28.98亿t,防风固沙能力为68.24 t/hm~2,且均随年份变化波动增加,年均增速分别为1.10%和0.71%;(2)京津风沙源区防风固沙能力呈西北高、东南低趋势,有49.06%的区域防风固沙能力高于70 t/hm~2,评估期内有54%的区域防风固沙能力明显提高;(3)浑善达克沙地亚区、典型草原亚区和荒漠草原亚区的防风固沙量累计为全区防风固沙总量的88%,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亚区和晋北山地丘陵亚区的防风固沙能力提升最显著;(4)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和乌兰察布市的防风固沙量合计占全区防风固沙量的77%,朔州市与包头市防风固沙能力较高,北京市与天津市防风固沙能力增速较高。因此,未来应重视分区施策治理与西部和北部防风固沙功能提升。  相似文献   
16.
基于3S的玉溪市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溪市为研究区域,运用GIS软件对影响土壤侵蚀的因子进行叠加分析,获取玉溪市土壤侵蚀敏感性等级分布图,并与土壤侵蚀现状图加以对比,结果显示:发生土壤侵蚀的地区一定是土壤侵蚀的敏感地区,但土壤侵蚀的敏感地区不一定发生土壤侵蚀:森林覆盖量、质量和人为活动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水土保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岳 《交通环保》2004,25(4):24-25
就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的水土流失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工程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砂尘环境试验风洞中稳定段和收缩段的气固两相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给出了计算采用的湍流模型及计算区域的网格划分技术.通过分析稳定段和收缩段的两相流流场的速度梯度分布,得到了反向加砂方式优于正向加砂方式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电机在不同工况下的温升情况,完成电机散热能力评估,为电机散热优化和工程通风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模拟驱动机构实际运行环境,在断风条件下进行自然散热温升试验,获取电机温升最大工作模式,并在该模式下进行2种风速条件下的通风试验,获取定子绕组的平衡温度.当定子绕组达到热平衡后,切断通风,进行断风试验,获取最大断风时间.结果 电机温升最大时,工作模式为三相通电,增大风速可降低定子外壁温度,提高定子绕组与定子外壁的温差.三相通电工况下,5 m/s和8 m/s风速下最大断风时间分别为15 min和22 min.结论 开展了电机温升试验研究,获得了典型工况下电机的温升状况,为电机散热优化和工程通风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建筑物尾流区气流与污染物扩散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了细网格非静力能量闭合边界层模式和随机游动模拟方法建立了一套分析建筑物尾流流场和污染物扩散的数值模拟系统.作为应用研究的例子,在对某城市地下交通隧道排废气的风井塔尾流区流场和浓度场进行风洞流体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所建的模拟系统对风井塔尾流区气流和污染物扩散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的模拟系统的模拟结果与风洞试验的结果吻合较好,对一些小尺度带有明显湍流不均匀性的流场和局地空气污染物散布的情况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