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45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448篇
基础理论   52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54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71.
通过对宁波市两大主要流域姚江、奉化江农用水质环境质量的监测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两流域上游水质较好,没有监测指标超标,达到1级水质标准;中下游水质较差,有多项指标超标,水质以3级为主,部分地段水质达到2级,其主要超标物为粪大肠菌群数、悬浮物、石油类、六价铬和化学需氧量等,其中粪大肠菌群数、悬浮物是影响两流域水体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姚江流域水质要明显好于奉化江流域。在水质的具体农业应用上应先考虑粮油作物和其他旱作作物的灌溉,若使用在对水质要求较严的蔬菜灌溉或渔业养殖上,建议对水质进行治理后再应用,以防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72.
基于实测资料的长江河口南支河段盐水入侵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长江口南支河段盐水入侵规律有清晰的认识,在梳理、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年咸潮及氯度实测资料的分析,对长江口南支河段盐水入侵的规律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北支盐水倒灌是长江口南支河段盐水入侵的主要来源;在研究水域,枯季大潮期氯度的沿程分布表现为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形”形式,枯季中潮期则为“高 低 高 低 高”的复杂的“W”形的分布形式;受外海潮汐和上游径流的综合作用,由大潮到中潮,倒灌盐水团在下移过程中,氯度的沿程分布形式发生了变异;近期盐水入侵的程度有加剧的趋势;研究水域2~3月盐水入侵最严重,在这段时间内盐水入侵超标次数多、历时长;当大通流量小于20 000 m3/s时,就可能发生明显的北支盐水倒灌南支现象;盐水入侵程度跟大通流量和潮汐强度密切相关;大通流量越大,盐水入侵程度越低;潮差越大,盐水入侵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73.
文章以鄱阳湖饶河入湖口作为研究区域,依据地形高程梯度设置了10个采样点,测定了丰、平、枯水期河口区域不同地貌类型表层沉积物中的Cr、Cu、Zn、As、Cd、Hg、Pb 7种重金属含量,并结合水动力条件分析了河口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赋存形态,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各点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河口沉积物各重金属中,Cu、Zn和Pb超标倍数较高,分别超过背景值10、3.6和3.0倍。重金属在河口不同区域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丰水期河口沉积物重金属含量高于平水期和枯水期;碟形湖和北部湖湾区水文水动力较弱,成为河口区域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高值区。河口沉积物中Cd等重金属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含量较高,对生态系统环境污染的可能性较大。饶河河口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中度,其中Cu、Cd和Hg存在较高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74.
为研究珠江虎门河口悬浮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污染风险,为重金属的污染防控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于2017年8月在该海域内布设固定观测点进行27 h连续水文观测,共采集了81个悬浮物样品,在室内测定其Zn、Cu、Ni、Mn、Pb和Cr共6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在此基础上,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指数等方法,对虎门河口悬浮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特征、来源和污染风险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为Mn>Zn>Cu>Cr>Pb>Ni,且其含量变化与悬浮物浓度变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来源分析表明,Cu、Zn、Mn主要源于北江采矿业和冶金厂排放,Ni、Pb、Cr主要源于虎门河口附近的蓄电池等制造业排放;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虎门河口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主要为低风险水平,6种元素中Cu、Pb对生态风险贡献率最大,两者贡献率之和高达80%以上,为主要污染防治元素。  相似文献   
175.
2013年8月、2013年10月和2014年5月先后3次对辽河口海域进行航次调查,对相关数据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辽河口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夏季最大、春季次之、秋季最小。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春季西北部浓度高,东南区域浓度较低;夏秋呈相反的分布特征在夏季为近河口区域低、河口外区域高,且区域之间的浓度差异较大,最大值出现在西南区域;秋季表现为近河口区域高,远离河口区域较低,叶绿素a较大值主要分布在靠近河口的区域。在不同季节,不同粒径对叶绿素a的贡献率也不尽相同,Nano-级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率在3个季度中均为最大。影响叶绿素a浓度变化的环境因素复杂:在春季,硝酸盐与叶绿素a呈负相关;在夏季,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以及总氮均与叶绿素a呈显著负相关,悬浮物浓度与叶绿素a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表层水温(SST)与叶绿素a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在秋季,悬浮物(SS)与叶绿素a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6.
长江口前缘沙洲演变与流域泥沙要素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河口前缘沙洲演变过程与流域入海泥沙要素关系,建立了长江口前缘沙洲面积冲淤速率和流域入海泥沙要素关系曲线,并预测沙洲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长江河口前缘沙洲1958~1989年-5 m以浅面积表现为淤涨,1989~2000年为淤涨和侵蚀交替变化,但幅度较小,自2000年起为冲刷趋势发展,这一过程伴随流域入海泥沙量和含沙量的减少而产生。同时沙洲面积的锐减过程中存在临界泥沙要素条件,并建立了相应的经验曲线,当沙洲面积冲刷和淤涨达到平衡时,临界入海沙量和含沙量临界值分别为283×108t/a,0318 kg/m3。依据以往三峡水库蓄水后入海沙量预测数据,三峡水库蓄水后60 a左右前缘沙洲-5 m以浅面积将侵蚀到1958年水平,其后沙洲面积增加趋势,面积逐渐恢复。2003~2011年长江流域入海泥沙量小于三峡水库蓄水前的预测数值,沙洲面积的冲刷趋势将加剧,应引起有关机构和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77.
海莲红树林土壤CH4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南东寨港河港河口海莲红树林土壤CH4动态进行研究。CH4通量季节变化规律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所有季节所有滩面其平均值为1.21 mg/(m2d)。不同季节CH4产生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也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所有季节所有滩面其平均值为8.28 mg/(m2d);土壤理化因子对河港海莲林土壤CH4产生率的重要性依次为全氮>NaCl>Na >Cl->SO42->含水量>总含盐量>有机质。暖季CH4氧化量高于冷季,平均值为7.06 mg/(m2d)。在所有季节所有滩面上,河港海莲林土壤CH4传输率的平均值为28.21%。  相似文献   
178.
本研究于2018年10月、2019年5月和8月,调查环莱州湾主要河口、直排口和黄河口不同形态氮、磷组成和结构及其对莱州湾营养盐的相对输送贡献。环莱州湾河口水体氮、磷浓度较高,分布差异显著,东部河口总氮和总磷浓度总体高于西部和西南部河口,溶解无机氮/磷和溶解有机氮/磷达到较高水平。溶解有机氮和硝酸氮平均占总氮的59%和29%,成为莱州湾近岸氮的主要存在形式;不同形态磷的占比差异大,西部和西南部河口颗粒磷平均占比超过50%,可能限制磷的再生利用。环莱州湾河口水体的氮、磷组成和结构现状,将进一步扩大莱州湾“高氮、少磷”和高氮磷比特征。虽然环湾东部河口水体总氮和总磷浓度总体高于西部和西南部河口,但是径流量较高的黄河和小清河输送氮、磷的总体贡献超过90%。  相似文献   
179.
利用瓯江河口沿程4个长期潮位站的监测数据,结合潮流数学模型,计算分析1960~2014年各站年均高、低潮位,年均涨落潮历时特征值,得出瓯江河口近54 a来潮汐特征变化过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探讨河口潮汐特征变化原因。结果表明:瓯江河口下游的龙湾站多年来潮汐特征尚无明显趋势性变化;河口中上游的温州、梅岙和花岩头站趋势性变化明显且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整体表现为高潮位上升、低潮位下降、潮差增大,涨潮历时延长、落潮历时缩短的特征,时空格局上,上游站位潮汐特征变幅大于下游站位,低潮位变幅大于高潮位变幅。原因分析表明,流域来水对河口潮汐特征的影响不明显;堤线调整和围垦工程等人类活动主要引起工程局部河段潮位变化;河口高强度的采砂活动应是温州、梅岙、花岩头站潮汐特征变化的主因。瓯江河口不同河段因受径流、潮流、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其潮位特征沿程的变化特点也不同,需要在河口工程设计、防洪减灾与河口治理等方面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80.
沿海和河口城市防灾设防标准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天津、上海、青岛等三种不同类型的沿海、河口城市,运用灰色理论、随机模拟等方法进行了洪水、风暴湖、巨浪等环境因素的计算,并进行了灾害经济损失的风险分析,给出了不同的防灾设防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