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15篇
安全科学   22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256篇
基础理论   35篇
污染及防治   48篇
评价与监测   47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1.
研究了亚硝酸盐与固体悬浮物对CODCr值的贡献及影响,通过实验找出了在焦化废水中二者与CODCr值的关系,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2.
113.
徐志强 《青海环境》2002,12(4):163-164,176
配制快速测定亚硝酸盐氮的混合显色剂,并进行各种环境水样分析,从实测数据和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显色剂的用量、稳定性以及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并用标样进行准确度实验以及和常规法进行对照实验以证明精密度。  相似文献   
114.
结合2009年双胞旋沟藻赤潮现场调查无机营养盐和双胞旋沟藻细胞密度数据,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批次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无机氮、磷源对双胞旋沟藻生长的影响。固定氮源(NaNO3)浓度为160μmol/L,以NaH2PO4为磷源,氮磷比为12时,比生长速率最大为0.42 d-1;氮磷比为4~32时,细胞密度均能达到4×103~6×103cells/L;氮磷比为64和100时,对数期较短且最大细胞密度较低。固定磷源(NaH2PO4)浓度为5μmol/L,研究了3种无机氮源(NaNO3,NaNO2,NH4Cl)对双胞沟藻生长的影响。以NaNO3为氮源,氮磷比为4和8时对数期较短且最大细胞密度也较低,氮磷比为16时获得最大比生长速率(0.40 d-1)和最大细胞密度(6×103cells/L),氮磷比达到100时也未对细胞生长产生明显抑制;以NaNO2为氮源,氮磷比为64时比生长速率最大,氮磷比为20时获得最大细胞密度,氮磷比大于32时初期生长受到一定抑制;以NH4Cl为氮源,延迟期较长,氮磷比为12时比生长速率最大,氮磷比大于32时初期生长也受到抑制,氮磷比为64和100时细胞基本没有生长。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发现,以NaH2PO4为磷源、NaNO3为氮源时双胞旋沟藻的生长情况取决于氮磷的浓度而不是比例。而以NaNO2和NH4Cl为氮源时,氮源浓度超过一定值后会对双胞旋沟藻生长产生抑制。  相似文献   
115.
116.
为了解华东某市老城区潜层地下水硝酸盐分布特征,对老城区地下水现场采样,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中的Pearson相关系数和sufer软件Kriging插值方法分析数据,研究了无机氮与地球化学因素间的相关性,同时绘制了p H值、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硝酸盐是该地区地下水中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态,其所占总氮含量为45.5%~74.8%,封口井的硝酸盐的含量明显低于敞口井的含量,其硝酸盐所占比例最低达到2.2%,且敞口井均受到污染;从相关性的角度来看,氮的转化受到Fe影响较弱。同时氮的形态与p H值、矿化度(TDS)、电导率(EC)等地球化学因素相关水平显著;从分布特征来看,地下水环境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东北部高于西南部;不同形态氮的相互转化影响地下水p H值和总硬度,致使p H值的高值区为西南部,而总硬度高值区为东北部。  相似文献   
117.
在室温下(22℃±3℃)用SBR反应器运行SNAD工艺,通过定期延长系统水力停留时间,营造间歇饥饿环境,探讨间歇饥饿策略下SNAD工艺的运行情况.结果表明,系统经过间歇饥饿运行后,好氧阶段末的NO_3~--N浓度降至8. 72 mg·L~(-1),亚硝酸盐积累率达到83. 18%,表明NOB活性得到了有效抑制,实现了亚硝化性能的提高;系统经过间歇饥饿运行后,好氧阶段末的亚氮与氨氮基质的比例得到调整,为后续厌氧氨氧化过程提供了合适底物,使出水氨氮浓度降至1. 0 mg·L~(-1)以下,同时由于出水硝氮浓度降低,总氮去除率达到了92. 07%左右,系统处理性能提高;通过测定功能菌活性,发现饥饿后亚硝化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是饥饿期AOB活性衰减速率低于NOB及恢复期前期AOB活性恢复速率显著高于NOB.  相似文献   
118.
ABR-M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实现短程硝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吕亮  赵诗惠  韦佳敏  张敏  尤雯  吴鹏  沈耀良 《环境科学》2017,38(12):5154-5161
采用ABR-MBR耦合工艺对MBR反应器中实现短程硝化的运行控制条件进行了研究,并为后续研究系统的反硝化除磷性能打下基础.ABR-MBR耦合工艺在不同条件下的运行研究结果表明,在ABR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6 h,污泥回流比100%,硝化液回流比300%,温度30℃±2℃的条件下,通过控制好氧区溶解氧浓度(DO从0.5~1.0 mg·L~(-1)降为0.3~0.7 mg·L~(-1))以及改变MBR反应器有效容积以控制其HRT,最终在MBR反应器HRT从3 h逐步延长至5 h时短程硝化遭到破坏,亚硝酸盐积累率(nitrite accumulation rate,NAR)从60%急剧下降至15%.短程硝化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pH值、游离氨(free ammonia,FA)和游离亚硝酸(free nitrous acid,FNA)对本试验实现短程硝化无显著影响,维持低DO浓度(0.3~0.7 mg·L~(-1))并逐步缩短HRT是本试验实现短程硝化的关键控制因素,温度和污泥停留时间(sludge retention time,SRT)可作为辅助因素与之共同调控.短程硝化期间,系统获得了高效且稳定的COD和NH_4~+-N去除效果,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低于50 mg·L~(-1)和2 mg·L~(-1),去除率均在90%以上,TN平均去除率高达72%.  相似文献   
119.
检验检测实验室应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本文以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亚硝酸盐为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找出影响不确定度因素,确定不确定度分量,并合成计算出扩展不确定度。结果表明,标准溶液系列配制过程和校准曲线拟合引入的不确定度是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当置信水平为95%时,亚硝酸盐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042 mg/L。  相似文献   
120.
亚硝酸盐(NO_2~-)是自然界中生物地球化学氮循环重要关键物质,但不易保存。文章讨论了不同pH条件下对NO_2~-浓度测定的影响和不同储存条件下NO_2~-浓度的变化,并确定最佳保存条件。结果表明,当水样品调节pH>10,NO_2~-测定浓度偏低;而pH为自然或酸性时,对NO_2~-浓度测定几乎没有影响;HgCl_2的加入对测定结果不产生影响。但在长期保存时,pH为酸性时(pH=2),随保存时间增加,NO_2~-浓度快速下降。因此碱性条件下不适合测定,而酸性条件下不适合保存,并且建议野外采完样品后立即加入HgCl_2保存NO_2~-,并于60d内测定NO_2~-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