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25篇
安全科学   135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52篇
综合类   378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86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51.
张建华  殷鹏  张雷  尹洪斌 《环境科学》2023,44(2):828-838
底泥疏浚对湖泊内源削减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富营养化湖泊内源治理的重要技术之一.以太湖疏浚区为对象,估算了近十余年疏浚对内源负荷的削减量,并评估了太湖北部竺山湖和梅梁湖的底泥疏浚效果.结果表明,太湖累计疏浚的4 200万m3底泥,共计清除了底泥中氮约6.26万t,总磷约1.83万t,有机质约117万t,相当于清除了蓄积于底泥中二十余年的外源污染物输入量.对于外源控制较好的梅梁湖,底泥疏浚后5 a内水质改善明显,随后出现反弹,但仍有效削减了表层底泥总氮和总磷含量.相反,对于外源输入仍较大的竺山湖,疏浚十余年后,底泥内源又回复到浚前水平.对竺山湖疏浚区开展了长达6 a的底栖生物群落跟踪评估,发现疏浚初期对底栖生物群落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浚后2 a,底栖生物密度与生物量等指标已接近浚前水平. 6 a后,疏浚区与未疏浚区的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已无差别.结果也表明,底泥疏浚对湖体内源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且疏浚效果维持程度与外源输入强度密切相关.此外,长期来看,疏浚区底栖生物群落依靠自恢复能力可达到浚前水平,疏浚不会对底栖生物群落结构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52.
长庆油田部分油井硫化氢浓度超过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要求的10 mg/m^3,存在安全环保隐患,因此开展了油溶性脱硫剂研究.优选了有机醇胺脱硫主剂、互溶剂、表面活性剂;研究了反应速率、反应温度;实验了管道混合器脱硫剂加注工艺.通过研究形成了油溶性脱硫剂配方:脱硫剂S1加量为1.2倍硫化氢物质的量浓度,互溶剂W3加量为13%~15%S1,表面活性剂Q2加量为0.4%~0.6% S1,该脱硫剂在长庆油田8口油井开展了原油脱硫现场实验,治理后硫化氢浓度均降为0.  相似文献   
53.
渤海某油田硫化氢治理措施及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渤海某油田上下游流程中存在的硫化氢问题,分析了硫化氢成因,展示了对上下游硫化氢治理采取的不同治理措施及效果。具体措施为:在上游.通过在注水井中加注生物抑菌剂,刺激地层中的NRB生长,与SRB争夺营养源,抑制SRB的繁殖.从而降低实验区块的硫化氢含量;下游处理厂在原油沉降罐、调储罐、气浮选罐各排气口设置活性炭脱硫塔,对尾气充分脱硫后再外排.使厂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4.
吴丹  朱琳  王俭  刘强  唐音  桂居铎 《环境工程学报》2013,7(3):1065-1071
采用生物过滤法,以鸡粪堆肥和PE混合物为填料,在高气速条件下间歇式处理高负荷H2S废气。空床停留时间为20、15、10、6.7和5 s时,入口浓度3 000 mg/m3下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00%、100%、96.5%、89.2%和90.5%。高气速EBRT为5 s时,高入口负荷2 147 g/(m3.h)时的去除负荷为2 023 g/(m3.h),去除率达94%。采用Michaelis-Ment-en模型进行生物降解宏观动力学研究,其中Ks为550 mg/m3,Vm为6.8×104g/(m3.d)。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17~24℃,湿度30%~50%下,生物过滤法间歇式处理高气速高负荷H2S的去除性能好。  相似文献   
55.
本文以某污水处理厂为例,探讨了含硫恶臭污染源强的监测方法,以及控制措施,为指导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
为考察溶胶凝胶法制备的Co-Mo二元硫化物对H_2S气体的电催化活性,通过循环伏安法和Tafel曲线分析对铂载不同Co、Mo掺杂比的电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阳极电催化剂交换电流密度J_0由大到小依次为,铂载n(Co):n(Mo)=2:3、铂载n(Co):n(Mo)=2:1、铂载n(Co):n(Mo)=1:1和铂,即铂载n(Co):n(Mo)=2:3阳极电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活性,这与循环伏安曲线测试结果一致.电解质溶液pH值为6~7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铂载n(co):n(Mo)=2:3阳极电催化剂活性呈现上升的趋势.优化后的Co、Mo掺杂原子比约为0.66,此类电催化剂在操作温度80℃下,交换电流密度为1.318mA/cm~2,表观活化焙值为616.6 kJ/mol .研究表明,铂载钴钼二元硫化物适合作为低温H_2S燃料电池阳极电催化剂,其中Co、Mo掺杂比对电催化活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7.
分析了高 (含 )硫原油加工中对设备和人员可能带来的危害 ,从工艺、设备、管理上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8.
水煤气中硫化氢在燃烧时会转变成二氧化硫,对环境产生污染。文章采用厌氧生物滴滤塔法对冷煤气进行脱硫处理。因煤气对氧的严格限制,通过设计生物滴滤塔,经挂膜驯化后在厌氧条件下对浓度在1~5 g/m3左右的硫化氢进行脱除处理,考察滴滤塔运行条件对脱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挂膜25 d后,生物滴滤塔达到稳定,喷淋液pH值为2.23,ORP值为283 mV,溶解氧为0.4 mg/L,对溶液中硫离子氧化效率达到94%。滴滤塔在液气比0.15,空塔气速0.088 m/s,pH值5.0~7.0,填料高度为82 cm,塔温为25~30℃左右时,达到较优的运行条件,此时该滴滤塔对以CO、CO2、H2和1 940 mg/m3H2S组成的模拟水煤气的脱硫效率达91.2%。  相似文献   
59.
针对某化工园区雨水管线施工作业硫化氢中毒事故,采取现场勘察、资料收集、平面及竖向布局分析、样品采集、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了事故原因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针对该园区雨水管线硫化氢中毒防范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60.
碳源对O/A-F/F模式积累内源聚合物及反硝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氧/缺氧-盛宴/饥饿(O/A-F/F)选择模式能够在好氧段实现活性污泥积累内源聚合物的同时在缺氧段原位利用内源聚合物驱动反硝化.为了深入探究不同的碳源类型对O/A-F/F模式下内源聚合物积累和内源反硝化的影响,实验以乙酸和葡萄糖为主要碳源探究内源聚合物积累和内源反硝化特性以及富集的活性污泥菌群的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在O/A-F/F选择模式下,当进水化学需氧量(COD)为500 mg·L~(-1)左右时,以乙酸为主要碳源系统(Ac-SBR)和以葡萄糖为主要碳源的系统(Gc-SBR)均能实现40 mg·L~(-1)的硝酸盐氮的内源去除,且各系统均实现了部分短程反硝化.但Ac-SBR实现了更高的亚硝酸盐的积累.乙酸有利于内源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积累并驱动内源反硝化过程,PHA产率为0.52,平均反硝化速率(DNR)为9.65 mg·(L·h)-1.Gc-SBR系统能够实现PHA和糖原(Gly)的同时积累,但Gly产率高于PHA产率,分别为0.36和0.17,DNR为4.35 mg·(L·h)-1.Gly是实现内源反硝化过程的主要驱动力,反硝化脱氮贡献率占总量的77%.16S rRNA高通量测序表明Proteobacteria门中的β-Proteobacteria在Ac-SBR中为优势菌纲,菌群丰度为40.56%,而在Gc-SBR中菌群丰度为18.05%.α-Proteobacteria可能在Gc-SBR中贡献了微生物的糖原积累.β-Proteobacteria、Unclassified Bacteroidetes和Lgnavibacteria在Ac-SBR中贡献了内源PHA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