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42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7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81.
2007年5月~2008年4月对大鹏澳鱼类养殖区、贝类养殖区、自然海区(对照区)进行了每月一次的调查,分析比较了不同站点表底层水环境因子和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变动的季节差异.结果表明:3个站点表层溶解氧年均值分别为5.46、7.26和8.10 mg/L,表层高于底层,表底层差异极显著(p<0.01);总氮(TN)、总...  相似文献   
82.
通过分析三峡小江回水区2007年5月~2008年4月115个样品叶绿素a的季节特点,提出了适用于表征小江回水区叶绿素a与不同藻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的3种状态:Chla≤5 μg·L-1、5 μg·L-1-1和Chla>19 μg·L-1,目的是探讨小江回水区不同水平下Chla与同期各主要藻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的相互关系,为进一步了解三峡水库特定水域藻类季节演替特征提供参考. 全年数据下,小江回水区藻类总细胞密度、生物量和叶绿素a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0,Sig.≤0.01). 研究期间小江回水区叶绿素a、绿藻、硅藻、蓝藻、甲藻生物量均值分别为(9.58±10.77)、(1605±647)、(707±124)、(511±266)和(4019±1345) μg·L-1. Chla≤5 μg·L-1的水平下,绿藻、硅藻与Chl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5 μg·L-1-1水平下,仅有蓝藻与Chl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Chla>19 μg·L-1时,甲藻与Chla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其它藻门与Chla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3.
三峡小江回水区氮素赋存形态与季节变化特点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李哲  郭劲松  方芳  陈杰  张超  田光 《环境科学》2009,30(6):1588-1594
氮素是浮游植物生长的关键生源要素之一,本研究对2007年3月~2008年3月三峡小江回水区水中氮素的跟踪观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不同形态氮素季节变化过程与相对组成特点.研究期间,回水区TN的平均浓度为(1?553±43) μg·L-1,季节差异显著但总体呈上升趋势.DIN平均浓度为(1?031±32) μg·L-1,占TN平均浓度的66.38%,是该水域氮素的主要赋存形态,其中NO-3-N含量较高说明小江回水区总体上处于较强氧化环境且自净能力较强.DON、PON平均浓度分别为(273±23) μg·L-1、(249±23) μg·L-1,占TN的26.48%和24.15%;DON/PON比值为3.63±0.93,说明该水域氮素代谢强度与周转速率较高.小江回水区DIN在TN中所占比重从2007年3月约占TN的80%逐渐下降到2008年春季约占TN的60%,而TON在TN中的比重则相应上升,说明氮素赋存形态向有机态转变的趋势明显;而对DIN-TN和TON-TN的log-log线性模型斜率比较发现TON对TN的贡献将随TN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表明该水域营养水平有升高的趋势.NH+4-N/NO-3-N同TON/TN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TON相对丰度的增加有可能使水体向还原性环境转变.同时NH+4-N相对丰度的变化同水中DON含量及其在TN中所占比重关系密切,但该水域DON氨化降解成NH+4-N并再次被利用的内循环过程是否存在或会否成为调控氮素循环的关键过程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4.
为了解喀斯特高原水库回水区丰枯水期水体二氧化碳分压变化规律及二氧化碳扩散通量特征,本文以云贵高原喀斯特水库——万峰湖为例,于2016年9月和2017年2月对该水库回水区水体表层进行走航监测和采样,利用水质参数仪现场测定水体参数,其余水体参数于实验室做进一步测定分析,pCO_2通过水化学平衡原理和亨利定律计算得到.结果表明,丰水期回水区表层pCO_2变化范围为124.84—374.06 Pa,均值为219.580 Pa;枯水期回水区表层pCO_2变化范围为210.19—371.53 Pa,均值为290.607 Pa,丰水期pCO_2值小于枯水期.相关性分析得出,枯水期pCO_2与T(温度)呈负相关,且pCO_2与Cond(电导率)和TDS(总溶解固体物含量)呈正相关.而丰枯水期pH与pCO_2都呈显著负相关.丰水期和枯水期pCO_2均为过饱和状态,表现为大气CO_2的源(大气pCO_2值为40.63 Pa).通过计算得出该研究区CO_2扩散通量(F)丰枯水期分别为49.27—193.82 mmol·m~(-2)·d~(-1)、54.02—102.83 mmol·m~(-2)·d~(-1),平均通量为104.998 mmol·m~(-2)·d~(-1)和76.822 mmol·m~(-2)·d~(-1).与世界其他水库相比,库区水体丰枯水期CO_2扩散通量低于热带地区,普遍高于亚热带、温带地区.  相似文献   
85.
采用2018年三峡水库7~8月(低水位期)和10月(蓄水变动期)对库区支流香溪河和神农溪水文水动力和环境因子的监测数据,分析香溪河和神农溪的叶绿素a等指标在不同调度时期垂向分布特征,讨论不同时期影响其垂向分布的原因.结果表明,低水位期香溪河和神农溪的溶解氧、水温、pH值和叶绿素a垂向分布规律较为一致,各指标在0~10 ...  相似文献   
86.
恩施大峡谷不愧为世界上最美的大峡谷,即使是走马观花也令人如痴如醉,八百里清江,每一寸都是风景。这里的峡谷山峰险峻,山头高昂,有仰天长啸之浩气,谷底的水质清幽,令人有脱胎换骨的感受。从恩施市出发,到大峡谷大约有60多公里路程,出城后便进入盘山公路,山高谷深,清澈的清江水静静地陪伴着我们在高山峡谷间穿行,一个多小时后便来到恩  相似文献   
87.
本文在简单回顾与述评有关定量研究人口在生态环境中作用程度所采用的方法的基础上,认为无论是通常采用的统计学模型或是其他固定函数模型等,都有较大的弊端。而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来研究这类问题,具有较好的优势与可行性。为此,本文以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为例,建立了该流域人口变动与生态环境退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对模型进行有效性检验的基础上,演示了该流域近20年来源流段、上中游段和下游段各种不同人口变动条件下下游出现的各种生态环境后果,并与实际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88.
中国四大林区固碳效率:测算、驱动因素及收敛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将林业碳汇纳入到林业经济核算体系之中,构建含有正外部性产出的DEAMalmquist效率分析模型,在系统测算林业固碳量的基础上,对1988—2013年中国四大林区的林业固碳效率变动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其效率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四大林区间的固碳量及固碳价值差异较大,固碳总价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西南(1 870.69×108元)、东北(1 335.41×108元)、南方(842.73×108元)、北方林区(407.35×108元)。2)1988—2013年不含碳汇产出的林业生产Malmquist指数较低,为0.958;而把碳汇纳入林业产出进行考量,全国林业Malmquist指数整体有所提升,主要源于技术效率推动,年均增长速度为0.6%;其中南方、东北林区固碳效率处于提升状态,而西南林区和北方林区呈下降趋势。3)西南和南方林区固碳效率随时间变动呈现倒"U"型态势;四大林区中南方林区效率均值最高,为1.036,其次是东北林区,为1.020。4)我国四大林区地区间固碳Malmquist指数没有出现σ收敛,相反,还存在绝对β发散现象,即四大林区地区内的林业固碳效率绝对值和增长率差异并没有随着时间而缩减。  相似文献   
89.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利用投入产出技术,能定量地研究国民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导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向着资源与环境可持续方向健康发展。以作者所编制的2002年江苏省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通过计算2002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各部门直接用水系数与完全用水系数以及COD直接排放系数与完全排放系数,深入分析了各部门对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和水环境的消耗情况;利用投入产出价格模型,分析和测度了水资源费与排污费征收标准单独变动及同时变动等5种不同情况下江苏省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价格的变化率,进一步分析研究了水资源费与排污费征收标准调整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最后依据上述计算分析结果,给出了江苏省国民经济不同行业今后调整的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90.
为探寻我国资源再生利用的产业化发展道路,选用产业集中度、区位熵、Gini系数、Hoover系数以及EG系数,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总体水平上对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聚集度变动趋势进行了测度,并通过对2004-2009年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检验了各个因素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研究表明:①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聚集度从2004年开始就处于较高水平,由极高寡占转变为中度寡占市场,趋向合理化发展态势;②浙江、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聚集度较高,属于再生资源产业高水平专业化地区,而湖南省以外的其他内陆地区发展水平均较低;③新古典经济、新经济地理和政策制度三方面因素分别对产业聚集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企业规模、对外开放度均与再生资源产业集聚水平正相关,是近期影响产业聚集的关键性因素,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对外开放度的提高,都将有利于产业聚集。最后,针对这一结果提出了增强我国资源再生产业聚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