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80篇
安全科学   28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156篇
基础理论   106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1.
92.
1993至1994年,作者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的尕海湖,对其自然环境、卤虫生物学基础和卤虫资源进行了调查,估计出全湖卤虫成体的现存量为900-1000吨,冬卵产量为30—50吨.提出了严禁捕捞开春卵、夏卵,合理开发冬卵,适当开发成虫和加强管理等意见.冬卵的采捕量以不超过20—40吨为宜.  相似文献   
93.
春雨 《劳动保护》2002,(12):34-34
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这是中国的传统,此习惯由来已久,正所谓“爆竹声声辞旧岁”。然而燃放烟花爆竹,虽有喜庆、祈福、驱邪、热烈、火爆的一方面,但“福兮祸之所倚”,此举也会给人带来灾难,不仅常常炸伤行人,弄得人眼炸瞎,面目全非,而且极易引起火灾。因此,人们往往要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特别是一些人口稠密的大城市。近来翻检旧时资料,见到两则清代后期关于不准燃放爆竹的禁令,颇值得当今消防和社会治安当局借鉴,也应使那些反对禁放者深思。  相似文献   
94.
事故过程2006年3月15日15时,某化工厂合成车间熔硫岗位操作工蒋某,在向熔硫釜内加入硫磺泡沫液过程中,发现压力升高,即开排清液阀门向回收池内排清液。此时,清液沉降槽正因清除沉碴而停用,排清液管口接着一节3m长的旧消防水带。由于蒋某把排清液的阀门开得过大,接管的消防水带摆动出回收清液池外,蒋某不假思索地赶过去牵拉水带,想重新放入回收池内。不料,摆动的水带溅出的少量热清液(含碱)溅到他的面部和颈部,致其烫灼伤。在对蒋某受伤处进行一番清水冲洗后,为慎重对待,又将其送医院救治。  相似文献   
95.
电站锅炉结渣对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造成很大危害,影响受热面传热,严重时因通风不良可使燃烧恶化,有可能造成炉膛灭火、爆管、爆炸等。电站锅炉炉膛结渣与煤灰性质、锅炉设计及锅炉运行状况等因素有关。避免锅炉结渣应从燃料的灰熔点、烟温等方面控制。分析了锅炉结渣的原因及引起的安全问题,提出了结渣的控制措施和清渣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96.
环境因子对红斑顠体虫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了环境中氨氮的浓度、pH值、盐度、温度对红斑顠体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为7时,氨氮对红斑顠体虫的急性毒性半致死浓度为264mg/L;红斑顠体虫对氨氮长期接触时的最大可接受浓度在20~50mg/L;氨氮对红斑顠体虫的毒性随pH值的增加而增加;盐度在1000mg/L以下,对红斑顠体虫的死亡没有影响;温度在15~30℃,红斑顠体虫的表观增长速率满足Arrhenius拟合,其表观增长率随温度增加而增大,但35℃时红斑顠体虫的生长减缓.  相似文献   
97.
食物污泥对红斑顠体虫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不同污泥浓度、颗粒粒径以及蛋白质含量条件下红斑顠体虫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试验污泥浓度范围内红斑顠体虫的最大容纳密度与污泥浓度成正比,而比增长速率和污泥浓度之间的关系满足Monod方程.污泥中蛋白质含量越高,红斑顠体虫比增长速率越高.污泥絮体颗粒粒径越小,越容易为红斑顠体虫所摄食.  相似文献   
98.
受污染水源水生物处理中微型后生动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现场实验、生产性装置调研、生物培养和发光细菌的发光抑制性试验等手段,考察了受污染源水处理中微型后生动物种类、分布、演化规律,探讨了微型后生动物的种群结构和功能;研究了苔藓虫和椎实螺对源水生物处理的影响以及对后续常规处理和供水安全的潜在风险.结果表明,微型后生动物对污染源水的生物处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苔藓虫和软体动物作为源水生物处理的特有后生动物,容易在生物膜上生长并对水质净化有一定促进作用.苔藓虫的死亡残体和虫体溶出物的毒性很弱,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少量椎实螺的存在,有助于维持生物膜稳定;大量存在可啃食生物膜,影响除污效率.  相似文献   
99.
研究了卤虫卵壳及从中提取的粗甲壳素对重金属离子(Cd2+、Cu2+、Zn2+、Pb2+)的吸附性。结果表明:粗甲壳素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好于脱盐卵壳和活性炭;对200mg/L的Pb2+和Cu2+的吸附率达98.32%和84.91%。  相似文献   
100.
正为保护环境,争当环保模范,我的学校,遂溪一中提出要成为广东省湛江市首个创建国际生态学校的中学。学校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2013年9月,学校开创了新颖的"午后劳动"活动。活动要求每天下午高一年级老师分配固定的清洁区域给每个班级,有序地把校园的每个角落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