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76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1.
为提高土霉素菌渣溶破胞效果,利用碱/超声联合方法对土霉素菌渣进行溶胞处理。通过菌渣SCOD、COD溶出率、细胞形态和厌氧沼气产量的变化,考察了碱/超声协同作用对菌渣溶胞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碱/超声协同处理作用溶胞效果明显,对菌渣COD溶出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超声声能密度。碱/超声最佳处理条件为:声能密度2.4 W/m L、Na OH投加量0.08 g/g TS、反应时间120 min,此时,SCOD浓度从607.11 mg/L升高到15 265.90 mg/L,COD溶出率达到70.24%,且处理后残渣BMP试验沼气累积产量提升明显。  相似文献   
12.
土霉素对小麦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发育的生态毒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安婧  周启星  刘维涛 《环境科学》2009,30(10):3022-3027
研究了土霉素对小麦种子发芽以及早期幼苗生长发育的生态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土霉素对小麦种子芽长及根长的抑制效应显著(p<0.01),而且它们之间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根据线性回归方程得出土霉素对小麦种子芽长和根长的半抑制浓度为65.5 mg/L和34.7 mg/L.然而,土霉素对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研究还表明,0.15~2.4 mg/L土霉素暴露21 d后,小麦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了35.6%~47.3%,叶片及根部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也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暴露7 d后,0.15~2.4 mg/L土霉素对小麦叶片和根部SOD与POD活性的抑制效应不显著,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土霉素对小麦的SOD与POD酶活性抑制率显著下降;2.4 mg/L土霉素暴露21 d后,小麦根部的SOD活性下降72.3%,说明土霉素对小麦幼苗体内的抗氧化系统具有破坏作用.该实验结果显示,低浓度土霉素长期暴露对小麦幼苗的生长发育具有不良的生态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13.
反渗透法处理土霉素结晶母液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霉素结晶母液经调节pH值后的水经预滤后进行反渗透处理,可使污染物去除率达99%以上,排放水CODcr153mg/L、BOD107mg/L水可以回用或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生物炭对厌氧消化的强化作用影响,该研究以土霉素菌渣为底物进行厌氧消化,采用外源添加生物炭解决传统厌氧消化效率低、稳定性弱等问题,通过系统产气量、稳定性及微生物群落变化来说明生物炭和零价铁改性生物炭的强化效果。结果表明:单独加入生物炭与纳米零价铁改性生物炭均可降低体系内的氨氮浓度,促进VFAs的转化与消耗,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产气效率分别提高20.74%和15.49%,达到115.20 mL/g以上。此外生物炭对残留土霉素的去除也有一定的强化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其去除效率分别提高2.37%和4.82%,最终体系残留土霉素含量降到10 mg/L以下;加入生物炭零价铁后,产酸菌和产甲烷古菌在门水平丰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从而加强厌氧消化产甲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典型四环素类抗生素的预测无效应浓度和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对生态环境存在潜在风险.本研究以四环素和土霉素为研究对象,根据欧盟现有化学物质风险评价技术指导文件(TGD),推导不同环境介质中四环素和土霉素的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并采用风险商值(RQ)法对我国部分地区水质、淡水沉积物和土壤的暴露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表明,我国水质、淡水沉积物及土壤中四环素的PNEC值分别为0.115 μg·L-1、423 μg·kg-1(湿质量)和57 μg· kg-1(湿质量);土霉素的PNEC值分别为4.93μg·L-1、1.78x104 μg·kg1(湿质量)和3.16×103μg·kg-1(湿质量).淡水沉积物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海河,土壤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四川省彭州市、辽宁省沈阳市等,部分区域点位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研究结论可为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作为天然水体中常见的物质,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对土霉素(oxytetracychine,OTC)测定有明显的影响。通过固相萃取和LC-MS-MS方法研究DOM浓度及来源对OTC测定的基本影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浓度DOM对OTC的测定影响呈现不稳定的规律;相同浓度但不同来源的DOM存在时,OTC回收率关系为:进口商品DOM<河底土壤DOM<国产商品DOM<沙土DOM≤无DOM。同时,直接用仪器测定单纯的DOM溶液基本不产生OTC的相关信号,这是由于DOM与OTC存在着某种作用关系而导致测定结果发生变化。研究结果可为抗生素类污染物的分析检测和数据校正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兽药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暴露浓度预测方法,选择我国养殖业常用的3种典型兽药抗生素磺胺二甲嘧啶(SDM)、土霉素(OTC)和恩诺沙星(ENF),对其环境暴露评估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粪便中SDM的土壤预测暴露水平(PEC)为53.07~735.07 mg·kg-1,OTC的PEC为13.30~160.51 mg·kg-1,ENF的PEC为1.60~40.35 mg·kg-1;土壤中SDM的最大PEC为534.84~13 820.24μg·kg-1,OTC的最大PEC为172.66~3 054.71μg·kg-1,ENF的最大PEC为67.61~2 484.71μg·kg-1;地表水中SDM的PEC为134.27~3 469.62μg·L-1,OTC的PEC为0.12~2.18μg·L-1,ENF的PEC为0.02~0.87μg·L-1。通过比较PEC与相关文献的实际检测结果,初步探索了兽药环境暴露预测模型在我国兽药环境暴露评估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李圆杏  黄宏  刘臻 《环境化学》2013,(8):1513-1517
选取四环素、土霉素、红霉素等3种国内普遍使用的抗生素,研究其在模拟日光(1.7 kW氙灯,300 nm≤λ≤400 nm)下的降解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3种抗生素在模拟日光下均能发生光降解,3 h的降解率分别达到66.87%、90.55%和92.80%.降解过程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速率常数(k)分别为:0.0064、0.0138 min-1和0.0155 min-1;半衰期(t1/2)分别为:108.30、50.23、44.72 min.采用LC-MS分析推断3种抗生素主要降解产物,探讨了它们可能的光解途径.  相似文献   
19.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SPE-HPLC)检测猪、鸡和牛等畜禽粪便中土霉素(OTC)、四环素(TC)和金霉素(CTC)等四环素类抗生素.畜禽粪便采用EDTA-Mcllvaine缓冲提取液提取,并用LC-18固相萃取柱富集畜禽粪便样品中的抗生素.结果表明,采用该预处理方法,三种抗生素的加标回收率介于51.3%-93.7%之间.以0.01 mol·l-1草酸溶液/乙腈/甲醇(V/V/V=76/16/8,pH=2.5)混合溶液为流动相,在355nm检测波长条件下,三种抗生素能完全分离,且检测灵敏度较高;土霉素、四环素和金霉素的检出限分别为0.029mg ·kg-1,0.055mg·kg-1和0.073mg·kg-1采用该方法分析安徽省合肥地区的畜禽养殖场的畜禽粪便,除部分牛粪外,均有抗生素检出.  相似文献   
20.
采用硫酸盐还原上流式厌氧反应器研究了土霉素(Oxytetracycline,OTC)的降解与脱毒.实验结果表明,经过40 d的驯化,在OTC初始浓度为10 mg·L-1的条件下,在接种硫酸盐还原菌(SRB)的反应器中添加硫酸盐可将OTC的降解率从53.9%±0.6%提高到81.0%±0.5%,而且OTC降解产物显示出较低的毒性.3D-EEM荧光光谱和微生物电子传递系统活性测试结果表明,OTC的暴露可增强SRB中胞外聚合物(EPS)中类络氨酸蛋白的合成,促进甲酸脱氢酶活性进而提高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的产生量,而且腺苷三磷酸酶(ATP)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也有一定的增强.本研究可为硫酸盐废水中抗生素的去除提供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