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36篇
基础理论   30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主要研究红壤裸露坡地次降雨土壤侵蚀规律,从降雨量、30min最大雨强等降雨特征指标对土壤侵蚀模数的影响等方面,讨论了不同降雨类型对红壤裸露坡地土壤侵蚀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62.
讨论了岩溶坡地土壤空间异质性的表述与调查方法,选取了地表石质土地面积比例及空间分布和土壤厚度及空间分布两个方面作为土壤空间异质性的表述内容,引入了地块破碎度、离散度、变异函数等指标;以王家寨为例,研究发现岩溶坡地土石比、破碎度、离散度、土壤厚度等指标从坡顶到坡下逐渐增大;石质地块破碎度在微观地块上表现为值越大地块越完整,是否与研究尺度有关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土壤厚度变异系数基本在1~1.5之间,与土壤厚度变程和土壤平均厚度有关;最后用土壤侵蚀的原理解释了岩溶坡地土壤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63.
黔中高原岩溶丘陵坡地土壤中的~(137)Cs分布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黔中岩溶坡地土壤中137Cs的深度分布坡顶和坡底具有相同的趋势,次表层土壤中137Cs的比活度最大;坡中土壤中137Cs的含量先增加后陡然减少。岩溶坡地土壤中137Cs的比活度介于9.1 Bq/kg~56.9 Bq/kg之间,变化趋势顺坡降低,与土层厚度变化趋势相反;平均比活度为26.1 Bq/kg,远远大于本底值。岩溶坡地土壤中137Cs的面积活度介于144.7 Bq/m2~440.2 Bq/m2之间,顺坡变化趋势不明显;与本底值比较,流失比较大;可能的原因一是黔中岩溶坡地早期石漠化较严重,基岩无法吸附137Cs,导致核爆期间沉降的137Cs随水流失;二是岩溶坡地土壤中的137Cs随土壤颗粒发生了地下漏失。基于以上调查和目前的计算模型,认为用于调查均质土壤地区土壤侵蚀的137Cs法暂时不适合直接用于基岩型岩溶坡地土壤侵蚀速率的调查。  相似文献   
64.
徐曼  余泺  王富华  王丹  王蓥燕  杨文娜  高明  王子芳 《环境科学》2021,42(11):5491-5499
紫色土旱坡地作为三峡地区的主要耕地类型,其土壤肥力直接决定着作物产量.为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紫色土旱坡地不同坡位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三峡库区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T1)、优化施肥(T2)、85%优化施肥配施生物炭(T3)和85%优化施肥配施秸秆(T4),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不同坡位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间的差异.结果表明:①施肥均能增加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以T3和T4处理尤为显著.② CK、T1和T2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而T3和T4处理土壤有机碳均是在中坡位含量最大.③随着坡位的降低,CK、T1、T2和T3处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呈增加趋势,CK、T1、T2和T4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呈增加趋势,而T3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在坡面上的分布为中坡位最高,下坡位其次.总体上,生物炭和秸秆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碳含量,且能延缓土壤碳素在坡面迁移,对改善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土壤质量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5.
昆明市水源区不同利用类型坡地径流氮和磷的输出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采用径流小区法对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区牧羊河中游5种不同利用类型坡地2007年雨季地表径流氮和磷的输出情况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雨季降雨次数的增加,径流小区产生的水样中,输出的ρ(TN)和ρ(TP)逐渐下降,在7月3日—9月17日的7次采样中,裸地、黄豆地、林地、土豆地和草地径流输出的ρ(TN)分别下降83.2%,79.8%,78.4%,75.9%和75.3%;输出的ρ(TP)分别下降74.6%,62.2%,54.2%,75.3%和72.1%,由此说明氮和磷的输出与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具有一致性.在氮和磷的输出过程中,强降雨对输出影响较大,施肥对输出影响明显.输出的可溶态氮素主要以NO3--N为主.   相似文献   
66.
雨季红壤坡地油茶林土壤水势变化特征及耗水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野外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雨季红壤坡地油茶林土壤水势变化特征及耗水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水势及其变异系数均为坡上大于坡下,坡上深度50cm、坡下深度40cm以上土层显著受到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双重影响,坡上、坡下深度90cm附近土壤水势变化大于相邻层次.土壤物理性质、根系分布对土壤水势影响显著,深度40、90cm分别为黏土层向砾石层、砾石层向网纹层的转变,水分容易积聚,根系易于向此靠近;吸水根(根直径<1mm)根干重与土层深度呈显著指数型相关,且在深度90cm处所占比例最大,达46.95%;吸水根干重所占比例与深层(70-110cm)土壤水势变化量呈明显正相关.通过零通量面分析,雨季持续干旱时段深层水分整体向上蒸发,但深度90cm处水势变化最大,证实土层深度90cm附近为雨季油茶林主要耗水区域.  相似文献   
67.
云南松林控制坡地侵蚀的机械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面稳定性的机械效应包括土壤加强作用、斜向支撑作用、坡面负荷作用、风力传递和根楔壁作用。试验证明 ,云南松林通过其机械效应加强了林区土壤稳定性 ,提高了土层的抗剪强度。云南松林的机械效应及其作用在土壤侵蚀控制和斜坡保护、滑坡泥石流防治、坡面生态工程应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云南省实践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8.
低缓坡地是重要的农业自然资源,以往对其重视不够、研究不多,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商用地矛盾日益加剧条件下,低缓坡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备受关注和重视。现以浙江长兴为例,从方法探讨入手,对研究区低缓坡地资源作了应用性调研,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提出开发利用区划建议,以期探讨技术、总结经验,为开展区域性调研和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9.
70.
资源工程体系建设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工程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资源开发体系和保护体系建设是构成资源工程体系的主要内容。阐述了如何设计一个资源开发和保护体系的总体思路(包括原则、目标,内容、行动,效益评估),并以长江三峡库区坡地资源利用保护为例,通过植物篱农林复合技术,使水土流失和环境退经基本得到了控制,经济产出比纯柑桔系统和纯粮食作物系统分别高出1/5和1/4,成为开发与保护融为一体,经济和生态相互促进的技术,这一技术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