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3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196篇
安全科学   208篇
废物处理   52篇
环保管理   106篇
综合类   708篇
基础理论   64篇
污染及防治   132篇
评价与监测   39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31.
钛基改性DSA电极氧化法去除水中全氟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金属氧化物电极(DSA电极)的稳定性及催化活性,实现全氟化合物(PFCs)的高效降解,分别以溶胶涂覆法和电沉积法制备了改性DSA(Ti/SnO_2-ZnO)电极,并用于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电化学降解过程研究.实验分别考察了电流密度、溶液初始pH、 PFOA与PFOS初始浓度对PFCs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制备的改性DSA电极表面均匀负载了SnO_2-ZnO复合涂层.在二维电极体系中,极板面积约为65.0 cm~2,电流密度为20.0 mA·cm~(-2),极板间距为15.0 mm,电解质为1.30 g·L~(-1)次氯酸钠溶液以及电解时间为150 min时,溶胶涂覆法和电沉积法所制备的Ti/SnO_2-ZnO电极对初始浓度为100 mg·L~(-1)的PFOA和PFOS分别在pH为3.50和6.50时去除效果最佳,分别达到了90.6%、94.6%和91.0%、93.7%;循环使用电极3次,其降解过程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且电沉积法制备的电极效果优于溶胶涂敷法,表现出对PFCs类污染物稳定、高效的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132.
目的研究干湿交替频率对有机涂层失效过程的影响。方法应用电化学阻抗谱技术,结合浸泡过程中涂层表面以及基底金属的形貌变化,对比研究高频率干湿交替环境和低频率干湿交替环境下,浸泡初期、浸泡中期、浸泡末期有机涂层的失效过程及特征。结果高频率干湿交替环境下,涂层在浸泡初期、中期、末期所经历的时长分别为13、2、5d,而低频干湿交替环境下,涂层在浸泡初期、中期、末期所经历的时长分别为18、4、46 d。对比来看,高频率干湿交替显著缩短了浸泡后期的时长,加速涂层失效过程。此外,高频干湿交替使涂层起泡位置分布均匀,基底金属均匀腐蚀,这与低频干湿交替环境恰好相反。结论高频率干湿交替环境下,涂层失效较快,涂层剥离及基底金属腐蚀较均匀。  相似文献   
133.
目的研究温度对常用镁合金阳极材料MIC、AZ31、AZ63电化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根据GB/T 17848—1999,采用四天加速试验法,在25~70℃的人造海水介质中进行阳极电化学性能评价,并观察腐蚀后阳极的宏观腐蚀形貌。采用极化曲线测试技术,研究温度对加速试验前后阳极的极化行为影响。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三种镁阳极的局部腐蚀明显加剧,溶解状态逐渐变得不均匀。随着温度的上升,三种镁阳极的实际电容量和电流效率呈小幅增加趋势,温度的影响不显著。极化曲线显示,镁阳极表现出活化溶解特征,温度升高明显促进了镁阳极的阴极过程,自腐蚀速率逐渐增加。结论在腐蚀初期,温度升高明显促进了镁合金阳极的腐蚀过程,但对镁阳极的电化学性能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后期腐蚀产物生成以及表面状态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4.
低频率干湿交替环境中有机涂层失效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低频率干湿循环条件下的有机涂层失效过程。方法 应用电化学阻抗谱技术,结合浸泡过程中涂层表面以及基底金属的形貌变化,对比研究全浸环境和低频率干湿交替环境下,浸泡初期、浸泡中期、浸泡末期有机涂层的失效过程及特征。结果 低频率干湿交替环境下,涂层在浸泡初期、中期、末期所经历的时长分别为18、4、46天,较全浸环境来讲,显著缩短了浸泡中期的时长,同时也显著延长了浸泡末期的时长。两种环境下的涂层均发生明显的局部剥离,且基底金属也均有明显的局部腐蚀。结论 低频率干湿交替环境明显延长了涂层的失效过程,且此环境下基底金属出现了明显的局部腐蚀。  相似文献   
135.
本实验采用RuO_2/Ti阳极电化学法对甲苯废气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电化学法能有效降解气流中的甲苯气体,甲苯在反应器内被电氧化为苯甲酸。在连续运行稳定后,提高气体停留时间和提高槽电压有利于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36.
137.
为探究盐冻环境钢筋混凝土结构经电化学除氯后的残余氯离子分布规律,本文设计快速冻融试验,对冻融循环作用后的钢筋混凝土开展电化学除氯试验,研究冻融循环次数、除氯时间和粉煤灰掺量等因素对钢筋混凝土电化学除氯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粉煤灰混凝土电化学除氯效率受冻融循环作用影响和粉煤灰二次水化的共同影响,冻融循环作用引起的混凝土性能劣化导致电化学除氯后混凝土内残余氯离子呈凸型分布,集聚在距混凝土表面 15~25 mm 范围,钢筋附近残余氯离子含量最低。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会引起混凝土电化学平均除氯效率上升,相较于未冻融试件,冻融循环作用 100 次的试件上升约 12.5%;随电化学除氯时间增加,平均除氯效率会增大,混凝土内残余氯离子含量下降和外迁总量正相关;随粉煤灰掺量增加,混凝土电化学除氯效率增大,掺 10%、 20%、30% 的粉煤灰混凝土,其 28 d 平均除氯效率分别达到 51.2%、54.5%、59.9%。  相似文献   
138.
随着铁路行业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的加强,折角式、半封闭式、全封闭式等特殊结构声屏障设计逐渐增多,此类声屏障设计和施工难度大,需重点对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和深度进行探讨.结合已实施典型工程施工案例,分析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处理方案,并通过梳理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和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要求,提出特殊结构声屏障在可行性研...  相似文献   
139.
张海娟  李忠涛  常炜 《安全》2012,33(7):26-26,28
正1番禺油田腐蚀现状番禺油田于2003年投产,主要工程设施包括井口平台和海底管道。井口平台所产原油经过预处理后,含水原油通过海底管道输送至FPSO作进一步处理。目前平台和海底管道腐蚀比较严重,腐蚀范围覆盖整个生产流程。  相似文献   
140.
《安全》2012,(11):60
正北京市环境噪声与振动实验室主任李贤徽研究员申报的《复杂结构中频声振分析的尺度变换理论和自适应算法研究》获2012年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内容:以汽车结构的声振问题为切入点,重点研究有限元框架下复杂结构的中频声振分析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