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3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300篇
安全科学   340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258篇
综合类   1345篇
基础理论   281篇
污染及防治   51篇
评价与监测   85篇
社会与环境   231篇
灾害及防治   297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崔新月  莫武秋  廖建波 《环境科学》2022,43(3):1375-1383
在粤港澳大湾区典型潮间带开展了 14个站位同步采样和观测,分析各采样点表水、孔隙水、悬浮物和沉积物中Cd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环境因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不同介质中Cd形态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潮间带环境表水、孔隙水、悬浮物和沉积物中Cd含量范围分别为0.41~15.03 μg·L-1、0.41~27.5...  相似文献   
992.
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特征、形成机理和预测研究   总被引:49,自引:10,他引:49  
简要地介绍了我国气候灾害的种类、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从东亚气候系统海一陆- 气相互作用的观点,结合1998年夏季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特大洪涝发生的具体实例分析了我国气候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还回顾了目前我国气候预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气候灾害预测研究中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究 A517 海工钢在海洋全浸区环境下的腐蚀机理。方法 通过模拟海洋全浸区腐蚀环境,利用失重法、SEM、EDS、XRD、电化学等测试技术,分析A517钢的腐蚀行为历程,并探讨其在全浸区的腐蚀机理。结果A517钢在厚度方向上的最大电位差为 13 mV,小于发生电偶腐蚀的最小电位差50mV,说明材料在厚度方向上的腐蚀敏感性一致。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腐蚀质量损失量逐渐增加,平均腐蚀速率先降低、后升高、最后趋于稳定,腐蚀速率约为 0.127 mm/a。结论 腐蚀动力初期主要是由溶解氧的极限扩散控制,后期则是腐蚀产物的氧化还原电荷转移控制。腐蚀首先在 Al2O3、MgO 等夹杂物处萌生扩展,腐蚀产物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外锈层主要是疏松易脱落的γ-FeOOH,内锈层主要是致密均匀的 Fe3O4,同时锈层中还检测到了β-FeOOH和α-FeOOH的存在。锈层中存在大量微裂纹,削弱了产物膜的保护作用,促进了腐蚀的进行。  相似文献   
994.
成都市区酸雨变化及降雨化学组成分析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依据成都市1995~2003年城区酸雨监测统计资料,本文对成都市城区酸雨的变化特征、离子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城区降水酸度变化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酸雨频变化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1999年和2000年酸雨年均酸度及频率情况都较好,之后出现反弹;降水中离子含量高,雨水污染严重;降水中CSO2-的比值正在逐步缩小,酸雨状况转变为硫/CNO-34酸型和硝酸型并重的局面,大气污染物中NOx的贡献率正在升高。灰色关联分析表明:降水pH值与雨水中碱性阳离子的关联序为NH+4>Ca2+>Mg2+>K+>Na+;降水pH′值与雨水中酸性阴离子的关联序为Cl->F->SO2-3。4>NO-  相似文献   
995.
刘霞  郭澍  王琳 《生态环境学报》2023,(6):1163-1172
区域一体化先行区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整合区域资源、实现合作共赢、推进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增加了生态用地风险与压力,影响了生态用地规模与生态服务功能。探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价值关系,对管理区域环境、制定发展决策、平衡地区经济与生态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双莱先行区”作为山东省首个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ESV)对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以双莱先行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经济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ESV当量因子评估、敏感性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评估了不同土地类型、不同生态功能、不同区域的ESV变化,分析了土地利用与ESV的空间相关性。与以往研究不同,研究修正当量因子价值时,不采用省份平均粮食单产量,而是莱西、莱阳各自的单产量,尽可能保障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研究表明:除耕地、林地面积减少外,草地、湿地、水体、建设用地面积均增加,建设用地增量最大;各用地类型单一动态度有所差异,例如草地增加10.1%,而耕地降低了0.29%,呈现相反变化趋势;近20年双莱先行区整体生态服...  相似文献   
996.
东北典型黑土区农村居民点对水土流失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地关系视角探究典型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合理优化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以东北典型黑土区克山县为例,综合运用分散度统计、核密度估计、空间关联测度模型等空间分析方法,揭示1988—2018年克山县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规律;结合修正通用RULSE模型,采用景观指数分析和广义变异系数的灰色关联度量化模型,探讨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30 a来,克山县农村居民点数量急剧增加,分散化趋势明显,以高密度多核心集聚、低密度广泛分布为主要空间分布特征,分布重心向东北部迁移。(2)研究区水土流失以微度、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水土流失强度空间分布格局与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一致性。(3)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因子与水土流失面积的关系存在差异,农村居民点分布范围与密度对水土流失具有较强作用。  相似文献   
997.
河网水系在太湖平原地区水源供给、洪涝排泄、水质净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几十年来该地区城镇化迅速,土地利用改变、水资源过度开发等人类活动导致河网水系衰减,水文连通受阻,并引发一系列洪涝与水环境问题.为此,以太湖平原武澄锡虞区为例,构建水系结构与连通性评价指标,分析该地区1960s~2010s水系结构和水文连通性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该地区:(1)1960s~2010s水系不断衰减,武澄锡虞区河网密度、水面率、河网发育系数分别降低了22.94%、25.09%和22.35%,河网复杂度急剧下降,其中武澄锡区河网衰减程度大于澄锡虞区.(2)水文连通性存在先下降后上升发展趋势,1960~1980年,该地区的平均水文连通性为0.89,1980~2000年平均水文连通性降至0.82,2000~2016年平均水文连通性恢复到0.91.(3)城镇化发展导致水系结构大幅度衰减,水系结构主干化以及水利工程建设使得水文连通性下降,而疏浚、拓宽河道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区域水文连通性.本研究将为平原区水系利用与保护提供一定的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998.
我国大量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采矿区的沉陷区面积,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为了使沉陷区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的情况得到有效降低,有关部门和人员在近年来越来越重视沉陷区治理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将首先阐述采矿沉陷区的危害,然后探讨采矿沉陷区治理目标和思路,并制定采矿沉陷区治理模式,最后提出采矿沉陷区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999.
为进一步研究返修次数对焊接热影响区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本文借助S30408不锈钢氩弧焊焊接接头的返修,针对焊接接头进行显微硬度测试、室温拉伸试验、夏比冲击试验,并观察和分析了焊缝断口形貌。结果表明:焊缝返修次数不超过2次的情况下,焊接接头显微硬度略有下降,焊接返修3次时显微硬度明显降低;在不超过3次返修的情况下,焊接接头的强度、塑性和韧性随着返修次数的增加未出现明显的恶化趋势,返修次数与焊缝及热影响区金属的力学性能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聚焦辽宁省电力行业现阶段发展现状、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等情况,提出基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减排策略,指出辽宁省面对严峻的碳减排形势,应对老旧电厂进行淘汰或改造;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方式,不断降低火电比重;将燃煤电厂与CCUS技术结合形成碳捕集电厂;形成“一圈一带两区”,分区域发展新能源及CCUS技术的一体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