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安全科学   2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27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煤调湿技术是基于煤干燥发展而来的量化炼焦煤水分的控制技术,是将炼焦煤在装炉前通过间接或者直接的换热方式去除一部分水分,使装炉煤水分含量稳定在6%左右,然后装炉炼焦。采用该技术能在保持焦炭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多配粘结煤7%~10%。煤调湿技术能够稳定焦炉生产操作及增产、节能、提高焦炭质量、减少环境污染等。世界上,日本的煤调湿技术一直处于领先水平,约85%的焦化厂都采用煤调湿技术。特别是其第三代煤调湿技术,工艺流程更短、传热效果更好、构造简单、运行稳定。日本室兰厂就是采用第三代煤调湿技术。我国的煤调湿技术的研发始于20世  相似文献   
52.
为了确定老虎台矿特厚煤层不同开采阶段"-"结构覆岩破坏高度,以63005工作面所在区域为研究对象,构建FLAC3D数值计算模型,对研究区域水砂充填开采阶段和综采放顶煤开采阶段覆岩破坏高度进行分析,确定了覆岩破坏高度与采出厚度的关系.分别采用微震监测、EH-4探测法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无论水砂充填开采阶段还是综采放顶煤开采阶段,老虎台矿"-"结构覆岩最大破坏高度均约为等效采高的8.5倍;63005工作面开采前后,覆岩破裂最大高度与油母页岩和绿色页岩的分界面密切相关,均被控制在分界面之下;覆岩破坏高度受到F18断层的影响,被约束在断层破碎带沿走向范围内;63005工作面开采后,绿色页岩层中F18断层的下盘出现离层破坏,且破坏范围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3.
为及时判定醋酸废水的处理程度,以调节生产、节约生产成本,可利用电导率法测定用醋酸废液的浓度,本文主要对该测定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4.
采用改进的损伤指数模型,定量地描述了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倒塌破坏过程,应用所编制的Matlab语言程序,计算了框架结构构件及结构损伤指数。拟合了梁、柱及结构整体的损伤演化方程,研究了框架结构倒塌破坏的损伤演化规律。提出了以层数和时间为变量的梁和柱的双变量损伤演化方程。通过损伤指数的最佳拟合方程可见,结构整体损伤演化规律与柱子的损伤演化规律相同,均符合指数函数形式发展规律,符合“强柱梁”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55.
在研编《江西省区域地质志》、《江西省矿产地质志》与《江西省环境地质志》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研究江西省及邻区滨太平洋构造活动及其与地质资源环境的关系。研究认为:燕山运动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并相对强烈左行扭动,东亚陆区处于活化造山环境,形成的新华夏构造体系是滨西太平洋构造活动至今的主体构造。在华南,燕山运动启动于中侏罗世,呈偏心状核幔式扩展。由于岩石圈活化与物质大规模调整,发生了岩浆成矿大爆发,并导致地壳热胀蠕散,形成了复杂的复合动力机制。晚白垩世进入燕山期造山后与喜马拉雅期强烈的伸展成山成盆时期,至古近纪末转变为造山活动,地壳趋于相对稳定,构成优越生态地质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环境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56.
《环境技术》2014,(4):2-3
8月15日,国内首台大口径管道磁内检测器应用成功。管道磁内检测通过检测管道的微磁场变化来判断管道应力变化,区别于传统的漏磁内检测技术,属于无源磁场检测,可以从微观上及时发现管道在制造、铺设阶段形成的缺陷和应力集中情况以及管道在水压施压过程中暴露的缺陷和应力集中情况,提前预测管道风险。运行期间,检测器搭载了速度控制系统,并成功将速度降低至条件范围内,满足了高压大流量工业管道检测施工要求,实现了高压管道的不降量在役检测,为准确采集数据提供了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57.
58.
透水铺装路面在城市建设中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对于土壤渗透能力较地区,常规透水路面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通过研究含盲管的新型透水铺装,并以渗水土质为对象进行模拟试验,对比分析含盲管的新型透水铺装与常规透水铺装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含盲管的透水铺装对污染物SS、COD、TN和TP的去除率均大于50%,其中对SS、COD去除率超过80%,对重金属Cu的去除率为60. 2%;含盲管的透水铺装路面对雨水径流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相比常规透水路面较好,径流污染物SS、COD、TN、TP、Cu质量浓度分别减少了33. 33%、38. 91%、35. 38%、20. 0%和28. 57%。在渗水土质地区条件下,含盲管的透水铺装对各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于常规透水路面。  相似文献   
59.
越流含水层系统由于分布广泛、开发潜力大等特点而被大量开发利用,针对其溶质运移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越流含水层系统溶质运移模型经历了纯对流模型、对流弥散模型和考虑水-岩相互作用的对流弥散模型的发展历程,近年来由黏土构成的透水层中的溶质运移问题受到持续关注,建立考虑透水层影响的越流含水层系统溶质运移模型成为溶质运移领域的研究热点。对目前基于透水层影响的越流含水层系统溶质运移模型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重点分析了透水层中的弥散作用、水-岩相互作用、固结作用、非达西渗流等对越流含水层系统溶质运移的影响,并指出透水层中溶质运移规律定量描述、非达西渗流与溶质运移模型的耦合、水动力弥散系数的测定及其尺度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是未来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0.
框架结构“强梁弱柱”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汶川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主要震害,着重研究了"强梁柱"这一破坏现象,并对比分析了现行抗震规范及其报批稿中关于"强柱梁"的设计条款,结合某框架结构教学楼,分析其在两本规范不同设计条款下的承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性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影响、楼板对框架梁承载力和刚度的增大作用以及柱轴压比偏小是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规范报批稿调整了柱端弯矩和剪力增大系数,较大地提高了柱的承载能力,其中抗弯承载力增加10.8%~33.1%,尤其顶层框架柱的承载力较现行规范增加33%之多,但柱的抗剪承载力提高较低,增加11.1%~19.3%。依据送审稿设计的结构,柱的钢筋用量增加64.1%,整个费用增加低于19.9%,基本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