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52篇
  免费   484篇
  国内免费   1362篇
安全科学   610篇
废物处理   206篇
环保管理   738篇
综合类   4844篇
基础理论   1117篇
污染及防治   636篇
评价与监测   303篇
社会与环境   212篇
灾害及防治   132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245篇
  2020年   209篇
  2019年   210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81篇
  2016年   301篇
  2015年   318篇
  2014年   515篇
  2013年   373篇
  2012年   418篇
  2011年   403篇
  2010年   392篇
  2009年   379篇
  2008年   430篇
  2007年   523篇
  2006年   375篇
  2005年   332篇
  2004年   280篇
  2003年   333篇
  2002年   271篇
  2001年   215篇
  2000年   202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155篇
  1997年   123篇
  1996年   139篇
  1995年   119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102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1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论文采用潮河、白河流域1980—2013年间气象、水文资料,基于水热耦合模型方法,分析了潮河、白河流域水循环要素相应于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结构变化和水平衡的特征。通过对未来10 a流域下垫面状况的预估,预测了未来变化环境条件下流域径流量的变化情况。研究对预测潮白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确保密云水库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型在潮、白河流域适用;在现有下垫面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林地面积和草地流域下垫面参数相结合的方法,对潮河流域和白河流域未来下垫面的变化分别做出了11种预测情景,并在11种情景的基础上预测两流域的未来10 a径流变化,结果显示潮河流域的径流深在26.47~53.55mm范围内波动,而白河流域的径流深在17.57~41.53 mm范围内变动。研究的创新点为,在对未来下垫面状况预测的基础上,利用水热耦合模型预测流域未来的可能径流状况。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引入多响应值的归一化评分法进行了污泥水磷和有机物同步混凝去除的多目标优化,并利用响应面(RSM)技术考察了Al/P比、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和悬浮固体(SS)浓度对污染物去除的单独效应和联合效应.结果表明,复合投加聚合氯化铝和PAM能同步去除污泥水中磷和有机物,并改善沉降效果.归一化后单目标RSM优化显示,对污泥水中磷和有机物同步去除的贡献为Al/P比SS浓度PAM投加量.在最优条件Al/P比为3、PAM浓度为1.22 mg·L~(-1)、SS浓度为3.58 g·~(L-1)的条件下,正磷和总有机碳去除率分别为93.1%和53.9%.与多响应变量优化相比,引入归一化评分法有效解决了变量间数值量级差异的问题,使结果的分析计算变得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993.
赵磊  周洪光 《环境工程》2016,34(2):83-86
为了满足燃煤机组烟尘近零排放的要求,采用烟气调质技术对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进行升级提效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针对燃用高比电阻煤种的燃煤电厂。从烟气调质技术的基本理论入手,研究烟气调质对除尘提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介绍了常用的3种烟气调质技术,SO_3调质、水调质和低低温电除尘器的原理与实际应用,并论述了不同烟气调质技术取得的效果和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4.
为揭示水生植物分布对滇池沉积物间隙水中各形态氮质量浓度的影响,于2015年6月在滇池分别采集有植物区域和无植物区域的沉积物柱状样,检测间隙水及上覆水中DTN(溶解性总氮)、NH4+-N、NO3--N和DON(溶解性有机氮)的质量浓度,分析其垂向变化特征以及水生植物对间隙水中各形态氮的释放控制效果. 结果表明:①水生植物改变了柱状沉积物间隙水中不同形态氮的分布规律,并且这种改变随湖区不同而表现不尽一致;②水生植物显著降低了沉积物间隙水中DON的贡献率,有植物分布区域ρ(DON)对ρ(DTN)的平均贡献率为41.05%,无植物区域可达58.48%;③水生植物显著抑制了沉积物中无机氮的释放,促进了DON的转化,同一采样点有植物区域NH4+-N和NO3--N的沉积物-水界面扩散通量分别比无植物区域平均降低了87.52%和91.99%;④水生植物生长显著削减了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的质量浓度,其中ρ(DON)的削减率达到了53.27%~80.42%. 研究显示,水生植物根系作为微生物和多种活性酶的主要载体,为沉积物有机氮的矿化降解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5.
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估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建立合理的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以流域为对象,对水生态安全内涵进行了阐释,并对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估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基于“压力、状态、功能、风险”四要素,构建了“目标层-方案层-要素层-指标层”的评估体系,其中方案层包括水生态压力、水生态状况、水生态功能和水生态风险4个方面,涵盖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栖息地状态、水生态质量、水产品供给、休闲娱乐、水环境净化、重金属风险等9个评估要素18个评估指标,并详尽表述了各评估指标的内涵及其计算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ESI(生态安全指数),并根据ESI得分将水生态系统的安全评级分为安全(3.5≤ESI≤4.0)、较安全(2.5≤ESI<3.5)、一般(1.5≤ESI<2.5)、不安全(0.5≤ESI<1.5)和很不安全(0≤ESI<0.5)5个级别,构建了多指标的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996.
正杰拉尔德·L·施努尔,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目前除了担任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特聘教授外,还是环境工程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之一—《环境科学与工程》(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EST)的主编,堪称《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的"擎天之柱"。1972年杰拉尔德·L·施努尔于获得爱荷华大  相似文献   
997.
为研究微波煅烧和常规煅烧下的Mg/Al金属氧化物的物化性质、吸附特性及机理,通过XRD(X射线衍射)、SEM(扫描电镜)、BET-BJH(比表面积-孔结构)和pHZPC(零电荷点)等表征手段分析了微波煅烧对水滑石结构、形貌、纹理性质及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煅烧可获得结晶度更高、片状结构更规整的Mg/Al金属氧化物;微波煅烧使Mg/Al金属氧化物的比表面积由184 m2/g增至205 m2/g,孔容和孔径分别由0.245 cm3/g和2.15 nm增至0.263 cm3/g和2.19 nm;pHZPC由12.3增至12.6.微波煅烧和常规煅烧下的Mg/Al金属氧化物的对Cr(Ⅵ)吸附的ΔH(标准焓变)分别为42.86和41.23 kJ/mol,Ea(吸附活化能)分别为21.82和22.59 kJ/mol,二者的吸附过程均为化学吸附且受扩散控制,在该研究条件下的二者理论吸附量最大值分别为93.51和90.31 mg/g,微波煅烧提升了Mg/Al金属氧化物吸附能力,但并不显著;微波煅烧使得Mg/Al金属氧化物更易发生结构还原,其对Cr(Ⅵ)的吸附实质就是结构还原过程.研究显示,微波煅烧并没有改变Mg/Al金属氧化物吸附特性和机理.   相似文献   
998.
我国目前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的进展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土壤环境安全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放在与大气、水污染防治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启动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工作。"十二五"期间,出台了一系列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文件,加快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制订实施了重金属综合防治规划,启  相似文献   
999.
杜平 《世界环境》2016,(4):27-30
正目前,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形势严峻,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农用地土壤污染不仅致使农民失去赖以维持生活的土地,而且导致了一系列严重危害健康的污染事件的发生。改变农用地土壤污染现状,从根本上保障农产品安全和农民权益,己势在必行。近邻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面临同样的土壤污染问题,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确立了以源头控制-污染监测-污染区域指定-污染区域修复-污染区域解除为主要管控  相似文献   
1000.
湖南石门砷污染农田土壤修复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项目背景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已不容忽视,因重金属造成的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2015年5月28日,国务院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