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12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74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放射性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中放射性核素主要为天然来源和人为来源.而人为来源主要包括核试验、核武器制造、核能生产、核事故、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应用和矿物的开采冶炼等.综述了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菌根修复、微生物修复等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侧重探讨了这3种修复技术的协同作用,并对其研究的发展方向及今后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2.
43.
微生物与放射性核素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生物处理放射性废物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对现有核素固化方法的新的补充及探索,也是极有应用前景的新尝试。用微生物菌体作为生物处理剂,富集回收存在于水溶液中的铀等放射性核素,效率高,成本低,耗能少,而且没有二次污染物。通过微生物的吸附富集核素作用,可以实现放射性废物的减量化目标,为核素的再生或地质处置创造有利条件。文章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利用微生物进行放射性核素处理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4.
放射性核素土壤-植物吸收与钍、镭富集植物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志强  陈迪云  宋刚  岳玉美 《环境科学》2011,32(4):1159-1163
对采集珠江三角洲从化、台山等地的11种植物以及对应的土壤样品,采用HPGe-γ能谱分析了其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32Th和40K的比活度.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238U、226Ra、232Th和40K的平均含量为151.8、 146.3、 226.6和665.5 Bq/kg,高于我国和世界的平均值.植物样品中的238U含量较低,大多数样品低于检出限,而226Ra、 232Th和40K的平均含量相对较高.铁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样品中226Ra、232Th含量最高,平均值分别为285.9 Bq/kg、 968.5 Bq/kg,对应的生物富集系数 (bioconcentration factor)的平均值为2.20、 4.23,而其它10种植物226Ra、232Th的生物富集系数均在10-1~10-2的范围.铁芒萁226Ra和232Th 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translocation factor)都大于1,可以认为是226Ra和232Th的超富集植物.  相似文献   
45.
王小兵  白云飞  刘彪 《安全》2012,33(11):29-30,32
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带来了越来越丰富和便捷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正如同核能利用在解决了化石燃料的危机后,带来了核事故和核武器的威胁,核技术在工业、医学、农学等领域的发展也带来了放射性废物管理不善的危机。  相似文献   
46.
47.
环境中长寿核素的ICP-MS测量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ICP-MS用于环境样品中U,Np和Pu的放射性长寿命核素测定的各项相关技术以及近年来一些重要的研究和进展状况,同时对技术难点——干扰效应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8.
本文基于连云港田湾海域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的平面分布和柱状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及垂向分布特征,并讨论了核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和田湾近岸区的沉积速率。结果显示:(1)田湾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基本为粉砂质黏土和黏土质粉砂,其中值粒径约为0.006 mm,平均黏土含量约为45%,属典型淤泥质海岸沉积物特征;(2)表层沉积物中某一放射性核素(210Pb、238U、228Ra、40K、226Ra、228Th、137Cs)比活度变化较大,但总体上处于相同水平;(3)210Pb、226Ra、238U和228Th垂向比活度范围分别为32.6~48.8 Bq/kg、17.6~33.3 Bq/kg、15.1~40.8 Bq/kg和40.31~86.9 Bq/kg,各核素含量随深度增加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4)柱状样中垂向上210Pb/226Ra活度比值为1.2~2.6,均值为1.5,210Pb明显过剩,且其过剩量与埋深有较明显的关系;(5)田湾附近50多年来的平均沉积速率为2.3 cm/a,60 cm以浅的沉积速率约为3.0 cm/a,60 cm以深的沉积速率约为1.0 cm/a;60 cm以浅的沉积速率较快,可能与近年来周边工程较多(田湾跨海大桥、取排水口、港区扩建等)有关。  相似文献   
49.
啤酒酵母菌对溶液中锶离子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废弃啤酒酵母菌为生物吸附剂,考察了pH、啤酒酵母菌加入量、锶离子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等对锶离子吸附行为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探讨了吸附机制.结果表明:(1)在吸附温度为25℃、pH为4.5、啤酒酵母菌加入量为2.0 g/L、锶离子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吸附60 min的条件下,啤酒酵母菌对锶离子的吸附基本达到平衡.(2)啤酒酵母菌对锶离子的吸附较好地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且以Langmuir吸附等温式拟合效果更优.在吸附温度为25℃、pH为4.5、啤酒酵母菌加入量为2.0 g/L、吸附时间为180 min、锶离子初始质量浓度为5.0~250.0 mg/L的条件下,啤酒酵母菌对锶离子的理论饱和吸附量为29.67 mg/g.(3)啤酒酵母菌吸附锶离子前后的红外图谱显示.部分吸收峰发生了位移并且透过率改变.推断在啤酒酵母菌吸附锶离子的过程中,锶离子先与NH2和酰胺基团中的N原子进行配位络合,随后被络合了的锶作为成核位点再吸附更多的锶离子在表面.此外,蛋白质特征谱带--酰胺Ⅰ带和酰胺Ⅱ带吸收峰的透过率也发生变化,可能是啤酒酵母菌蛋白质上的官能团也结合了锶离子.  相似文献   
50.
屈伟平 《安全》2008,29(2):24-26
随着核装置、核力量使用的普及,不仅存在着战争和对抗中由意想不到的差错、事故所造成的巨大危险,还有因核武器制造、核能和平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事故、差错、疏忽大意而造成的悲惨后果。核能利用上的任何疏忽、无知、差错,其结果并不亚于爆发一场小型核战争,有时甚至遗患无穷,给人类的生活乃至生存,投下可怕的阴影。目前,核阴云主要来自核废料的严重污染。生产任何一种能量都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使用核能所产生的核废料会产生危险的辐射,并且影响会持续数千年。核废料主要成分是少量未燃烧的铀、核反应后的生成物——钚等放射性核素和大量稳定而又安全的液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核能,如何处理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料,成为令各国头疼的问题,全球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如何处理核废料,中国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