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2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70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考虑物种权重校验保护太湖水生生物的铅基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雪华  孙成  刘红玲 《环境化学》2020,39(6):1578-1589
铅是一种有毒重金属元素,位列我国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我国水系众多,水生生物多样,研究保护区域水生生物的铅基准十分必要.太湖作为中国周边经济最发达、大中城市最密集且污染最严重的淡水湖泊之一,本研究选取8种太湖本土水生生物实验补充铅的急性毒性数据并两步外推得到慢性毒性数据.结合文献建立铅的本土毒性数据库,基于水体硬度对铅毒性的影响,建立硬度和毒性关系.考虑太湖生物区系和水质特征,采用物种权重敏感度分布方法,得到保护太湖水生生物铅的最大浓度基准值(CMC)和持续浓度基准值(CCC)值分别为50.04—58.87μg·L~(-1)和3.99—4.69μg·L~(-1);现行地表水铅的Ⅲ类标准限值(50μg·L~(-1))下受铅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影响的生物比例分别为4.42%和23.00%.  相似文献   
42.
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对藻类毒理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并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藻类作为初级生产者,是整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因此研究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对藻类的毒理性,对于环境污染的监测具有深远的意义。就有机污染物对藻类的毒性机理、藻类对有机污染物的敏感度等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藻类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3.
北京市污水处理厂出水中雌二醇的概率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北京市再生水补给河湖规模扩大,污水处理厂出水中雌激素活性物质引起的受纳水体生态风险日益受到关注。以雌二醇为例,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模型和联合概率曲线(joint probability curve,JPC)方法开展北京市污水处理厂出水的概率生态风险评价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整理了北京市约430个物种,利用美国环境保护署ECOTOX数据库获取了其中7个物种的雌二醇毒性数据,构建了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Logistic分布、对数Logistic分布、Weibull分布、Burr III型分布和Gumbel分布等7个SSD模型,评价了北京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以及"混凝-沉淀-过滤-臭氧"、"超滤-臭氧"和"超滤-活性炭-臭氧"3种深度处理工艺组合出水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利用北京市7个物种雌二醇毒性数据构建的SSD模型具有合理性,SSD模型选择对生态风险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对数正态分布、对数Logistic分布、Weibull分布和Burr III型均是可接受的SSD模型,其中拟合效果最佳的Burr III型分布模型给出了最保守的风险估计。Burr III型分布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北京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以及3种深度处理工艺组合出水的总体风险期望值分别为0.070、0.040、0.036和0.026,该结果可以为北京市未来水生态保护目标的设定以及污水处理工艺的升级改造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4.
种间关系预测(ICE)模型在水质基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质基准研究主要是基于物种的实验室测试的毒性数据开展的。对于一些毒性数据相对缺乏的化学品,水质基准研究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本文从水质基准研究方法的角度,阐述了种间关系预测(ICE)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系统介绍了ICE模型的毒性预测方法在水质基准研究中的应用,并通过锌的ICE案例研究证明了模型在中国的可利用性。同时,对ICE模型的不确定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ICE模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索和展望。  相似文献   
45.
轮虫、水螅、涡虫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因其对水体污染较敏感,所以对水生生物基准研究有重要意义。依据我国生物区系资料及毒性数据丰度,筛选出8种代表性本土轮虫、水螅、涡虫类生物。参照美国水生生物基准技术指南,搜集、筛选了这8种代表性生物的急性毒性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筛选出对各物种毒性最大的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农药、有机锡化物、表面活性剂、吡啶胺类杀菌剂。分析污染物的物种敏感度分布,依据累积概率对代表性生物的物种敏感性进行分类,结果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绿水螅(Hydra viridissima)、普通水螅(Hydra vulgaris)对重金属铜的累积概率为6.5%、8.5%和10.4%,普通水螅(Hydra vulgaris)对重金属汞的累积概率为6.3%;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四齿腔轮虫(Lecane quadridentata)对五氯酚钠的累积概率为5.1%和7.6%;褐水螅(Hydra oligactis)和绿水螅(Hydra viridissima)对三丁基氧化锡的累积概率为6.9%和13.8%,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对氟啶胺的累积概率为6.7%,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对四氯化碳、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累积概率分别为6.7%和7.1%。上述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绿水螅对重金属铜敏感;普通水螅对重金属铜和汞敏感;龟甲轮虫和四齿腔轮虫对农药敏感;褐水螅和绿水螅对有机锡化物敏感;萼花臂尾轮虫对吡啶胺类杀菌剂敏感;日本三角涡虫对四氯化碳、表面活性剂敏感。这7种代表性生物可作为相关污染物的水生生物基准受试物种。  相似文献   
46.
文章搜集筛选了重金属铅对我国淡水生物的25种急性毒性数据,采用美国水生生物基准技术对铅水生生物基准进行推算,得出保护我国淡水生物的铅急性基准值为0.131 mg/L,慢性基准为0.005 1 mg/L。以荷兰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基准计算技术对基准计算结果进行了比对,结果表明美国基准技术方法相对可行。应用获得的铅基准值对辽河流域区域进行铅暴露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区域点位都存在一定的铅暴露生态风险,风险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区域以及河流下游,研究结论可为铅水质标准制定和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7.
基于GIS技术及层次分析法的长江上游生态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在大尺度范围的长江上游开展生态敏感性研究,为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的水资源保护及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及科学依据。在系统、翔实的辨识和分析长江上游区重要生境和生态敏感区的基础上,采用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结合的方式,筛选、识别和构建了生态敏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敏感度的计算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从而将属性数据库和空间图形数据库相关联,生成基于各评价单元生态敏感性专题评价成果图,从而揭示长江上游生态敏感性空间格局,为开展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生态制约因素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表明:长江上游不敏感区、轻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和极度敏感区分别占长江上游总面积的74.14%、6.76%、8.25%、493%和593%。金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区生态敏感性最高区域,其次是长江上游干流区和赤水河流域;长江流域生态敏感区重点分布于上游区,长江上游干支流水资源利用中需重视对各类生态敏感区的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48.
根据通风系统的风阻与风量的变化关系,以象山矿的局部通风图为例,对井下复杂的通风网络的敏感度进行研究.经过实例运算,以图形的形式得出敏感区域,然后对这些敏感区进行重点调风,这样不但可以在新建或改建、扩建矿井时减少工时工料,还可以加强对井下通风的安全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9.
电力作为国家能源的命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变电站,作为电网的心脏,其安全运行尤为重要。而变电站运行工作的特殊性,容易造成人员对工作的心理疲劳和精神厌倦。用单纯、简单的制度来约束员工,容易引起情绪抵触,特定工作环境所造成的运行人员的复杂心理和消极情绪,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0.
驾驶员危险感知能力对于安全驾驶至关重要,因此有效地检测驾驶员的危险感知能力以甄别出危险感知能力较差的驾驶员并对其进行相应培训,将可大大降低道路交通系统中事故的发生率.本文基于模糊信号检测理论(FSDT),设计了驾驶员危险感知能力的检测方法和分级试验方案,通过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与模拟驾驶仿真技术,并利用模糊信号检测理论中的敏感度和信号响应标准两个指标,实现了对驾驶员危险感知能力的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基于FSDT检测驾驶员危险感知能力是可行的,且信号响应标准参数比敏感度参数更能准确地判断驾驶员的危险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