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3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篇 |
废物处理 | 5篇 |
环保管理 | 19篇 |
综合类 | 44篇 |
基础理论 | 33篇 |
污染及防治 | 4篇 |
评价与监测 | 3篇 |
社会与环境 | 10篇 |
灾害及防治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棉田施用城市垃圾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田连续两年施用城市生活垃圾的增产效果及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棉田配合施用城市生活垃圾与无机肥料,随着垃圾施用量及施用年限的增加,增产效果达显著与极显著水平,土壤忆隙度明显提高、容重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2.
33.
34.
35.
在温室条件下,利用PCR-DGGE技术和Q-PCR技术分析了两种转Cry1Ac基因抗虫棉及其亲本棉花在不同取样时期的根际真菌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情况,以评价其生态安全.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与对照棉根际真菌优势条带组成在不同的取样时期极为相似,三者间差异条带多为不清晰的条带.转Bt棉SGK321根际真菌的生物量在苗期明显低于亲本对照,转Bt棉XP188根际真菌的生物量在花铃期较对照有轻微降低,其它时期两种转Bt棉根际真菌生物量没有显著降低,甚至还有增加的趋势.不过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改变和生物量的差异不仅存在于转基因棉和其亲本对照棉之间,它同样存在于对照棉SHIYUAN321和JM20之间以及转基因棉SGK321和XP188之间.可见Bt并不是造成转基因棉和非转基因棉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差异、多样性改变和生物量减少的唯一诱因,品种的不同也对它们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36.
采用Solix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了1 000℃和1 800℃碳化麻秆制备电极OCP-1000和OCP-1800在生物电化学系统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测序分别获得OCP-1000和OCP-1800附着生物膜16S rRNA基因V3区优化序列4 231和5 263条,经过97%相似度归并后获得OTUs数量分别为1 187和1 338个.α多样性指数(Chao、Shannon指数)分析表明碳化温度越低,电极生物膜微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电极OCP-1000和OCP-1800生物膜中优势菌群均为Proteobacteria、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这3个门的细菌在OCP-1000生物膜含量分别为66%、10%和9%,但在电极OCP-1800生物膜中含量分别为71%、7%和9%.不同碳化温度制备的麻秆电极在生物电化学系统运行过程形成的生物膜不仅存在共有细菌种类,也含有独特菌种,说明电极制备过程碳化温度影响电极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37.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胺鲜酯与甲哌鎓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胺鲜酯与甲哌鎓在棉叶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6.9%—115.4%,变异系数为2.2%—11.3%;棉籽中胺鲜酯与甲哌鎓的平均回收率为76.3%—98.4%,变异系数为3.1%—9.8%;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1.3%—108.2%,变异系数为2.7%—8.4%;胺鲜酯与甲哌鎓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以及最终残留结果表明,在山东和河南省两地,胺鲜酯与甲哌鎓在棉叶中消解较土壤中快,在山东省棉叶及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3—4.5 d和4.3—7.6 d,在河南省棉叶及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3—1.9 d和4.1—6.2 d.80%胺鲜酯.甲哌鎓可溶性粉剂在棉花和土壤中最终残留量均小于0.005 mg·kg-1. 相似文献
38.
39.
40.
腐秆剂对水稻秸秆腐解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水稻秸秆为代表性秸秆,研究了腐秆剂对秸秆腐解性能的影响。对秸秆中施用腐秆剂后各项基本指标(腐解率,C/N)进行测定,探索了不同时间、腐秆剂用量、pH、温度、含水量和尿素用量对秸秆腐解的影响。对腐解前后的秸秆进行了红外光谱(IR)分析。结果表明,秸秆在腐解25 d后速率趋于平缓;腐解的适宜pH为7.0、温度为30 ℃、含水量为80%、尿素用量和腐秆剂用量均为秸秆质量的1%,此条件下腐解25 d,腐解率可达40.73%。对比腐解前后秸秆的红外谱图发现,腐解后的秸秆中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发生分解,使羟基和亚甲基基团减少,同时也表明酚类化合物被氧化成醌类物质;秸秆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后生成酰胺类化合物、硝酸盐和铵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