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2篇
安全科学   9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69篇
基础理论   57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油菜素内酯诱导黄瓜幼苗抗灰霉病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根际注射结合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了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R)对黄瓜灰霉病的诱抗作用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BR降低了黄瓜幼苗的病情指数,最高幅度达28.4%,提高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增加了木质素和类黄酮含量,促进了灰霉病菌侵染下黄瓜幼苗的生长发育,壮苗指数最高增加了23.4%.说明BR能诱导黄瓜幼苗对灰霉病的抗性,且最佳处理浓度为0.05mg/L.图3表1参28  相似文献   
82.
油菜秸秆为原料,均苯四甲酸酐为改性剂,四氧化三铁为磁性包裹材料,制备了磁性油菜秸秆吸附剂。研究了染料初始浓度、初始p H值、无机盐离子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室温时,在染料为自然p H值,吸附4 h后,改性吸附剂对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吸附量分别为450、320 mg/g。p H在2~10范围内时,吸附量随着p H值的增大而增加;p H10之后,吸附量保持不变。高浓度盐的存在对吸附无明显影响,但K+要大于Na+的影响。改性吸附剂对两种染料吸附动力学模拟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式符合Langmuir模型。  相似文献   
83.
以蜀杂10号油菜为材料,播种7 d后分别置于自然光照条件和黑暗环境中进行暗处理,未处理油菜在d 5、d7、d 14、d 17、d 21、d 24和d 27时收集子叶,暗处理油菜于播种d 8、d 10、d 12和d 14时收集子叶.制备油菜子叶类囊体膜,分析色素含量,并进行类囊体膜丙酮抽提液窜温吸收光谱、叶绿素荧光发射和激发光谱以及蛋白质内源荧光光谱的分析.结果显示:与未处理油菜相比,暗处理引起油菜子叶类囊体膜光合色素Chl a和Chl b含量急剧减少,Chla/b比值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Chl/Car)比值持续下降,类囊体膜对叶绿素的捕光能力和受激发能力降低,类囊体膜蛋白质内源荧光强度降低,以及色素蛋白复合物降解.上述结果表明,暗处理诱导油菜子叶快速进入衰老阶段,类囊体膜蛋白组成和色素的光合功能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图10参23  相似文献   
84.
油菜根肿休眠孢子间接酶联免疫检测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肿病是由专性寄生菌--芸苔根肿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严重影响十字花科植物生长的植物病害.本文针对根肿病缺乏简便、快速检测方法的问题,制备油菜根肿休眠破碎孢子抗血清,确定抗血清及酶标抗血清最佳工作浓度,优化间接酶联免疫反应条件;优化的抗血清和酶标血清的工作浓度分别为1:2000和1:1000,孢子的饱和包被浓度为107个/mL.确定休眠孢子稀释液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0个/mL,建市快速检测油菜根肿菌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该方法稳定、可靠,板间误差和板内误差均小于10.0%.与9种土壤分离得到的真菌和7种土壤常见菌黑曲霉、粉红粘帚霉、立枯丝核菌、产黄青霉、绿色木霉、枯草杆菌、脓杆菌进行特异性实验,其中一种未知菌M1交叉反应率>30%,其余在8.51%~24.88%之间,真菌的交叉反应率普遍高于细菌.对已知孢子浓度的土壤进行了检测,土壤样品休眠孢子浓度的最低检测限度为103个/g.  相似文献   
85.
以外来疫病——油菜茎基溃疡病为例,提出一种未成功入侵外来生物导致的潜在损失评估方法,根据GARP生态位模型ArcGIS栅格数据图,通过掩膜工具Extract By Mask,提取出每个适生类型在中国各省份的分布面积。构建潜在损失估算模型,从潜在直接经济损失(农产品产值损失、农副食品加工业损失和防控费用)、潜在间接经济损失(油菜旅游产业)和潜在非经济损失(生态系统功能损失)3个方面构建外来入侵生物损失估算体系。研究发现油菜茎基溃疡病入侵的潜在损失总额高达96.05亿元,其中,潜在直接经济损失、潜在间接经济损失和潜在非经济损失分别占潜在损失总量的54.9%、36.0%和9.1%。动植物检疫在防范外来生物入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6.
油菜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其种植与监测对于保障食油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汉平原作为研究区,利用2002~2014年250 m分辨率的MODIS-NDVI时序数据,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结合地面调查数据以及作物物候数据等辅助数据,获取主要地物覆盖类型的端元信息,然后利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LSMM)进行混合像元分解,得到油菜种植面积丰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EMD方法较好地过滤了时序数据的噪声;经年鉴统计数据验证,油菜提取面积精度达到了92.5%以上,R2大于0.9。油菜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结果很好地反映出江汉平原油菜种植面积总体呈增长态势。此外,政策导向和市场价格对油菜种植面积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87.
为了提高农作物对低汞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效率,同时保障可食部分的安全,在低汞污染农田土壤中投加富里酸(0,0. 075,0. 15,0. 225 kg/m~2),结合叶面硒肥,研究了油菜植株对土壤汞的富集情况及油菜籽中汞的含量,并分析试验结束后植物生物量和组织内汞含量及土壤总汞、有效汞含量。结果表明:叶面硒肥、富里酸对油菜植株的生物量及油菜籽的产量影响不大;富里酸能提高植株中总汞的含量,促进植物根部汞向地上部分转运,同时促进土壤总汞及有效汞的降低,低投加量下促进效果最好;当富里酸投加量为0. 075 kg/m~2时,修复后土壤总汞含量由0. 45 mg/kg降低为0. 35 mg/kg,土壤有效汞含量由1. 45μg/kg降低为1. 02μg/kg;投加富里酸也可增加油菜籽中汞的含量。喷施叶面硒肥,并未影响油菜植株对汞的富集,但可以降低油菜籽中汞的含量,喷施叶面硒肥的小区,油菜籽中汞均未检出。"油菜+富里酸+叶面硒肥"可作为低汞污染农田土壤边生产边修复的一种潜在模式,既能提高植株对汞的吸收,也能抑制油菜籽中汞的富集。  相似文献   
88.
为探究纳米氧化铜(CuO NPs)在镉(Cd)胁迫下对作物生长、生理特性和重金属吸收的影响,采用水培实验,以夏绿2号小油菜为供试植物,研究了CuO NPs (0、10、20和50 mg ·L-1)和Cd (0、1和5 μmol ·L-1)单一和复配处理下小油菜鲜重、光合色素、丙二醛含量(MDA)、抗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以及Cu和Cd含量.结果表明,在单一CuO NPs处理下,小油菜鲜重以及CAT、POD、GR酶活性总体上受到抑制,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随浓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小油菜叶部、根部MDA含量以及亚细胞中Cu含量随投加量增加而增加.1 μmol ·L-1Cd处理下,添加CuO NPs促进了小油菜生长,鲜重较对照增加了8.70%~44.87%,当Cd浓度达到5 μmol ·L-1时,低浓度CuO NPs (10 mg ·L-1)处理表现为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50 mg ·L-1)处理则呈抑制效应.不同Cd处理下添加CuO NPs均提高了小油菜的光合色素和MDA含量,其中小油菜叶部MDA含量较对照增加了4.34%~36.27%,根部MDA含量增加了13.43%~131.04%.Cd浓度为1 μmol ·L-1处理下施加CuO NPs后,小油菜叶部CAT和GR活性均下降,POD活性上升;当Cd浓度达到5 μmol ·L-1时,CuO NPs提高了小油菜叶部POD活性,抑制了SOD和GR活性,CAT活性随浓度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uO NPs与Cd表现出拮抗作用,添加CuO NPs后,1 μmol ·L-1 Cd处理下小油菜叶部和根部Cd含量最大降幅分别为45.64%和33.39%,5 μmol ·L-1 Cd处理下叶部和根部Cd含量最大降幅分别为18.25%和25.35%,小油菜亚细胞器中Cu和Cd质量分数下降,可溶性组分质量分数上升.综上所述,低浓度下CuO NPs可以促进Cd胁迫下植物生长,抑制植物对Cd吸收,但会增加植物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89.
通过3 a持续的油菜-水稻轮作小区实验,其中前2a连续施用修复材料,后1a不施用修复材料,探究羟基磷灰石、生石灰、生物炭、生物有机肥和纳米材料对铜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其对铜在油菜和水稻不同部位的富集情况.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生石灰和纳米材料均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不同修复材料均可有效地抑制土壤铜的移动,以生石灰修复土壤处理的有效铜降幅最大,连续施用修复材料的四季分别为38.9%、34.9%、27.88%和29.04%,且生石灰钝化有效铜的后续效果也较其他修复材料理想.修复材料的施用,促使油菜和水稻可食用部分中铜含量显著降低,修复材料施用的四季中,不同作物可食用部分铜含量最大值分别降低46.03%、22.2%、29.44%和31.71%,由于修复材料的施用效果,不施修复材料两季节作物可食用部分中铜含量均未超过国家食品安全限值.不同修复材料的使用,油菜和水稻产量均有所提高.本文可为铜污染地区土壤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0.
该研究以探索油菜秸秆厌氧消化产甲烷潜力为目的,利用一组高效纤维素分解产甲烷菌群在CSTR厌氧反应器内分解定量油菜秸秆41 d,通过监测厌氧发酵过程中的甲烷生产效率,以及纤维素酶活性等指标,评价油菜秸秆厌氧发酵产甲烷的能力。结果表明:油菜秸秆在发酵菌群的作用下能够大量产生沼气,50 g干秸秆厌氧发酵后总产气量为13 200 m L,产气效率达到264 m L/g。在发酵过程中,秸秆纤维素被有效分解,纤维素酶活性和半纤维素酶活性分别达0.63、0.81 U/m L。纤维素酶活性与沼气产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性系数达到0.95,表明秸秆纤维素类厌氧发酵产沼气体系内,具有良好纤维素酶活性的菌群对甲烷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