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246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71.
272.
《四川环境》2007,26(6):115-115
由于海洋的特殊性,海洋污染与大气、陆地污染有很多不同,其突出的特点:一是污染源广,不仅人类在海洋的活动可以污染海洋,而且人类在陆地和其他活动方面所产生的污染物,也将通过江河径流、大气扩散和雨雪等降水形式,最终都将汇入海洋。  相似文献   
273.
突发性海洋溢油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突发性海洋污染事件包括海上运输漏油、钻井溢油以及事故性漏油等,不仅威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带来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以近几年发生在中国渤海海域的几次溢油事件为研究对象,论述了突发性海洋污染事件的特点、目前中国应对海洋突发性污染事件存在的问题,如应急协调的机制比较单一、应急处理的技术水平较差立法存在缺陷、公众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有待提高等,也对中国应对海洋溢油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提出了完善应急预警、监测水质控制油污以及形成防控体系、研发处理装备、普及救援知识的建议以及应急处置措施,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74.
塑料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粒级在5 mm以下的微塑料,其分布呈全球化趋势,近岸、大洋、深海和极地都有微塑料的存在,对海洋环境带来持久性污染。近海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主要分布在表层海水、海滩与岸滩以及近海沉积物中,其在洋流作用下长距离迁移,最终主要汇集在深海区域。目前海洋微塑料的检测以实验室分析为主,常规的操作流程一般依赖于手动操作,无法达到自动原位在线监测海洋微塑料的目标。本文全面综述了现国内外已采用的仪器分析技术在海洋微塑料采集、预处理与分析中的应用,系统梳理了各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条件,并提出了今后微塑料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以期为海洋微塑料长期自动化监测提供方向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75.
海洋微塑料污染状况及其应对措施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是人类面临的最为急迫的全球海洋环境问题之一,已引起各国政府、公众、科学界、媒体及非政府组织等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海洋生态与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亟待应对和解决.从水体、沉积物及生物体内海洋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特征、来源及归趋角度,阐述了海洋微塑料垃圾的分布特征、潜在生态风险和应对措施,以及国内外应对海洋塑料及微塑料污染所采取的管控措施,介绍了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所提出的法律法规和公约倡议.鉴于当前鲜见典型区域塑料污染管控和生态风险评估体系研究,从科学研究和管理控制两个方面,进一步指出现阶段在海洋塑料垃圾及微塑料研究和管控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方法学(采集、预处理和分析)的差异性,来源、输运与归趋尚不明确,生态风险评估体系未建立及相关管控的法律法规待健全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海洋塑料和微塑料研究提出建议:①深入研究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塑料及微塑料研究方法学(样本采集、预处理和分析)问题、准确估算入海通量、环境归趋及环境浓度下潜在的生态风险等;②支持开展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研究专题的大洋航次(太平洋和印度洋等),系统地开展河流系统-深海海盆-极地等的海洋微塑料综合研究;③研发水环境中塑料和微塑料垃圾的拦截和处理技术,制定和强化塑料及微塑料管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④建立完善的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公共环境意识教育体系,以唤起公众对海洋污染的关注.   相似文献   
276.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海洋。但是,现阶段,全球范围内大多数海域都因为人类不规范的经济生活而被严重污染,变成了"蓝色垃圾桶"。文章通过对海洋污染的来源及特点、危害、我国海洋污染现状、海洋污染的防治对策进行调研、分析,根据青岛市海洋污染状况及特点,提出对策建议,现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77.
陈安  丁荣君 《灾害学》2018,(4):28-31
传统基于Agent的海洋生物污染监测模型存在分析海洋污染灾害对生物受污染面积界定精度低,可信度差的问题,造成对由海洋污染造成的生物污染严重性关注较差。基于该种问题,设计新的海洋污染灾害对生物的影响模型,基于科学化、合理化以及经济化的设计理念,研究模型开发的具体路线,通过构建支持数据库、数值模型以及图形可视化三部分完成模型的总体框架,基于构建海洋污染灾害对生物的影响评估数据库和开发海洋污染灾害数值模型组件实现海洋污染灾害对生物资源的损害高效评估,得到生物资源的损失程度和损害范围。实验结果说明,所设计模型在分析生物资源受污染面积结果上结果准确,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278.
用分子地球化学方法监测青岛海藻中痕量的油品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种海藻采自山东青岛太平角及汇泉角,在研究其化学组成的过程中发现,抽提物饱和烃馏份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面貌具有成熟原油的特征,它们的成熟度参数C29甾20S/(20S 20R)值达0.51,细菌生源的藿烷类化合物m/z191的强度,比生源为藻类等有机质的甾烷类化合物m/z217的强度高出约—个数量级,并且存在成岩过程的热演化产物重排甾烷,这些都不是所分析的两种现代生物藻所应具有的生物标志物面貌,而是某一种成熟原油的面貌。经将样品加热模拟实验后,进一步证实山东省青岛太平角及汇泉角的海藻可能已遭现代油品的痕量污染。  相似文献   
279.
Three sediment cores were collected in November 2003 from Dagu estuary to Qikou estuary. The main polluted heavy metals in the sediment of tidal zones for the Bohai Bay have been found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contents of heavy metals, the contents of geochemical elements (Fe, AI and Mn) and the size of grain. The dominating contaminative elements in tidal sediments of Bohai Bay are Pb, Zn and Cd. Their contents are high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upper limit of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values and they have very faint correlation with the corresponding contents of geochemical elements and the size of grain, indicating the anthropogenic enrichment. Especially,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ollution sources and the history of heavy metals in the Dagu estuary has been done using the dated results. The contamination by Zn and Cd also started in the middle 1950s, while the contamination by Pb appeared in the early 1940s. The pollution by Zn and Cd mainly originate from sewage discharge, while the pollution by Pb has many sources, like atmosphere deposition and industrial discharRe.  相似文献   
280.
海洋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胶州湾和渤海沉积物分别进行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在沉积物中加入营养盐后,铵氮、硅酸盐由沉积物向水体的迁移增大,铵氮的迁移在总量溶解态氮的交换中起主要作用,其交换量约占总溶解态氮扩散量的76%,硝酸盐及磷酸盐由水体向沉积物的迁移减弱,在上覆水中加入营养盐后,硝酸盐、磷酸盐由水体向沉积物的迁移减弱,在上覆水中加入营养盐后,硝酸盐、磷酸盐由水体向沉积物的迁移增大,硝酸氮的迁移占总溶解态氮交换的主要部分,约为62%,铵由沉积物向水体的迁移减弱,硅酸盐变成由水体向沉积物迁移,沉积物对于上覆水中营养盐的浓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无论在充空气或氮气条件下,磷及硅的交换速率变化不明显,铵氮的迁移占总溶解态氮扩散量的98%以上,充氧条件下硝酸盐由沉积物向上覆水的迁移通量较充氮气条件增加,比较两种不同的通量计算方法(积分和拟合),结果表明由两种计算方法计算的交换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