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48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270篇
基础理论   92篇
污染及防治   52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91.
针对水体中低浓度微囊藻毒素(MC-RR和MC-LR)的富集、淋洗、洗脱等前处理环节,采用单因素响应面优化法探讨微囊藻毒素前处理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采用体积分数为25%的甲醇水溶液能够取得最佳淋洗效果,由One Factor设计优化得到体积分数为75%的甲醇水溶液作洗脱剂,MC-RR和MC-LR最佳回收率为89.4%和...  相似文献   
492.
采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法,通过统计全国多家实验室的测定数据,对水中微囊藻毒素测试的平行样测定相对偏差、空白加标回收率、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空白加标回收率平行样相对偏差以及样品加标回收率平行样相对偏差5个质控指标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质控指标评价标准,提出在概率P和γ均为0.90时,其平行样测定允许最大相对偏差应控制在7.3%;空白加标质量浓度为0.005~20 μg/L时,回收率的控制范围为61%~125%;样品测定浓度为未检出、加标质量浓度在0.2~3.6 μg/L时,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控制范围为66%~108%;空白加标、样品加标回收率平行样最大相对偏差应分别控制在3.9%和8.9%。在概率P和γ均为0.95时,其平行样测定允许最大相对偏差应控制在8.3%;空白加标质量浓度为0.005~20 μg/L时,回收率的控制范围为49%~137%;样品测定浓度为未检出、加标质量浓度在0.2~3.6 μg/L时,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控制范围为60%~114%;空白加标、样品加标回收率平行样最大相对偏差应分别控制在5.2% 和14.8%。  相似文献   
493.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极杆质谱快速测定水中微囊藻毒素LR(MC-LR)的方法。水样经0.2μmGHP一次性针头过滤器过滤,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极杆质谱仪多离子反应监测(MRM)法定量检测MC-LR。经方法学验证,该方法对MC-LR的最低检出限LOD为0.08μg/L(进样量10μl),最低定量限LOQ是0.10μg/L。在0.2~20.0μg/L的线性范围中,相关系数r=0.9982,回收率范围91.5%~110.3%。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操作简便快速,定量准确,测定浓度范围宽,是环境水质样品中MC-LR含量检测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94.
杭州贴沙河微囊藻毒素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4年9月杭州贴沙河出现蓝藻异常增殖期间,利用固相萃取-液质联用法对水体中胞外微囊藻毒素(EMC)和总微囊藻毒素(TMC)进行监测。共检出以MC-LR为主的8种微囊藻毒素(MC)单体,TMC总的质量浓度为63.9 ng/L~1 090 ng/L,其中MC-LR质量浓度为31.6 ng/L~472 ng/L,毒性等效MC-LR浓度为51.8 ng/L~862 ng/L,检出的MC-LR浓度值均低于限值标准。采用USEPA推荐模型对水体中MC污染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各批次水样中MC-LR的非致癌健康风险指数(HI)为0.03~0.39,毒性等效MC-LR的HI介于0.04和0.72之间,均低于基准值,说明贴沙河作为饮用水水源尚无明显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