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84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少地区的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所以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我国沿海地区,通过调查,近几年对滩涂的快速开发,沿海滩涂的保护和治理还不到位,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滩涂的环境问题,制定出相关建议和保护措施,实现沿海滩涂的综合、生态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2.
斑节对虾滩涂养殖池塘浮游微藻群落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斑节对虾滩涂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微藻的群落演替规律及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从位于茂名市鸡打港滩涂地带的4口斑节对虾池塘于1个养殖周期内定期采集水样,通过显微镜对浮游微藻进行鉴定、计数,依据水质检测国标要求检测各水质因子指标.通过SPSS软件分析微藻数量、生物量与水质因子指标的相关性.共检出浮游微藻5门93种,其中蓝藻26种,绿藻33种,硅藻32种,甲藻1种,隐藻1种.优势种有简单舟形藻(Navicula simples)、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a)、栖藓柱胞藻(Cylindrospermum musiccola)、显微蹄形藻(K.microscopica nygaard)、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坚实微囊藻(Microcystis firma)、易略颤藻(Oscillatoria neglecta)、威利颤藻(Oscillatoria willei)等.养殖早期阶段,浮游微藻的个体数量介于3.5×104~35.7×105 ind/L,生物量为0.02×102~1.83×102μg/L,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57~2.12;养殖中后期阶段,浮游微藻的个体数量介于1.73×108~2.34 x 109 ind/L,生物量为5.23×103~57.01×103μg/L,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64~2.26.养殖过程池塘水温、TN、TP水平逐渐升高,透明度、DO逐渐下降.微藻数量、生物量多与透明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TN、TP、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l、2号池微藻与TN、T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养殖中后期两池微藻密度都大于109 ind/L,均爆发微囊藻水华;3、4号池微藻多样性水平较高,对维护养殖水环境稳定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3.
滩涂是陆地与海洋间重要的生态交错带以及生态系统之一,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滩涂围垦成为缓解区域土地利用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论文通过对不同围垦年限以及不同人类干扰强度下土壤粒径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的时空差异研究,比较了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垦区环境的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60 a的围垦过程中,在强烈、中度和无人类干扰强度下,土壤粒径分布均表现出在脱盐过程中随围垦年限增加而砂粒减少、粉粒和粘粒增加的过程,脱盐后砂粒的年均下降率可达0.72%;2)在无干扰强度下,土壤粒径分布反映出滩涂围垦和脱离海水影响的自然过程,而强烈和中度干扰强度则在此基础上反映出人为和自然干扰的综合效果;3)耕种方式、时间以及土壤侵蚀等因素均会对土壤粒径分布的变化强度造成影响而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4)土壤粒径的时空分布可以综合反映出滩涂围垦区的环境特点,对指导垦区内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长期的围垦过程中,不同的开发利用时间及区位表现出了不同的关键影响因素,使垦区内土地利用格局和资源配置仍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随之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为未来滩涂围垦区的合理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4.
苏北滨海滩涂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时空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苏北沿海某滩涂区为研究区,采用经典统计与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2009年和2014年表层土壤Pb、Cr、Cd、As四种元素的含量,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对重金属含量影响以及重金属空间分布与时空变异.结果表明:滩涂区土壤4种元素含量基本都低于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值; 2009~2014年的5a间,研究区土壤Cd含量发生显著累积,居民区土壤Pb含量显著增加,工业园区土壤Pb、Cd亦显著累积,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r、As含量变化不显著;受大尺度的潮汐沉积作用与小尺度的人为活动共同控制,两个时期Pb、Cr含量分布具有空间相似性,而Cd、As含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累积具有变异性和明显的趋势效应,大气沉降是除了土地利用方式以外影响重金属时空变异格局的重要途径.该沿海滩涂区正面临土壤重金属不断累积的问题,应加强监控与源头减量,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过程阻断与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35.
椒江河口滩涂贝类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椒江口两岸共布设6条潮间带采样断面,于2007年10月和2008年1月、4月和7月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水温、沉积物温度、沉积物结构、盐度、滩涂宽度、总有机物和油类含量)的调查和测定;运用典范对应方法分析了贝类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共记录到贝类动物23种,其中腹足纲16种,双壳纲7种;(2)贝类柄息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不显著,空间变化显著,平均值分别为610.01 ind m~(-2) 和25.40 g m~(-2);岩头断面中国绿螂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餐的季节均值分别可达2 415.28 ind m~(-2) 和110.41 g m~(-2),远高于其他物种;(3)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滩涂宽度、油类含量、有机质含量和沉积物粒度等环境因子与贝类的分布存在较大相关性.图5表3参28  相似文献   
136.
黄河三角洲滩涂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数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黄河三角洲河口滩涂区主要市地类型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物种丰度、生物量、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及生态优势度指数等指标对3种梯度带8类典型样地下的大型底柄动物进行群落特征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黄河口滩涂区共有大型底柄动物30种,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及环节动物门,共7纲24科25属;大型底柄动物种类南多到少为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9.48 g·m-2,平均丰度为679.04 ind·m-2,生物量由多到少为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②随着南水生生境过渡到旱生生境,河口滩涂区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有减少趋势,生态优势度有增加的趋势,其生物种类、生物量和丰度表现为芦苇湿地>海防林带>盐碱滩.③随着季节的变化,不同样地类型的物种丰度和生物量变化幅度很大,夏季比春季高;但生态优势度指数随季节变化不明显,由春季到夏季底柄动物在物种均匀度上表现为减弱趋势,而物种多样性总体上表现为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37.
实验采用三种红树植物海桑(SonneratiacaseolarisL.)、秋茄(KandeliacandelL.Druce)和桐花树[Ageicerascomic ulatum(L.)Blanco],按15%、30%和45%三种面积比例构建红树林种植养殖系统,养殖动物为美国红鱼(Sciaenopsocella tus)。1a后,滩涂海水种植养殖耦合系统的不同种植比例不同品种均能有效地降低水体中三氮、磷酸盐含量和细菌数量,增加水体溶解氧浓度;三种红树植物的植株个体形态、生长状况以及生物量变化均呈现增长趋势,氮磷的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海桑>桐花树>秋茄;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可以促进养殖动物的健康生长,提高养殖产量。红树林植物与滩涂海水养殖耦合的新型良性循环人工生态系统,能很好的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的结合,是滩涂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8.
为了解不同互花米草入侵密度下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差异,评价互花米草入侵对滩涂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的影响后果,于2008年7月在浙江省中部沿岸潮间带上区选择互花米草浓密区、稀疏区和光滩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互花米草密度调查。对各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①浓密区大型底栖动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分类多样性指数(Taxonomic diversity index)和分类差异指数(Taxonomic distinctness)均低于其他两种生境,且以上各项参数与互花米草密度呈负相关关系;②稀疏区大型底栖动栖息密度和生物量高于光滩,种数相等,但稀疏区种间的差异程度高于光滩;③浓密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稀疏区和光滩差异均较大,而稀疏区与光滩差异较小,此外,群落差异程度与互花米草密度差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9.
湄洲湾贝类养殖滩涂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5年6,9、12月和2006年3月在湄洲湾灵川贝类养殖滩涂6个取样站采集的大型底柄动物四个季度的定量样品,运用Brey的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柄动物柄息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计算.整个研究区域大型底柄动物年次级生产力平均值为34.70 g(AFDW)/(m2·a),年平均P/B值为1.32.秋季(9月)的大型底柄动物的次级生产力高于其它季节,而多贝类和寡贝类养殖断面大型底柄动物的次级生产力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0.
杨波 《世界环境》2009,(2):84-85
鸟儿“心仪”的小岛 上海崇明东滩位于中国第三大岛、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的东部,南北濒临长江入海口,向东缓慢过渡伸向浩瀚的东海,并与北部的苏北平原和南部的上海市隔江相望,距上海市中心46公里,是由长江北支和北港两个水道径流及涨落潮流夹带的泥沙堆积而成的沙岛,面积3.261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46万平方公里,属河口型滩涂湿地,常称为崇明东滩湿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