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4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65篇
安全科学   141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53篇
综合类   467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40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6 毫秒
801.
四溴双酚A降解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瑛  肖阳  李筱琴 《化工环保》2014,34(4):326-331
综述了微生物、物理和化学降解技术等几种主要的四溴双酚A(TBBPA)降解技术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各种降解技术的机理和优缺点。指出今后重点的研究方向是:根据不同的反应机理和生长特性分离出微生物降解TBBPA的优势菌种,探索将TBBPA彻底碳化的工艺条件;优化高级氧化法降解TBBPA的反应条件,使之更适于工程应用;将还原法与微生物降解技术或高级氧化法相结合,先将TBBPA快速还原成双酚A,再进一步彻底碳化成CO2和H2O。  相似文献   
802.
为获得高效降解2-氯苯酚的菌株,以红假单胞菌1D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诱变处理,确定了紫外诱变时间,考察了诱变前后荫株对2-氯苯酚的耐受性与降解能力的变化.紫外诱变时间与致死率效应试验确定该菌株的最佳诱变时间为50 s.不同质量浓度2-氯苯酚对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脱氢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出发菌株与诱变菌株脱氢酶活性随2-氯苯酚浓度增加都逐渐降低,而诱变菌株脱氧酶活性下降程度明显小于出发菌株.在此基础上运用化学品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的标准方法研究了 2-氯苯酚对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生长的安全质量浓度、半致死质量浓度(IC50).结果表明,2-氯苯酚对诱变菌株的安全质量浓度和半致死质量浓度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700%和60.4%.此外,经紫外诱变后菌株对2-氯苯酚的降解率可达到67.1%,较诱变前提高了98%.因此,经过紫外诱变处理后的菌株对2-氯苯酚的耐受性及降解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03.
采用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凝胶共包埋异养型亚硝酸细菌制备固定化颗粒,从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能2个方面综合评价异养型亚硝酸细菌固定化颗粒的质量.物理性状主要指颗粒是否成球、胶体粘连状况、颗粒弹性、稳定性和传质性能等;化学性能指异养型亚硝酸细菌固定化颗粒对氨氮的去除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制备颗粒的配方可改善固定化颗粒的物理性...  相似文献   
804.
房江育  汪正华  石海兵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1):973-974,996,F0004
阐述了以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全息论为理论依据的植物水生诱变技术,利用植物水生诱变技术进行了陆生花卉的水培研究,总结了水培花卉操作步骤和根系诱导之后的养护。  相似文献   
805.
应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坡地赤红壤孔隙度、粉粒、粘粒、有机质等性质之间,以及坡地赤红壤的持水容量、粉粒、粘粒、有机质、孔隙度等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这些性质的相互作用对坡地赤红壤孔隙性和水分性能退化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坡地赤红壤的物理退化机制。  相似文献   
806.
5G与工业互联网建设融合加速油气智慧管道建设发展,油气智慧管道“端+云+大数据”框架高度集成、数据统一、智能决策等优势降低了油气管道的管理成本,优化了管理人员风险决策,避免了人员误操作等风险。然而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来自外界的信息安全威胁逐日增加,全球工业控制系统高危漏洞不断攀升,油气智慧管道“信息-物理”耦合环境除面临传统物理安全威胁外还需应对新型、复杂的“信息-物理”跨域攻击。我国对油气智慧管道“端+云+大数据”跨域“信息-物理”安全保障技术研究起步较晚,落后于油气生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的现实需求。系统性辨识了油气智慧管道在物理端、信息端、云计算、云平台、大数据等方面的安全威胁,并针对各方面安全保障技术现状进行了总结。面对新型攻击模式和信息攻击跨域传播对油气智慧管道的安全威胁,提出了油气智慧管道“信息-物理”安全保障技术发展需求、发展难点和发展建议,为完善我国油气智慧管道跨域“信息-物理”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7.
从系统工程方法论的角度出发,以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为指导,从粗粒土的物理属性、外界因素、试验操作等3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总结了压实试验中影响干密度的因素,建立了基于WSR方法的振动压实试验中粗粒土干密度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化(ISM)技术构建了粗粒土干密度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通过系统分析,将基于WSR方法考虑到的11个影响压实试验中干密度的因素按照其影响程度分成了5个层次等级,并与在试验中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压实试验中,试验仪器的精确度、激振力、压重和激振时间对于粗粒土干密度的大小起着直接的作用,与笔者的实践经验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808.
曾穗平  赵茜雅  田健 《灾害学》2022,(1):120-128
大气污染防控是保障人民健康与生命安全重要的研究课题,智能算法是大气污染防控及预测预警的重要工具手段。通过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1998—2021年智能算法在大气污染防控中应用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智能算法在大气污染防控应用历经“数理统计-遥感监测-数字模拟-神经网络算法”四个阶段;(2)研究主题集聚为“神经网络模型”“智慧健康检测系统”和“城市空间的大气污染”三个核心聚类演变路径;(3)应用方式包括“大气污染时空分布”“大气污染因素相关性”“大气污染事件预测”“空气质量优劣评估”与“健康韧性城市应用”五个方面。未来智能算法在大气污染防控中的应用趋势,将体现“高精度预测-全周期评估-健康化理念”的特点。  相似文献   
809.
采用COMSOL仿真软件对流动与传热进行多物理场耦合,通过粒子追踪对失踪粒子的位置进行标记,对316L不锈钢和聚四氟乙烯这两类材质换热器在不同入口烟气流速和冷却水流速下的冷凝除湿效果进行模拟分析。研究表明:烟气流速<6.0m/s时,聚四氟乙烯材质的换热器出口烟气含湿量和冷凝率的变化幅度小于316L不锈钢材质的换热器,前者的冷凝除湿效果明显优于后者,特别是在冷却水流速≥0.6m/s时这种优势更为明显。冷却水流速<0.4m/s时,316L不锈钢换热器出口烟气含湿量下降得较快,聚四氟乙烯换热器出口烟气含湿量则在入口冷却水流速≥0.4m/s时下降得较快,考虑到实际应用中冷却水源及热量回收、建设成本及运行成本,建议将冷却水流速控制在0.4m/s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