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81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137篇
基础理论   42篇
污染及防治   35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71.
基于流体分离污泥的异质性: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物流化床处理系统中的剩余污泥如果能够被识别为老化的污泥和高活性的污泥,并通过某一种物理方法加以原位分离,则有可能提高生物处理的效率.本文以构造流体力场实现基于比重分布不同污泥组分的分离,得到聚结型污泥与离散型污泥,考察了两种污泥在胞外聚合物、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的差异,并与降解活性相关联,以证明异质性的存在.研究发现:活性污泥这种异质性的存在归因于离散型污泥中的胞外聚合物含量高,亲水性更强,比重更小;聚结型污泥在基质利用效率、比耗氧速率方面优于离散型污泥;在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污泥中,聚结型污泥较离散型污泥具有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上的优势,种群丰度更高.研究结果证明了聚结型污泥和离散型污泥内部菌胶团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异,前者是应该被保留的活性组分,后者应该作为剩余污泥加以分离排出.  相似文献   
72.
马波  张绍东 《四川环境》2010,29(5):114-118
土壤微生物是表征土壤质量最有潜力的敏感性指标,高质量的土壤应具有稳定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高微生物生物量及良好的微生物活性。本文从微生物的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微生物指标研究目前任务是确定一套评价土壤质量的微生物学指标最小参数集。建议今后加强土壤样品收集、储存、预处理及分析方法规范化,深层土壤微生物对土壤质量的作用及建立本底土壤微生物属性数据库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3.
采用盆栽试验结合形态分析技术研究了太原地区公路旁污染土壤中Pb,Cd,Cu和Zn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除Cd外,残渣态是主要形态,可交换态的含量很少;土壤中Cd的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含量较高,残渣态的含量很少;菜园土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和迁移能力的顺序均是Cd>Cu>Zn>Pb,而高粱土的顺序是Cd>Zn>Cu>Pb,菜园土重金属的生物活性和迁移性较高粱土的大。农作物对Cd,Cu和Zn的累积能力远远大于对Pb的累积能力,且Cd,Cu和Zn向地上部转移的速度也明显比Pb快。研究成果将为评估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4.
毛头鬼伞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毛头鬼伞,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毛头鬼伞的生物活性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75.
拮抗菌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测定了从沤肥浸渍液和土壤中分离并筛选得到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的6个菌株,编号为94-I、94-Ⅱ、94-Ⅲ、96-Ⅰ和98-Ⅱ,测定其孢子悬浮培养16h时对黄瓜枯萎菌的抑制率分别为48.29%、0.00%、60.69%、39.28%、61.29%和72.32%,孢子和菌丝有的变畸形并产生大泡囊;平皿拮抗试验表明,其活体浓度为50%时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抑制率最大分别为74.52%、83.27%、90.60%、88.59%、89.35%和94.30%;而其相同浓度高压蒸汽灭活后的代谢产物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抑制率最大分别为33.215、52.22%、62.84%、46.57%、47.61%和70.34%。  相似文献   
76.
硫酸锰渣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及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硫酸锰渣污染土壤中Cu,Zn,Cd,Pb,Mn的总量和各形态含量.结果表明重金属总量远超过环境背景值和土壤环境二级标准.重金属各形态分布特征:Cu,有机态>残渣态>铁锰氧化态>碳酸盐态>可交换态;Zn,残渣态>铁锰氧化态>有机态>碳酸盐态>可交换态;Cd,铁锰氧化态>可交换态>碳酸盐态>残渣态>有机态;Pb,铁锰氧化态>残渣态>有机态>碳酸盐态>可交换态;Mn,铁锰氧化态>残渣态>可交换态>有机态>碳酸盐态.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系数和迁移系数均为Cd>Mn>Pb>Cu>Zn.  相似文献   
77.
负荷及盐度对好氧颗粒污泥EP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序批式反应器(SBR)内好氧颗粒污泥在不同有机负荷(1.6 kg COD/(m3·d)和8 kg COD/(m3·d))和不同含盐(2.5%和5.0%)条件下胞外聚合物(EPS)的变化情况,并对EPS、比耗氧速率(SOUR)和孔隙率之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在SBR反应器中,负荷较含盐量对好氧颗粒污泥EPS变化的影响要显著,且EPS糖成分和SOUR之间、EPS蛋白成分和孔隙率之间均呈负相关。另外,高负荷条件下的系统稳定性要优于低负荷。  相似文献   
78.
取代芳烃的自相关拓扑与其生物活性、性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提出表征原子生物活性的特征值(Ai),由Ai建构自相关拓扑指数。其中1阶指数^1F与氯代苯的8种理化性质的相关性优于Kier的^1x^v,^1F与17种取代芳烃lgKOW的相关系数为0.9949,计算值与实验值非常吻合,取代芳烃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与^1F的线性回归方程如下:发光菌:-lgEC50=2.677+0.015^1f,n=30,r=0.943,s=0.205,保鲦鱼:-lgLC50=2  相似文献   
79.
李志华  刘芳  郭强  谭周权  吴杰  张婷  王晓昌 《环境科学》2010,31(7):1561-1565
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采用放线菌酮和硫酸链霉素作为真菌、细菌抗生素以抑制其活性,以基质诱导耗氧速率为考察指标,以好氧污泥、土壤污泥以及厌氧污泥为研究对象,对选择性抑制技术测定活性污泥中细菌、真菌分布的适用性进行了系统评估.随抗生素的投加,好氧污泥和土壤污泥的耗氧速率减小,厌氧污泥的耗氧速率反而增大,此方法对厌氧污泥不适用.当放线菌酮为1mg/g、硫酸链霉素为2mg/g时,抗生素对好氧污泥的抑制功效即D值为1,但并不能通过改变投药量使土壤污泥D值接近于1,说明所用抗生素对好氧污泥活性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而对土壤污泥活性抑制不具选择性.结果表明,选择性抑制技术能够用于测定好氧活性污泥中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分布,但也存在着抗生素抑制作用失效、不完全抑制和实验结果精确度不高等问题,因此需要在抗生素选择、微生物活性指标选择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0.
黄河中下游干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其生态风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黄河中下游干流采集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Han和Banin连续提取法提取并采用ICP-MS和ICP-OES测定不同化学形态的Pb、Cu、Cd、Cr、Ni、Zn、Mn含量,在计算重金属富集因子、迁移系数、次生相和原生相分布比值的基础上,对重金属赋存形态、迁移能力、生物活性、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干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沿河流向先增加后降低,高含量点位出现在汜水汇入黄河后,支流的输入对黄河重金属含量具有较为明显的贡献.形态分析研究表明,Pb、Cu、Cr、Zn、Ni等5种重金属残渣态在其不同形态中有绝对优势,Cd可浸取态占明显优势,Mn的残渣态与可浸取态所占比例相当.富集因子分析表明,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可分为3类:Cu、Cr、Mn基本无富集,Pb、Ni、Zn轻度富集,Cd中度到极高度富集;迁移系数研究表明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迁移系数和生物活性顺序为MnCdZnNiPbCuCr.次生相原生相比值法表明Cu、Cr、Ni、Zn无污染,Pb在3点位轻度污染,其它点位无污染,Mn在1、3、6点位轻度污染,其它点位无污染.综合各种评价方法,Cd是黄河中下游沉积物中污染程度最高的重金属,具有潜在生态风险,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