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5篇
  免费   504篇
  国内免费   2116篇
安全科学   180篇
废物处理   109篇
环保管理   193篇
综合类   4481篇
基础理论   692篇
污染及防治   826篇
评价与监测   172篇
社会与环境   76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211篇
  2022年   254篇
  2021年   349篇
  2020年   261篇
  2019年   310篇
  2018年   208篇
  2017年   184篇
  2016年   245篇
  2015年   278篇
  2014年   426篇
  2013年   305篇
  2012年   333篇
  2011年   349篇
  2010年   290篇
  2009年   322篇
  2008年   291篇
  2007年   259篇
  2006年   267篇
  2005年   215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氮输入对小叶章不同生长阶段土壤CH4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盆栽法对小叶章不同生长阶段土壤CH4氧化能力随时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输入后,植物各生长阶段的CH4氧化率均随时间推移发生了明显的波动变化.从生长季(6月7日~8月24日)CH4氧化率均值来看,只有12g/m2处理对CH4氧化起促进作用,且12g/m2和24g/m2处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n = 4, P < 0.05).不同氮输入水平对植物不同生长阶段CH4氧化率影响明显.第一阶段(6月7日~7月2日)适量(6g/m2)氮输入对CH4氧化起促进作用,但过量(12g/m2)氮输入则起抑制作用.第二阶段(7月2日~7月20日)只有12g/m2处理起促进作用.第三(7月20日~8月7日)、四(8月7日~8月24日)阶段氮输入对CH4氧化起抑制作用.氮输入后,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土壤基础呼吸(BR)、土壤代谢熵(qCO2)、土壤诱导呼吸(SIR)、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植物地上生物量与土壤CH4氧化的动态关系存在差异.土壤CH4氧化仅与MBC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与其他影响因子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992.
利用室内培养试验比较研究了硝酸盐氮和氨氮对洋河水库螺旋鱼腥藻和惠氏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ρ(氨氮)和ρ(硝酸盐氮)均在0.05~10 mg/L内时,螺旋鱼腥藻的生长曲线无显著性差异,氨氮更有利于螺旋鱼腥藻的生长;在0.05~10 mg/L内,ρ(氨氮)和ρ(硝酸盐氮)的升高能明显促进惠氏微囊藻的生长,但高浓度的氨氮可能会抑制其生长. 当ρ(硝酸盐氮) 为0.05 mg/L时,螺旋鱼腥藻比生长速率(0.239 d-1)大于惠氏微囊藻(0.166 d-1); ρ(氨氮)为0.05和0.5 mg/L时,螺旋鱼腥藻的比生长速率分别为(0.266±0.012)和(0.303±0.005)d-1,大于惠氏微囊藻的比生长速率(0.096±0.004)和(0.272±0.008)d-1. 提示在ρ(氨氮)和ρ(硝酸盐氮)较低的培养条件下,螺旋鱼腥藻比生长速率更高,更易成为优势藻种. 洋河水库近2年优势种逐渐从螺旋鱼腥藻转变为惠氏微囊藻,可能是水体中ρ(氮)的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993.
用离子交换树脂柱法观测长春市大气氮沉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城市环境中大气氮沉降的特点,于2008年9月—2009年9月,使用离子交换树脂柱法对长春市大气氮沉降进行了观测. 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长春市大气硝态氮沉降量月均值为5.33 mg/m2>/sup>,亚硝态氮沉降量月均值为1.67 mg/m2>/sup>. 大气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沉降量有明显的局部分异特点,沉降量大的地点主要分布在交通干线和热电厂周边地区,显示了大气硝态氮的点源和线源特征. 大气氨氮沉降量月均值为3.10 mg/m2>/sup>; 各观测点间大气氨氮沉降量变化明显小于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显示了大气氨氮的面源特征.   相似文献   
994.
宜兴市清源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兴市清源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设计规模5×104m3/d,采用强化生物脱氮、机械微过滤(盘片过滤)工艺,利用现有池容进行内部改造,同时增加深度处理设施,提高出水标准,改造后出水ρ(COD)、ρ(BOD5)、ρ(SS)、ρ(NH3-N)、ρ(TN)和ρ(TP)平均值分别为34,6,5,1.3,10.3和0.36mg/L,各项水质指标均达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995.
紫色土小流域土壤及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建刚  李占斌  钱程 《生态环境》2010,19(2):423-427
紫色土区土壤及其养分流失对长江水环境产生严重威胁。然而,有关该地区自然降雨侵蚀下土壤及氮磷流失规律的研究却较为少见。以紫色土农田利用为主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监测自然降雨侵蚀下土壤及其氮磷的流失过程,以期服务于流域尺度土壤及养分流失的模拟与控制。结果表明,次降雨径流含沙量与流量的变化基本同步,峰值含沙量往往出现在峰值流量处或略有提前,此后,含沙量迅速降低。硝态氮流失浓度与流量的变化成反比,峰值流量处流失浓度一般达到最低,此后,随着流量的降低,其流失浓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升高过程。铵态氮与水溶性磷的流失表现为剧烈波动的变化特征。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是硝态氮,其占到次降雨无机氮流失总量的88%~97%。  相似文献   
996.
潜流人工湿地理化性质及不同形态氮素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涛  宋新山 《生态环境》2010,26(6):1343-1347
对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可溶解氧、pH、氧化还原电位以及水温等理化因子和不同形态氮素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较全面研究。结果表明,潜流人工湿地上部溶解氧高于下部;湿地下部pH较小,主要在6.9~7.2之间;氧化还原电位表现为上部前端氧化,下部后端还原;湿地装置内下部温度总体比上部要高,前端表现得尤其明显;湿地前端上部是COD和氨氮降解的主要场所,在前端下部区域硝氮的浓度低而亚硝氮、氨氮的浓度相对较高;湿地系统中亚硝氮含量较低,仅在前端中下部有所积累;总氮浓度在湿地前端较高而后端较低,其去除率在根本上依赖于反硝化作用的强度。  相似文献   
997.
长期棉花连作对北疆棉区土壤生物活性与酶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瑜  梁永超  褚贵新  冶军  刘涛  郑旭荣 《生态环境》2010,19(7):1586-1592
以长期连作棉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5-15年连作棉田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状的测定,揭示北疆长期连作对土壤主要肥力性质、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棉花(Gossypium spp)连作对土壤肥力性状影响显著,表层土壤(0-20cm)肥力明显高于亚表层(20-40cm)。长期棉花连作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土壤呼吸等生物活性有显著影响,脲酶、碱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均随棉花连作年限增加而下降,棉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轮作(CtR-AR)处理各酶酶活性均高于棉花连作处理。微生物量碳(MBC)随棉花连作年限逐渐下降,而微生物量氮(MBN)随不同棉花连作年限并无一致性变化。不同棉花连作年限处理之间的呼吸商(q(CO2))有很大的差异,15年棉花连作非病区(CtN15)土壤呼吸商最高为19.00g?mg-1?h-1,CtR-AR处理的呼吸商最低为13.64g?mg-1?h-1。土壤微生物商随棉花连作年限延长呈现下降趋势,CtN15处理出现最低值,为0.81%。随棉花连作年限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不利于土壤健康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98.
固定化藻菌对水产养殖废水氮、磷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研究了藻菌混合包埋(MI)和藻菌分层包埋SI1(藻外菌内)、SI2(藻内菌外)固定化藻菌对养殖废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以及光照、温度对3种处理脱氮去磷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设计条件下处理72 h MI与SI2对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1.20%和90.77%,显著高于SI1。MI与SI1的去磷效果显著强于SI2,处理72 h后2者对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0.31%和84.78%,SI2仅为32.09%。当[光]照度6 000 lx时,SI2氮去除率在88%以上,显著高于MI与SI1;[光]照度6 000 lx时,SI2与MI对氮的去除率均高于89%,显著高于SI1。MI与SI1对磷的去除率在85%以上,显著高于SI2。MI、SI1、SI2去除氮、磷的最佳温度为20~30℃。  相似文献   
999.
以实际猪场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MgCl2·6H2O和Na2HPO4·12H2O为沉淀剂,对磷酸铵镁(magnesium ammonium phosphate, MAP) 结晶法去除猪场废水中氮、磷元素的3种工艺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只调节pH工艺,最佳pH值范围为9.0~10.0;通过曝气可提高废水pH,曝气时间以60 min为宜,可提升废水pH值至8.9,铵态氮、磷和总氮去除率分别为16.8%、78.4%、21.4%;补加镁源工艺可有效提高磷去除率,最佳pH范围为9.0~10.0,Mg∶P(摩尔比)为1.6,磷去除率为95.4%;同时补加镁源和磷源工艺,可获得较高的铵态氮去除率,最佳pH值为 9.5,P∶N(摩尔比)为1.0,Mg∶N(摩尔比)为1.1,铵态氮去除率为87.4%,余磷质量浓度小于10mg·L-1.  相似文献   
1000.
天目湖溶解氧变化特征及对内源氮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弄清水库水体溶解氧(DO)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水质的影响,于2006、2007年对天目湖水体DO和其他水质参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对于表层水体,在非夏季月份,温度增加会导致DO浓度和饱和度降低;而在夏季月份,由于浮游生物的活动,导致表层DO浓度较高,并可能出现过饱和的现象.对于中、底层水体,温度分层是影响DO浓度的关键因素.温跃层存在期间底层出现缺氧现象,温度分层消失时底层又出现复氧现象,致使在1 a之中底层DO存在缺氧-复氧-缺氧交替循环的现象.水库DO浓度对内源氮的释放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大坝取水口附近,由于夏季底层水体缺氧,导致沉积物中氨氮向底层水体释放,并导致同期表层水体氨氮浓度也有所升高.对于疏浚前后水体氨氮的调查分析表明,底泥疏浚可以有效地减少夏季内源氮的释放,从而降低了DO浓度变化对氮释放的影响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