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2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457篇
安全科学   326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107篇
综合类   919篇
基础理论   316篇
污染及防治   87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45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为研究大型机加车间噪声减噪工程现状效果和特点,选取某大型机加车间数控机床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减噪工程治理,现场实测了治理前和治理后的噪声数据,并对噪声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控机床操作人员8 h连续等效A声级从治理前的89.2 dB(A),降到治理后的74.3 dB(A),降低了16.7%.;数控机床操作岗位位置测点,在加工1个机件的测量时间段里,噪声值从治理前的85.9 dB(A),降到治理后的55.1 dB(A),降低了33.85%;对机加车间现场布置了67个测点,在加工1个机件的测量时间段里进行测量,得到该车间噪声治理前和治理后噪声分布图;对数控机床减噪工程治理前和治理后的频谱进行了分析,得出治理前和治理后各自的最大声级所在频段不随距离的改变而改变,高频减噪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92.
采用城市中水作为火电厂循环水系统水源,在循环水高浓缩倍率运行条件下,循环水排污水具有含盐量高、硬度高、有机物浓度高的特点,回用处理难度大。通过试验模拟研究,提出了采用"Na OHNa_2CO_3联合软化+超滤+反渗透"处理工艺,该系统运行稳定,淡水回收率可达到85%,淡水可作为循环水系统补水或者锅炉补给水系统水源。  相似文献   
993.
通过辽河流域典型支流(清河和凡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3个水期大型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调查,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四节蜉科(Baetidae)、扁蜉科(Heptageniidae)、纹石蛾科(Hydropsychidae)及石蝇科(Perlidae)等生物类群主要分布在辽河流域内林地为主的河流中;以耕地和居民点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河流大型底栖动物主要以摇蚊科(Chironomidae)类群为主;颤蚓科(Tubificidae)等寡毛类大型底栖动物在以城市发展为主的土地利用区域内河流中优势明显.河流中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及EPT%由高到低依次为林地耕地居民点城市,FBI值由低到高依次为林地耕地居民点城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导致河流生境因子空间差异性显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较低,且生物密度在空间上呈显著差异,但时间上差异不显著.底质、DO与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等指数呈正相关关系,TN、TP、NH3-N、BOD5、CODCr与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指数呈不同程度负相关关系.生物与环境联合分析(BIO-ENV)表明,底质、DO、TN、BOD5是影响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最显著的主导环境因子.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得,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对河流生境及水质产生影响,进而使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94.
晏彪  马萍  吴卓  杨旭  武阳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8):3095-3102
作为"绿色换代产品",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在全球范围逐渐取代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成为聚氯乙烯制品的主要增塑剂.但人体DINP暴露也可能存在健康隐患,故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环境科学领域专家的关注.为了探讨DINP皮肤暴露是否对机体有氧化损伤的作用,本研究以Balb/c小鼠为模式生物进行实验,4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被分为5个DINP染毒组(0.02、0.2、2、20、200 mg·kg-1)和1个溶剂对照组,每组7只.皮肤染毒28 d后,用所获得的肝和肾组织匀浆测定活性氧自由基(ROS)、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用所获得的肝和肾细胞测定DNA-蛋白质交联(DPC)系数,同时观察小鼠背部皮肤的形态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随着DINP染毒剂量的升高,脏器系数、ROS和MDA含量及DPC系数逐渐上升,GSH含量逐渐降低,各指标均呈现出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p0.05,p0.01).研究表明,较高剂量的DINP(≥20 mg·kg-1)亦可通过皮肤暴露的方式造成小鼠肝脏和肾脏组织细胞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995.
使用1999—2016年0.01°×0.01°高空间分辨率的卫星反演PM2.5浓度数据集,结合精度为1 km×1 km的人口栅格数据,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PM2.5污染与暴露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PM2.5浓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布差异,PM2.5浓度高值区(>35 μg·m-3)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人口密集的恒河平原、华北平原和中南半岛等区域,中值区(10~35 μg·m-3)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西部、中东欧、沙特东部和缅甸等区域,而低值区(<10 μg·m-3)主要分布在高海拔、高纬度与荒漠化地区,如青藏高原、西伯利亚、西亚卢特沙漠等区域;②65国年均PM2.5浓度从1999年的12.0 μg·m-3上升到2016年的14.1 μg·m-3,年均增长超过0.1 μg·m-3,累计有22.5%的区域有显著的增加趋势,仅有5.2%的区域呈显著下降趋势;③2000—2016年,PM2.5浓度在35 μg·m-3以上的区域面积比重从2.2%上升到7.2%,暴露人口占比从18.9%增加至41.9%;④人口暴露风险平均值从2000年的665.2增加至2016年的1140.4,Hurst总体均值为0.59,其中大于0.5的持续性区域占82.3%,持续性特征以弱持续性为主.  相似文献   
996.
空气污染暴露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介绍了暴露及暴露评价的基本概念、人体空气污染暴露评价的指示物及其特征,讨论暴露评价方法的类型,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综述和案例分析情况,对空气污染暴露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7.
应用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HRGC-HRMS)联用技术对电子废弃物拆解不同生产工艺排放废气、周边环境空气、土壤及地下水中二噁英(PCDD/Fs)浓度水平和排放特征进行了监测分析,并采用VLIER-HUMAAN模型评估其对人体的暴露风险.结果表明,该电子废弃物拆解废气PCDD/Fs毒性当量浓度为0.0033~9.1...  相似文献   
998.
以佛山一高校为研究对象,采集教工区和学习区共30个样点的室内灰尘,测定灰尘中8种重金属As、Cd、Cr、Cu、Hg、Ni、Pb和Zn的含量,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主成分分析、美国EPA风险评价模型,探析了室内灰尘重金属污染程度、来源,并评估了重金属对人体可能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相对于广东省土壤背景值,室内灰尘8种重金属污染严重;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室内灰尘金属含量处于较高水平,Hg除外;8种金属含量在教工区和学习区无显著性差异.室内灰尘8种金属存在相似的来源,Hg主要来源于室外人为源,其余金属主要来源于室内人为源.非致癌日均暴露量为手-口接触摄入量皮肤吸收量呼吸摄入量,手-口摄入是室内灰尘重金属暴露的主要途径;除个别样点Cr非致癌风险1、致癌风险值达10-6外,多数样点8种重金属非致癌风险1,4种致癌重金属呼吸途径致癌风险未达10-6,对人体不会造成健康危害.打印机/复印机、仪器设备等是室内重金属的重要污染源和风险源,应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降低人体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999.
边冀 《劳动保护》2012,(9):10-12
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经国务院同意,于2012年4月中旬至9月底,在全国集中开展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治理纠正违规违章行为(以下简称"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本刊特约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黄毅,深入解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的工作重心、主要内容及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文章基于PM2.5遥感反演数据和人口格网分布数据,构建人口暴露风险指数模型,采用Theil-Sen Median与Mann Kendall检验法,识别2000-2020年间黄河流域PM2.5质量浓度值和人口暴露风险指数时间演化特征,通过空间探索工具,刻画其空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PM2.5质量浓度平均值为46.53μg/m3,研究期内呈现出“快速增长—波动变化—持续下降”的态势。PM2.5污染不同等级面积比例变化明显,总体呈现出高浓度区域减少、低浓度区域增加的态势。(2)PM2.5年均质量浓度空间上东高西低。历年PM2.5年均质量浓度空间局部自相关显著。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份。高值区域集中分布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地区、河南中部、山东北部区域。(3)除2000年和2020年外,研究时段内均有90%以上人口暴露于PM2.5年均质量浓度35μg/m3限值以上,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