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339篇
安全科学   57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546篇
基础理论   105篇
污染及防治   102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61.
催化臭氧氧化技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高效的高级氧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难生物降解废水的深度处理。本文介绍了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的原理;分析了反应体系pH、载体种类、活性金属种类和负载量、臭氧投加量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催化臭氧氧化效果的影响;对比了臭氧和催化臭氧氧化技术对不同废水的处理效果;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催化臭氧氧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指出:影响催化臭氧氧化技术工业应用的主要问题是臭氧产生效率和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相似文献   
862.
利用承德市2018—2020年逐小时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PM2.5和PM10基础浓度时间变化特征及不同风速影响下浓度变化规律,探讨基础浓度和风速订正后降水对污染物的湿清除作用。结果表明:(1)PM2.5和PM10基础浓度均值均为11月至次年3月较大,4、10月次之,5—9月较小。(2)秋、冬季风对PM2.5清除效果较明显;风对PM10全年总体有清除作用,但风速大于8 m/s,会导致春季PM10浓度暴增。(3)降水过程对PM2.5和PM10均有很好的清除作用,清除率大多随着降水等级的增大而增大,降水对PM10的清除率高于PM2.5。(4)中雨及以上等级降水过程结束后,PM2.5和PM10空气质量指数均为良好及...  相似文献   
863.
水合氧化铁催化臭氧氧化去除水中痕量硝基苯   总被引:27,自引:13,他引:14  
以实验室制备的水合氧化铁(IHO)为催化剂,研究了其催化臭氧氧化去除水中痕量难氧化有机物--硝基苯的效能,通过研究叔丁醇对催化反应的影响以及氧化物催化性能之间的对比,间接推断了催化反应的机理.探讨了催化剂投量、水质因素和催化剂重复使用对催化氧化硝基苯的影响.发现IHO对臭氧氧化水中的痕量硝基苯有明显的催化活性,在本实验条件下,以蒸馏水为本底,反应20min时催化氧化硝基苯的去除率比单独臭氧氧化高出44.8%.这种催化作用遵循羟基自由基的途径,氧化物羟基含量多对催化反应有利.本实验条件下催化剂投量最佳为100mg/L,水溶液的pH值接近氧化物零电荷pH值(pHzpc)时催化作用最明显,水中重碳酸根浓度为2.38mmol/L时催化作用受到显著抑制.催化剂重复使用了5次,其催化活性基本没有变化,没有发现铁离子溶出.  相似文献   
864.
采用UV/NaClO和UV/过碳酸钠(SPC)工艺降解水中水杨酸(SA),对比考察了氧化剂种类和投加量对SA去除的影响,采用淬灭法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鉴定识别了 2种工艺中的自由基,通过竞争动力学的方法计算了 SA与·OH、CO3·-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及反应体系中不同组分的贡献,从环境水样模拟、急性毒性和经济...  相似文献   
865.
针对目前高效处理水体硝酸盐污染的技术瓶颈,以毛竹生物碳为载体基材,通过湿化学-浸渍还原的手段制备生物碳基纳米钯铜双金属催化剂(Nano-PdCu-BC),并以其为粒子电极,协同传统的二维电化学反应器,搭建三维粒子电催化反应体系去除水体中的硝酸盐污染物.探究了催化剂制备的前驱液浓度、初始硝酸盐氮浓度、电流强度、催化剂投加量和初始pH值对电催化还原NO3-N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浸渍还原的方法可以将钯铜双金属成功负载在毛竹生物碳载体上,获得纳米钯铜双金属催化剂.在前驱液为0.60g/LPdCl2和0.15g/LCuCl2的溶液组合,初始硝酸盐氮(NO3-N)浓度为100mg/L、电流强度为220mA、初始pH值为7,催化剂投加量为0.80g/L的条件下,反应180min后硝酸盐氮去除率可达99.68%,N2选择性约为44.25%;Nano-PdCu-BC电催化还原NO3-N的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动力学常数k值为0.034/min;经3次循环使用后,NO...  相似文献   
866.
随着武汉湖泊治理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武汉市劣Ⅴ类水质湖泊数量逐年递减,武汉市湖泊水环境整体趋好。但在已划定功能区类别的湖泊中,达到相应目标水质的湖泊数量占比不足50%。文章以武汉市蔡甸区长洲赛治理工程为例,分析了湖泊综合治理的方法,包括污染源清除,生态修复等。通过上述工程措施,实现湖泊水质由劣Ⅴ类逐步提升至Ⅳ类的目标,后期通过湖泊的自净能力和水生态修复工程的持续作用使水质逐步改善与稳定。  相似文献   
867.
采用电子顺磁自旋共振(ESR)技术,研究实地环境汞污染粮食暴露不同时间后在大鼠脑中引发的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损伤情况,探讨实地环境汞污染氧化损伤的微观致毒机理。并对粮食中共存的硒元素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汞污染粮食暴露7d后,大鼠脑中自由基相对强度及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均出现显著升高(p<0.05)。ESR图谱分析表明,环境汞污染粮食暴露诱发大鼠脑中产生烷基自由基(R?)及羟基自由基(?OH)。自由基及MDA水平在暴露前期(<90d)相对稳定,长暴露90d后,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产物MDA水平有大幅升高(83%,100%)。大鼠脑中汞、硒元素含量7d暴露后均出现显著上升,两元素间有较强相关性,暴露前期大鼠脑中自由基水平相对稳定应与硒的清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68.
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甲烷抑爆效果,深入分析尿素抑制甲烷爆炸的微观机理十分重要。采用光谱分析方法,利用试验获得的甲烷爆炸初期火焰发射光谱,分析了CHO、NO、HNO、C2、OH、CN、CO、HNO2和C3含量随时间的变化、随尿素粉体质量浓度的变化以及存在时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NO、HNO、C2、CN、CO和C3自由基含量随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HO、OH和HNO2含量随时间基本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HO、NO和HNO含量随加入尿素粉体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大,C2、OH和CN含量随加入尿素粉体质量浓度增大而降低,CO含量随加入尿素粉体质量浓度增大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加入尿素后,CHO、NO、OH、CN、CO和HNO2自由基的存在时长会有明显的缩短,而尿素的加入对HNO、C2和C3自由基的存在时长基本没有影响。NO和HNO自由基是关键抑爆自由基,尿素在甲烷爆...  相似文献   
869.
构建无机还原剂硫化钨(WS2)强化Fe2+活化高碘酸盐(PI)体系,以典型有机染料酸性橙7(AO7)为模拟污染物,探究了Fe2+浓度、PI浓度、WS2浓度、p H值及水体常见共存阴离子对AO7去除过程的影响,并基于自由基淬灭与捕获实验(EPR)分析了体系中可能存在的活性氧化物种及其生成机制.结果表明:WS2/Fe2+/PI体系氧化去除AO7的效率远高于同等条件下单一Fe2+/PI活化过程;在[Fe2+]0=0.1 mmol·L-1、[PI]0=0.5mmol·L-1、[WS2]0=0.3 g·L-1、初始p H为2.6条件下,AO7去除率在12 min内达到93.0%.实验中Fe2+浓度、WS2浓度与AO7去除率呈正相...  相似文献   
870.
黑碳(black carbon,BC)的湿清除对其大气寿命和环境气候效应的评估至关重要。本研究使用黑碳仪(Aethalometer,AE-33)在南岭地区对BC开展了三次观测,结合指数衰减方程评估了传输过程中累计降雨量(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along the trajectory,APT)对华南地区BC传输效率的影响。此外,将BC来源区分为生物质燃烧源(biomass burning,BB)和化石燃料燃烧源(fossil fuel burning,FF),探讨了不同排放源BC湿清除比例(wet scavenging ratio,WSR)的差异。结果表明:基于指数衰减方程结果和WSR的结果指出华南地区的BC受到湿清除的影响要明显大于日韩等偏远地区,可能反映了更高拟合的BC老化程度。APT在5—30 mm范围内的增加对BC的湿清除有显著的影响。不同来源BC的WSR存在显著差异:BCBBWSR(44%—62%)高于BCFF(35%—54%),可能反映生物质燃烧排放的BC老化后具有更高的吸湿性。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对实际大气中BC的湿清除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并为模型模拟提供实测数据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