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7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垃圾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对土壤中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垃圾渗滤液主要组分中含有重金属和大量的溶解性有机物(DOM).实验选用北方最具代表性的褐土为供试样品,通过室内土柱淋滤实验研究了垃圾渗滤液溶解性有机物对重金属Cu、Cd、Pb和Zn在土壤中的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DOM对土壤中Cd、Zn的垂直迁移起着促进作用,而对Cu、Pb迁移起着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垃圾淋洗...  相似文献   
12.
粉煤灰结合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以前对粉煤灰改良石灰性土壤对其理化性质和养分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几种重要的土壤酶的活性,旨在探讨石灰性褐土施用粉煤灰配合有机肥对土壤环境生物质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每公顷施用粉煤灰150t以上显著提高了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对土壤酶活性也有显著的作用,尤其是对小麦灌浆期脲酶的活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施用粉煤灰可以改善土壤的生物活性,从而达到保护和治理土壤环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在褐土上的吸附和解吸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OECD Guideline 106为基础,采用批量平衡方法研究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在褐土上的吸附和解吸作用.结果表明,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吸附和解吸不同程度地偏离线性模型,其中Freundlich模型可以对吸附和解吸数据进行良好的非线性拟合,平均拟合相关系数为0.991;其中金霉素的吸附等温线呈“S型”,土霉素的吸附等温线呈“L型”,而四环素的吸附等温线呈线性.在2种褐土中,金霉素吸附容量(lgKf) (4.307和4.003)高于四环素,而四环素lgKf (3.252和3.198)高于土霉素lgKf (2.932和2.724).对于同一种抗生素,在2种褐土中的吸附容量和吸附强度并无显著差异性.此类抗生素在褐土中的吸附均以物理性吸附为主.土霉素在褐土中的滞后系数显著高于四环素和金霉素(P<0.01),而四环素和金霉素的解吸滞后系数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通过人为添加不同量的玉米干秸秆和磷,研究不同含磷量土壤对镉吸附解吸影响,以探讨磷—镉在土壤中的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含磷量的土壤对不同质量浓度锌镉吸附解吸时,在低质量浓度镉(Cd3)条件下,土壤对镉的吸附量随磷质量分数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解吸量随着土壤中磷质量分数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而在高质量浓度镉(Cd30)条件下,土壤对镉的吸附量随磷质量分数的增加逐渐升高,在相同磷水平下,随外加锌质量浓度的增加,镉的吸附量明显降低,而解吸量则逐渐升高。不同秸秆量土壤对不同质量浓度镉吸附解吸时,在Cd3条件下,土壤对镉的吸附量随秸秆加入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而在同一质量分数磷情况下,吸附量逐渐下降;土壤对镉的解吸量在磷质量分数为120 mg·kg^-1(P2)时最低,而后随着磷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质量分数磷水平情况下,随着秸秆添加量的增加,土壤对镉的解吸量逐渐增加。而在Cd30条件下,土壤对镉的吸附量逐渐增加,在同一磷水平情况下,土壤对镉的吸附情况是低量秸秆(C1)〉高量秸秆(C2),但在磷质量分数为240 mg·kg^-1(P3)水平下,不添加秸秆(C0)情况时镉的吸附量最大,而后降低。土壤对镉的解吸量随着磷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磷水平情况下,随着秸秆添加量的增加,土壤对镉的解吸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5.
外源铜锌在我国典型土壤中的老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我国3种典型土壤——红壤、水稻土和褐土,在铜、锌单一污染和复合污染下的老化过程. 结果表明,有效态铜、锌(0.01 mol·L-1 CaCl2提取的金属)随时间先是快速下降,然后缓慢降低,大约90 d是转折点. 无论是在单一污染还是在复合污染土壤中,铜和锌的老化都没有显著差异,预示着这2个金属有相似的化学行为. 铜、锌在红壤、水稻土和褐土中的老化最适合二级动力学方程(R2为0.994 0~0.999 9, p<0.000 1),而抛物线扩散方程拟合程度较差,说明金属有效形态向无效形态的转化过程(老化)并不完全取决于扩散作用,它是表面聚合/沉淀作用、有机质包裹作用、扩散作用等交互的结果. 铜锌在土壤中的老化显著受pH影响,在低pH土壤(红壤),金属有效形态比例高,老化速率慢,速率常数k2为4.36×10-3~7.05×10-3 kg·(mg·d)-1;高pH土壤(褐土)中,金属有效形态比例低,老化速率快,k2为1.095×10-2~1.377×10-2 kg·(mg·d)-1. 也就是说,随土壤pH升高,金属的老化速率加快.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不同氮磷肥对褐土吸附土霉素的影响,将OECD Guideline 106作为参考方法,并选用NH4Cl,CO(NH2)2,Ca(NO3)2及Ca(H2PO4)2四种常用的农业化肥作为影响因素,进行等温吸附试验.结果表明,氮磷肥添加过后,吸附等温线依然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PNH4Cl>CK>Ca(H2PO4)2>CO(NH2)2,而在吸附率和分配系数方面影响最大的则是CO(NH2)2,数值平均下降了2.43%,13.19%,最小的则是Ca(H2PO4)2,其值平均下降了1.75%,9.59%.  相似文献   
17.
垃圾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对土壤重金属吸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垃圾渗滤液主要组分为重金属和大量的溶解性有机物(DOM). 选取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褐土,通过不同pH(5~9)和温度 (15,25和35 ℃)下的等温吸附试验,研究了垃圾渗滤液中DOM对Cu, Cd, Pb和Zn 4种重金属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DOM对Cu和Cd在土壤中的吸附促进作用较明显,对Pb有微弱的促进作用,对Zn的吸附影响不明显;改变pH,DOM对4种重金属在褐土中的吸附也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吸附平衡后土壤溶液pH变化差异明显;25 ℃下Cu在土壤中的吸附量高于15和35 ℃条件下;有DOM时,Cd, Zn和Pb在土壤中的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吸附和解吸试验,研究了不同磷吸附量石灰性褐土对锌镉次级吸附和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次级吸附锌和镉对不同吸附量磷土壤的磷解吸量随磷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磷解吸量随次级吸附后锌、镉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即随锌镉添加量的增加,磷的有效性有所降低。土壤对锌的次级吸附量和吸附率随磷吸附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并随添加镉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解吸量和解吸率随磷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在正常施磷范围内,增加磷的施用量能提高土壤中锌的有效性,同时,土壤对高浓度锌的次级吸附率小于低浓度锌的次级吸附率,而土壤对高浓度锌的解吸量和解吸率要远大于对浓度锌的解吸量和解吸率;土壤对镉的次级吸附量、吸附率和解吸量、解吸率都随着磷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吸附量随添加镉的量增加而增加,但镉次级吸附量和吸附率随添加锌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解吸量和解吸率却增大,说明在磷吸附量相同的条件下,添加锌促进了镉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磷在土壤中的解吸动力学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我国华北农田一种典型钙质土壤-草甸褐土,在实验室运用水静态浸提方法研究了对于不同的磷加入量,土壤磷在不同振荡时间(t)和不同水土比(w)条件下的解吸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水土比条件下,土壤通过解吸释放的磷与振荡时间呈指数关系;在一定的振荡时间条件下,磷的解吸与水土比也呈指数关系;在一定的振荡时间和水土比条件下,磷的解吸与土壤初始可浸提磷量成正比.通过实验,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经验模型:pd=0.33P0t0.09W0.28,描述磷的解吸过程,并给出了该模型的条件范围.  相似文献   
20.
采用吸附平衡法,研究了有机酸(草酸、柠檬酸)对潮褐土和红壤吸附Cu2+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潮褐土、红壤对Cu2+吸附明显有异,潮褐土对Cu2+吸附量是红壤对Cu2+吸附量的5倍多。潮褐土对Cu2+的竞争吸附率随有机酸浓度升高而降低,当草酸、柠檬酸浓度为10 mmolL-1时,Cu2+吸附率均分别比对照的降低40%和70%以上。在低浓度条件下,红壤对Cu2+的竞争吸附率随有机酸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当草酸、柠檬酸浓度分别超过1 mmolL-1和0.05 mmolL-1时,又随有机酸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两种土壤对Cu2+次级吸附率随有机酸浓度升高而变化的规律与竞争吸附的一致。在相同有机酸浓度下,土壤对Cu2+的次级吸附率均比竞争吸附率的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